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马嵬坡兵变到底是啥回事?玄宗皇帝何以下令处死专宠的杨贵妃?

发布时间:2025-08-12 00:04  浏览量:2

作者:李大奎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这就是中唐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对惨烈的"马嵬坡兵变"用生动的诗句勾勒的至暗场景:无力回天的玄宗皇帝还得亲自下令处死他的爱妃杨玉环。

这到底是啥回事?玄宗皇帝也是打造"开元盛世"的大唐雄主,何以赐死心爱的杨贵妃,眼睁睁看着她香消玉殒,在哀愁中成了"马崽坡兵变"的牺牲品?

说来话长,笔者还是从心怀不轨的胡人安禄山发动叛乱说起吧。

早在天宝初年,歌舞升平的盛世大唐其实已经爬满了暗流涌动的虱子,只因为怠政的玄宗皇帝先后重用李林甫、杨国忠两个心术不正的奸相后,弄得盛唐缓缓没落,不再有当初威加海内的帝国雄风。

其实,不识字的胡人安禄山最初不过是管着平卢一个地区的小小节度使,就因李林甫认定他靠谱不存在相权的威胁,就在背后力挺为他撑腰,有洞察力也会来事的安禄山便将计就计,既在李林甫面前像小跟班一样表现得服服帖帖,又经常在玄宗皇帝那里表忠心,也就更加赢得信赖,不仅安安稳稳当了十四年的节度使,还晋级为掌管十五万军队的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势力一时锐不可当。

杨国忠接任宰相位置后,开始还对瞧不起他的李林甫不敢计较处得挺好,随着权势越来越大,他的妹妹杨玉环又成了玄宗皇帝的专宠后,当即鸡犬升天颐指气使嚣张跋扈起来。

公元752年,杨国忠借一起不起眼的谋反案直接将李林甫弄下台,失势的李林甫在郁闷中于次年黯然病逝。杨国忠由此一手遮天,还无脑的打草惊蛇着手对付不买他账的安禄山。

一肚子坏水的安禄山见势不妙,一番策划运作后,便于公元755年,也就是天宝十四年的十一月,以"清君侧"讨伐杨国忠为由在范阳举兵叛唐,后来其部将平卢兵马使史思明继续发动叛乱,前后达八年之久。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

不谈大唐王朝就此由盛转衰,只言安禄山指挥叛军一路破竹的打进潼关,玄宗皇帝眼看着帝国首都长安不保,与宰相杨国忠筹谋后,在禁军统领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的保护下,赶忙带着心爱的杨贵妃及太子李享和高力士等一大帮亲信,还有一大堆皇子皇妃公主皇室成员仓皇出逃,打算悄悄溜到四川避乱。

哪知?匆匆出走的玄宗皇帝一行才走到陕西省兴平市西边的马嵬坡这个地方,突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骚乱。

原来杨国忠见护卫的禁军队形松散,便想训斥整顿一番,刚好遇上一群吐蕃人围住他,还下跪讨要吃的,火冒三丈的杨国忠一看情形有些蹊跷,就准备骑马逃离。谁料一个禁军士兵突然高喊:杨国忠勾结吐蕃谋反,此贼不杀,更待何时?

杨国忠大惊,骑马飞奔而去,却被另一个禁军士兵一箭射下马来,随之被大批禁军如野兽般一拥而上围攻,瞬间就被乱刀砍死,还被肢解后其头颅被士兵挂在长枪上示众。

愤怒的禁军还不解气,一并斩杀了杨国忠的儿子户部侍郎杨暄,及杨玉环的两个亲姐姐韩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御史大夫魏方进说了句:"你们胆大妄为,竟敢谋害宰相",也被当场杀死。

当玄宗皇帝令高力士前往马嵬坡问话时,忠心耿耿的禁军统领陈玄礼却意外回复:宰相杨国忠意欲谋反被诛,其妹杨玉环不再是贵妃之尊伺候陛下,应速处死,否则失去理智的禁军不能安心护卫陛下。

大惊失色的玄宗皇帝虽感不妙,还是为他心爱的杨贵妃解释了句:杨贵妃久居深宫,不与外人交结,哪知道杨国忠谋反呢?

高力士和宰相韦见素见玄宗皇帝还没反应过来,赶忙急谏:现在众怒难犯,形势十分危急,杨贵妃虽说无罪,但禁军已诛杀了杨国忠,若杨贵妃不死,禁军怎会安心,望陛下三思快作决断,安危就在片刻之间了。

年逾古稀的玄宗皇帝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保镖忠诚于他的禁军统领陈玄礼尽管不是背叛他,却因看不惯杨国忠为首的杨氏集团惹来安禄山叛乱这一大麻烦,意欲置之死地而后生。

陈玄礼如同重锤般的话,"将士安则陛下安矣",让无言以对的玄宗皇帝明白,这些年自己姑息养奸,让心怀异心的安禄山壮大势力,贪婪无度的李林甫、杨国忠相权又过重,已使朝野内外一片怨声载道。

如今杨国忠死了,为他说话的魏方进也死了,连探头查看的宰相韦从素也被打得头破血流,若不处死杨贵妃,恐怕难让禁军发泄心头之愤,自己也走不出马嵬坡了。

无奈之下,识时务的玄宗皇帝当即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用白绫勒死温婉如水的杨玉环,还赦免了禁军的哗变之罪,让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继续护卫皇室向南奔赴蜀地。

本就忠心耿耿护卫玄宗皇帝的陈玄礼见状,也就拜了两拜,高呼英明的玄亲皇帝万岁后马上整肃军队继续行进。

这就是疑点重重的马嵬坡兵变。

表面上是玄宗皇帝身边最可靠的御林军,有皇家卫队之称的禁军统领陈玄礼为了化解士兵的不满情绪,也为了消灭对手杨国忠而临时发动的一场宫廷政变。

实际上,马嵬坡兵变并没有那样简单,它的背后更是残酷无情的政治斗争,禁军统领陈玄礼只是顺应时势的推手罢了,真正的操盘大佬其实是太子李享。

正是战战兢兢当了18年的太子李享精心策划之下,才有了憾天动地的马嵬坡兵变后的夺权成功。

原来大唐朝堂的政治较量一直触目惊心,自打唐太宗李世民当年发动玄武门之变逼得他老爹李渊退位当太上皇之后,大唐皇帝对自家孩子的防范之心愈来愈重。

依靠"唐隆政变"得到顺利继位的玄宗皇帝,用铁血手段处死了自己的姑姑太平公平,又不念亲情处死了所立的太子李瑛及他的两个兄弟:鄂王李瑶,光王李琚。

自此,玄宗皇帝便对血亲尤其是自己的亲骨肉更加防得紧,深怕他们篡位夺权谋害自己,便采用了御衡的帝王之术,一方面册立高力士、陈玄礼力挺的三皇子李享为太子,另一方面重用让太子头疼的宰相李林甫、杨国忠。

认为这样,自己的晚年就可高枕无忧。然,历史就是如此不可思议的玄妙。

太子李享被李林甫抓住把柄不得不与忠于他的韦妃离婚割断裙带关系,李林甫也被杨国忠干下课,杨国忠接任宰相后又与瞧不上他的安禄山不对付起来。

安禄山发动叛乱的理由就是清理杨国忠,这让有本事的太子李享抓住了千载难逢的上位机会。

太子李享那时尽管过得窝囊,在低调中其实一直韬光养晦,他与掌管朔方、河东、河西、陇右四镇的节度使王忠嗣关系特别好,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就是王忠嗣麾下忠勇的将领。

尽管王忠嗣被李林甫暗算,离奇而死,但忠于太子的朔方军还是掌握在郭子仪、李光弼等副将手里,安禄山发动叛乱后,还算不昏聩的玄宗皇帝令太子李享就任东征大将军,副手哥舒瀚具体负责征讨事宜。

46岁的太子李享也就有了调兵的权利,可以布局大唐最高层的权力构架,通过彻底洗牌改变风云变幻的王朝命运。

于是,当避难的玄宗皇帝执意向蜀地进发的时侯,一场惊心动魄的夺权行动便在血色黄昏的残阳下悄然启动。

由禁军统领陈玄礼发动的马嵬坡兵变就是行动的前站,目的就是除掉杨国忠以及玄宗皇帝身边的奸佞小人。

随着隐忍的玄宗皇帝处死爱妃杨玉环后,他的威望也遭受沉重打击,当年开创盛世的雄风在垂垂老矣的现实里只剩下一声长叹。

尽管他对陈玄礼依旧信任有加,陈玄礼也忠心耿耿护送他入川,但一场别开生面的"遮道请留"让玄宗皇帝无奈结束了自己耀眼的辉煌时代。

当平息马嵬坡兵变的玄宗皇帝在大臣韦谔的提议下艰难西行扶风时,好巧不巧又遇到逃难的老百姓跪伏阻挡,恳求他回銮长安共同破敌。

害怕失去民心的玄宗皇帝只好从护驾的禁军中划拔两千精锐,令太子李享留下殿后安抚百姓并代表天子平叛:儿啊,你须得尽心竭力,为朕守护这江山社稷,勿要分心担忧我。

这,其实正是太子李享期待中的事。

实际上,马嵬坡坡兵变也好,扶风遮道请留也好,都是太子李享为了力挽狂澜得以名正言顺拯救风雨飘摇的大唐而不得已为之的政治手段。

一个月后,留守北方的李享便在朔方军的拥戴下继位称帝于灵武,遥尊玄宗皇帝为太上皇。

这就是唐肃宗李享"灵武称帝"的由来,由此开启大唐历史上又一段新的传奇。

综上而言:惨烈的马嵬坡兵变,其实是太子李享在万般无奈之下,凭借自己的智慧、勇气和时局把握的敏锐力,成功发动的一场权力角逐。

惜哉,玄宗皇帝。勇哉,肃宗皇帝!

是为记,乙巳年七月十六日于象山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