若马寅初当初没有提出人口论,我国计划生育没实施,现今会咋样?
发布时间:2025-08-11 23:51 浏览量:2
最近刷到了不少关于“人口老龄化”的讨论,有人突然开了个脑洞:要是当年马寅初没提出那个“人口论”,咱们国家也没有限制人口生育,咋们的日子得过成啥样?这问题要回答,咱们得从六七十年前的日子一点点捋,才能看明白其中的门道。
先说说马寅初的人口论到底是啥?为什么会出现?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稳定下来,老百姓不愁吃穿了,出生率跟坐火箭似的往上蹿——1949年全国才5.4亿人,到1957年就飙到6.4亿,每年新增人口能塞满现在10个大城市。
马寅初老先生想的更深:当时全国人均耕地就2亩多,粮食亩产才一百多斤,要是人口这么涨下去,再过几十年,光吃饭就得把家底掏空,所以他1957年在《人民日报》上喊话:“人口非控制不可”,建议大家“晚生晚育、少生优生””。
不过这观点当时争议挺大,并没有被立即采用。直到70年代,中国人口直逼10亿,计划生育才应运而生,甚至后来成为了基本国策。那要是没这政策,中国未来的压力可这可真是山大啊。
头一个扛不住的可能就是粮食。1978年咱们粮食才收上来6000多亿斤,分到每个人头上一年不到600斤,顿顿喝稀粥可能才刚够。当时农村再搞集体生产,一亩地能打200斤粮食都算得上是高产!要是没计划生育,到2000年中国的人口可能就突破15亿了,多出来的几亿人消耗的粮食得把当年全国一半的粮食产量填进去,粮食荒出现那是早晚的问题。
再看看就业问题也将成为老大难。迈入80年代后,光是城里待业青年就有几千万,让多少家庭为生计愁得睡不着觉。要是再多出几亿年轻人,每年得新增近千万个岗位才能接住——可当时全国工厂加起来也就3000多万工人,哪来这么多活儿?
农村更容不下,本来人均耕地就少,再多出几亿农民,怕是得有一半人守着荒地饿肚子。同时,大量闲置的劳动力也会对社会治安产生极大冲击。
教育和医疗就更别提了。1949年全国大字不识的人超过80%,到1978年还有30%的人不识字。那会儿一个村能有一所小学都是好的,老师多半是初中毕业。要是孩子多了一倍,教室得用茅草棚,一本书十几个人传着看,能读完小学就算“文化人”。
医院更惨,1978年全国每千人只有1.05张病床,县医院连像样的手术刀都凑不齐。真多几亿人,感冒发烧可能都得排队等半个月,人均寿命估计得比现在低10岁不止。
有人说“人多力量大”,这话有道理,但得看时候。80年代前咱们工业薄弱,多出来的人口没法转化成生产力,反而会让资源更紧张。就像当时农村,一家要是生五六个孩子,能穿上补丁衣服就不错了,想供孩子读书几乎不可能,这又会导致人口素质跟不上,形成恶性循环。
当然了,计划生育也不是完美的,现在的老龄化就是新挑战。但放在当年,那是没办法的办法——就像家里只有10个馒头,来了15个人,总得想办法让大家别抢得头破血流。马寅初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在大家都觉得“人多好办事”的时候,提前看到了几十年后的麻烦。
说到底,人口问题从来没有“如果”。当年控制生育是为了不饿肚子,现在鼓励多生是为了日子更红火,都是跟着时代走的选择。你觉得要是没搞计划生育,咱们现在会多哪些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