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明琨:东北亚视阈下的渤海国历史认识

发布时间:2025-08-12 01:12  浏览量:2

△ 渤海国上京(在今牡丹江市)宫城复原图

在东北亚历史发展进程中,渤海国一度占据特殊地位。从文明程度而言,渤海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外交繁荣活跃,与唐、日本、新罗往来密切,被誉为“海东盛国”。从时间序列而言,渤海国正处于高句丽和辽金之间的东北民族政权转折时期;从疆域广度而言,渤海国横贯今天俄、中、朝地区,因此引起了各国学界的关注。

关于渤海的历史与文化,一是除去近年发现的两通墓志外,渤海人自身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资料;二是只能依赖与之有过交流关系的唐朝及日本方面的有关记录,而这些记录中,还有许多模糊、歧义之处;三是考古资料出现得晚,内容不足以支撑或者改写整体的渤海史研究;四是东北亚各国从自身的国家利益出发,使用本国惯用的学术解释及话语体系,因此各国学界对渤海历史与文化的很多认识都存在争议。

构成渤海的民族,到底归属于哪个民族;渤海民族是单一民族还是复合民族,这是各国争议的焦点之一。大体而言,中国和俄罗斯学界倾向于:渤海是靺鞨人建立的国家;南北韩以及日本的很多学者,则认为渤海是高句丽的后裔。

据孙进己总结,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认为渤海国的主体民族是靺鞨族。大多数中国学者及少数日本学者认同这种观点,如王承礼、魏国忠、朱国忱、池内宏。二是认为渤海国的主体民族是高句丽人。大多数朝鲜、韩国学者及部分日本学者持有这种观点,如朴时亨、李龙范、卢泰敦、白鸟库吉。三是认为渤海国的主体民族是渤海族,部分中国学者持有这种观点,如孙秀仁、干志耿、孙进己、崔绍熹等。

一、中国学者对渤海国的认识及他国学者的争议

中国学界的代表性观点是,渤海不是独立主权国家,是由唐代的少数民族粟末靺鞨建立的,隶属于唐王朝的地方政权。很多学者认为,渤海兴起之地,自古以来居住着东北古老的少数民族,靺鞨是肃慎的后代,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族一脉相承,只不过各个时期的称谓不同。

韩国学者宋基豪通过研读魏存成《高句丽、渤海墓葬之比较》和刘晓东《渤海墓葬的类型与演变》等文章后指出,由于大部分中国学者都将渤海视为靺鞨族建立的国家,并以此作为出发点与高句丽进行比较研究,其结论必然同朝鲜学者截然不同。他认为:“在阐明渤海史性质的时候,有些人把这一问题与国土分裂的状况直接联系起来,这样一来就容易犯把历史现代化、把历史手段化的错误。近来中国学者主张现在的中国领土范围之内的任何历史上的古代国家的历史都属于中国史,就是这样的实例之一,按照这种逻辑,他们把高句丽史、渤海史编入中国史,把更早的古朝鲜史编入韩国史,但是把古朝鲜的版图缩小到半岛北部。”

俄罗斯学者沙弗库诺夫持有相近的观点:“渤海的‘附属国’情况纯粹是形式主义性质的。然而,中国的研究者在论述中国与渤海的关系时,不是作为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而是作为中央政权与地方行政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完全符合‘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中国中心论思想。”对此,其他学者如Л·C·别列洛莫夫、C·H·戈恰罗夫也在他们的文章中进行了批评。

二、朝鲜半岛学者对渤海国的认识及他国学者的争议

渤海社会阶层的族属问题,在韩国、朝鲜的学者看来具有原则性意义。与中国学者的观点正相反,韩国、朝鲜的研究者则认为:渤海是高句丽的继承者,是高句丽的复活和再兴,渤海的血统与文化全盘继承了高句丽。渤海是朝鲜的北部国家,与南部的新罗是由朝鲜民族建立的两个并列的国家。在此观念基础上,将这两国并立的时代称为南北国时代。同时,韩国和朝鲜在细节问题上又有些不同。朝鲜学者拒绝韩国史学家采用的“统一新罗”称谓,代之以“后期新罗”。

韩国学者宋基豪认为:“北韩学者把渤海看作继承高句丽的国家,认为渤海史只能纳入韩国史的主张,都只强调了渤海史的一个侧面,都有失之武断之嫌。”朝鲜学者的观点具有“极端民族主义特点”,完全否定或回避了渤海文化中存在的靺鞨文化因素,以及靺鞨人参加了渤海国创建的事实。除了认定渤海是高句丽继承者外,朝鲜学者还肯定“渤海文化是连接高句丽文化与高丽文化的桥梁,在高句丽、高丽的关系上,渤海的作用比新罗文化更强烈与直接”,同时认为渤海给予“新罗以强烈的影响”。

而韩国的学者则指出:渤海建国者大祚荣应为靺鞨系的高句丽人,强调渤海建国者的族属主要应为高句丽。虽应承认在渤海建国者中存在着一定的靺鞨族势力,但渤海实为以高句丽系遗民为主体建立的国家,这个国家在文化方面可以被认定为高句丽的继承国。

韩国学者并不否认高句丽文化对渤海的影响,但同时也承认渤海文化中存在靺鞨、中国唐朝的文化因素。宋基豪认为:“研究开始的时候,不能把现在的标准直接应用于历史,他赞同南北国时代论,但并不是以南北国这一用语是否包含统一民族,包含民族统一体认识历史为判断标准的。”他提出了这样一个双重性的结论:“渤海史既属于韩国史,也可以属于满洲地域的历史。”

日本学者认为,南北韩试图把渤海史作为朝鲜史的一部分,但是缺乏证据而经不起实证的推敲。南北韩学界预设了一个前提,即很早就形成了所谓“朝鲜民族”,而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就是朝鲜民族建立的国家。既然渤海继承了高句丽,那么,渤海也就是朝鲜民族的国家。这种主张也映射了一种心理:渤海新罗时代就仿佛是今天的南北韩分裂状态,同一民族却南北并立。希望能够早日克服缺憾,实现统一。在渤海的民族构成问题上,他们认为南北韩的学者同样一叶障目、自欺欺人,即盲目夸大渤海统治阶层中高句丽的作用,尽量低估靺鞨族的影响,或者几乎无视靺鞨族的存在。

俄罗斯学者认为韩国学者的观点更客观一些,“事实上,原高句丽的领土仅仅是渤海国南部地区的组成部分,渤海国的基本居民是靺鞨人,而不是高句丽的‘当地居民’”。沙弗库诺夫指出:文献史料明确记载,古代通古斯语族部落姆克利或靺鞨是构成渤海居民的基础。即使同意朝鲜学者关于渤海国的创建者大祚荣是高句丽族系的结论,也不会改变渤海国的民族构成实质。“朝鲜研究者关于渤海是高句丽人建立的,渤海是高句丽名副其实的继承者的论点,不能被认为是可信的。因为他们的结论的论据非常薄弱,通常经不起考订。”

中国学者魏国忠、朱国忱指出:朝鲜学者仅仅依据《旧唐书》中极为不明确的记载“渤海靺鞨大祚荣者,本高句丽别种也”,就证明大祚荣是高句丽将军。实际上,这段记载同《新唐书》中“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句丽者,姓大氏”的记载,在意思上是相同的。意思说他是粟末靺鞨人,曾依附于高句丽而已。而早于《旧唐书》成书的史籍,以及朝鲜的所有中世纪时期史籍《三国史记》《高丽史》《东国史略》均称渤海人为靺鞨人,而不是高句丽人。孙玉良考证,南北国时代论最早出于柳得恭,这种观点的使命在于,为索回境外被侵占的领土提出依据,高丽的封建统治者希望借此走出困扰国家的社会危机。

三、俄罗斯学者对渤海国的认识及他国学者的争议

相对于以上两国,俄罗斯学界的主体观点是:渤海可以看作是靺鞨族建立的国家,但是经过数千年的融合,形成了渤海人这个单一民族。渤海是远东地区诸民族发展历史上最早建立的国家,渤海史是远东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渤海文化中不仅仅有唐的因素,还有相邻的其他民族的因素。

俄罗斯学者认为渤海史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历史,但又属于多个国家的历史,既是朝鲜的,也是中国和俄罗斯历史的组成部分,因为这些国家的一部分领土都曾经是渤海国的组成部分。

日本学者菊池俊彦认为:俄学界强调这种观点是有如下背景的:首先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政府要解决如何将既缺少中心城市,又缺少广大农村的西伯利亚少数民族纳入社会主义国家体制的问题,这是创设西伯利亚少数民族统一体的当务之急。而田中克彦进一步解释道:60年代以后,伴随着大量的人口移动全国迅速俄罗斯化的进程中,宣传各民族各种语言的接近与融合,与为实现产业化、工业化而努力消除联邦境内民族的语言的界限这一动向不无关系。

四、日本学者对渤海国的认识及他国学者的争议

对于日本学界而言,自始至终都存在着对于渤海是高句丽国家还是靺鞨国家的讨论。20世纪上半叶的很多学者,如津田左右吉在《渤海考》中、鸟山喜一在《渤海史考》中、池内宏在《铁利考》中都认为渤海国的建国主体是靺鞨族;但在20世纪下半叶的不少学者,则更倾向于把渤海看作是高句丽后裔。

因为日本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基于军国主义扩张,为伪满洲国的独立寻找所谓的历史依据,把渤海看作是“满洲史”上的一个王朝。这引起其他国家的学者,尤其是朝鲜半岛学者的强烈反对和批判。如张国钟认为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御用学者捏造的所谓‘满洲史’的老一套错误观点”。而韩国学者李龙范则指出,日本学界无非是把对渤海史的研究“作为应变的殖民政策”。

五、对以往研究的反思及相对客观的见解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各国都把渤海史纳入了本国的古代史范畴中。同时,正如日本学者李成市所说:“虽然各国关于渤海史的认识存在着差异,但是不难看出,各国在处理渤海史的方法上存在着共同点,即各国无不是将本国对民族与国家的一般认识作为认知系统,并顾及到本国需要解决的现实政治问题来突出渤海史。”“各国的渤海史研究,都是以这些现实问题为直接或间接契机的。”

然而在上述各国主体观点之上,随着研究视野的多元化,人类学、民族学新理论的引进,已经有一些学者对此前太过于单向化、片面化以及与现实政治联系过于紧密的研究视角有所反思,并提出了相对更为客观的见解。

如韩国学者权五重认为:渤海的建国者及其统治集团的核心,仍是以长期处于高句丽统治支配下的靺鞨族为主,但这个靺鞨族绝不等同于原有的粟末靺鞨或其他靺鞨。具体而言,靺鞨族随着历史发展及分布变化,逐渐形成了南北部。南部地区处于核心地位的靺鞨族即粟末靺鞨,自古以来与政治上从属高句丽的濊、东沃沮渊源深厚,称为濊系靺鞨;北部靺鞨即从三国时代的挹娄、北魏时代的勿吉,到唐代的靺鞨发展而来,称为挹娄系靺鞨。南部的粟末靺鞨长期从属于高句丽,并且在与百济、新罗及唐的战争中与高句丽共同行动。正是这些靺鞨民族集团,构成了渤海的核心势力。“伴随高句丽的灭亡,原有靺鞨族的一部分亦随之解体,生成新的部族。曾经臣属于高句丽的这部分靺鞨人发生了变动。而且,虽同称作‘靺鞨’,然高句丽灭亡前后属于粟末靺鞨的南部靺鞨地区之靺鞨族与北部地区之靺鞨之间,在文化上、民族上都有很大的差异。这一点不容忽视。”渤海国家的形成过程,就是南部地区的濊系靺鞨对北部地区的挹娄系靺鞨政治统一的过程。

这一观点在考古学领域得到了印证。日本学者菊池俊彦指出,中国考古学中的“同仁文化”与俄罗斯考古中的“靺鞨文化”所指完全一致,都是黑水靺鞨,相当于北部挹娄系靺鞨的文化内涵。这其中一部分文化与渤海建国后的文化融合,形成渤海文化(杨屯大海猛遗迹);另一部分没有融合的则保持原有的文化类型。因此,在渤海领域北部也有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由此可见,靺鞨各族本来就存着民族、文化上的差异,而渤海建国后,随着其政治统治的渗透,不同地区的文化形态更是发生了不同演变。

日本学者李成市从方法论的角度,对“民族集团”的概念进行了考察,认为渤海国是由被称为“靺鞨”的多种族集团所组成的、复合的、多源的古代国家。他批判了以往单凭渤海建国之君大祚荣的出身是靺鞨人还是高句丽人,来界定渤海国家的性质(族属)的现象。他认为,以往的研究不能反映动态、多源、复合的民族状况,同时没有全面考虑到各民族集团的客观属性和主观意识。他指出,在讨论渤海族属问题时,应该注意以下三点。“首先第一点,由隋至唐,再到渤海建国前后,靺鞨各族内部发生了大变动:分裂和重新组合。第二点,渤海逐步使文化上民族上各异、多元的靺鞨诸族臣属、并置于统治之下。第三点,靺鞨各族看似被渤海一元化地包容、合并,然而渤海统治崩溃时,各族又重新打出本族曾经的旗号,搞分裂和独立活动。”

酒寄雅志也认为,分析渤海国的国家性质的前提,是充分梳理靺鞨诸族、高句丽族、旧秽貊族等民族集团的独立状态,以及弄清楚渤海国如何将他们纳入统治范畴内等问题。

综上所述,东北亚诸国对渤海国的历史认识有不同视角、不同定位和论证:俄、日学界核心观点是强调渤海国的独立性,主张将渤海国置于整个东北亚范围内进行考察;韩、朝学界核心观点是强调渤海国是高句丽继承者,是其民族祖先建立的政权,与后期新罗是朝鲜历史上的南北国时代;而我国学术界则认为渤海国是唐朝时期的地方民族政权。

目前,渤海国研究不仅是国际视野的学术课题,而且关系到东北亚的现实地缘政治,我们必须对东北亚诸国的渤海国研究有充分深入的了解,探寻其研究历程中核心观点的形成过程、演变脉络及最近趋势,才能为相关研究和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学术参考,掌控渤海问题的国际话语权。

(节选自《东北亚古丝路文明研究》,2021年第1辑)《中国历史评论》编辑部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