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中国行⑮丨这所古代“985”里,理学心学双雄逐“鹿”

发布时间:2025-08-12 07:14  浏览量:1

(此文刊载于8月12日《湖南日报》03版。)

书院中,你讲一场,我讲一场,众言淆乱,折诸圣,庙貌赫临;

庐山上,释家几处,道家几处,二氏逃归,斯受之,宗门大启。

江西省九江市白鹿洞书院礼圣殿的这副楹联,上下联的前半部分近乎白话,后半部分却颇显晦涩。

正是这副联,把始于唐、盛于宋、沿袭于明清而至今文脉不断的千年书院白鹿洞,其学统、道统一一道来,诠释了白鹿洞书院何以成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4月,《楹联中国行》栏目记者来到庐山五老峰,邀请九江学院文学院原院长、教授吴国富,一同书院览胜,品茗赏联。

朱熹定鼎:从“诗赋场”到“思想源”

一早,吴国富和庐山白鹿洞书院管理所所长杨德胜在大门前等候记者。

“咱们先了解一下白鹿洞书院的历史,对于理解这副对联会大有裨益。”吴国富快人快语。

吴国富研究白鹿洞书院多年,是中国书院学会理事、白鹿洞书院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曾出版《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史话》等学术专著,对书院的历史沿革、教学管理、祭祀藏书、学田建筑、历代名人均十分熟稔。

白鹿洞书院航拍。

吴国富介绍,白鹿洞书院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唐代,诗人李渤隐居于此,养白鹿自娱,因此得名“白鹿先生”,而他的隐居之地被称为“白鹿洞”。南唐升元四年(公元940年),先主李昪(著名词人、南唐后主李煜的祖父)在此建“庐山国学”,白鹿洞书院自此开始办学。

彼时,科举方兴,白鹿洞书院的教学内容以诗词歌赋、应试培训等为主。吴国富认为,书院最初的教育模式,类似现在的高中、大学本科的全科式教育。

唐代诗人王贞白中进士之前,就曾在此苦读,并留下了“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名句。

到了南宋,白鹿洞书院历史上一个标志性的人物登场了,他就是理学大儒朱熹。

白鹿洞书院朱熹像。

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南康知军朱熹到白鹿洞书院察看,看到书院破败,文教不兴,遂主持重修,到第二年,初步修复白鹿洞书院。他还亲自登台讲授理学,并为书院制定了《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纲领性的学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些收录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的儒家经典语录,系统阐释了儒家教育理念与修身治学的基本方法,逐渐传到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地区,对当地的教育、学校制度及社会伦理价值均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后世共遵的学规。

《白鹿洞书院揭示》。

吴国富告诉记者,从朱熹开始,白鹿洞书院的教学模式发生了重要转变,从以诗赋练习、科举应试为主的教育,变成了以讲论先秦儒学、程朱理学为主的专门教育。可以这么理解,朱熹之前的白鹿洞书院,培养的是“应试高手”“诗人”“作家”;从朱熹开始,白鹿洞书院成了“研究者”“思想者”的乐园,培养的是“有思想、有品德的社会栋梁”。

“可以说,是朱熹奠定了白鹿洞书院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让白鹿洞书院成为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书院的发展也代表了中国近世700年理学发展的大趋势。”吴国富认为。

至元明清,白鹿洞书院仍办学不绝,先后集聚李梦阳、王守仁等大儒先贤讲学布道。虽几经战火,伤痕累累,但也屡次重建,在历史的长河中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士子,如民族英雄江万里、军事家余玠等等。

周相挥毫:一联暗藏理学心学锋镝

一壶庐山云雾,记者与吴国富相向而坐,执壶解联。

“单从平仄而论,平入仄收,是这副对联的一大特色。”吴国富介绍,一般对联都是仄入平收,即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为平声字。但也有平入仄收的例子,其代表作有岳麓书院大门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胡林翼的自勉联“欲正人心;引为己任”等。

遗憾的是,很多人机械地理解仄入平收,因此出现了诸多谬版。

明代郑廷鹄编撰的《白鹿洞志》(资料图)。

吴国富介绍,这副楹联,是明代嘉靖年间右副都御史周相,巡抚江西时为白鹿洞书院所撰,最早收录于明代郑廷鹄任江西督学副使期间主持编撰的《白鹿洞志》中。

上联中的“书院中,你讲一场,我讲一场”不可望文生义,不是指各种学术流派都来书院纷纷开讲,此处有所特指:即程朱理学一派和阳明心学一派,两大思想流派的学者在书院讲学。

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王阳明召集弟子蔡宗兖、夏良胜、舒芬、万潮、陈九川、邹守益等人,在白鹿洞书院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会讲,正式树起了“心学”的大旗。自此直到嘉靖末年,心学流派的重要人物纷纷在书院开坛讲座,白鹿洞书院成为传播心学的重要阵地。

在明朝,尊崇程朱理学的学术流派称为“正学”,他们对心学流派极为不满,斥之为“异端”。

吴国富介绍,撰联人周相也是维护“正学”的,他在《题白鹿洞》一诗驳斥了“心即理”的理论,还把“心学”说成是“歧路”。周相在白鹿洞这副对联中所写的“众言淆乱”,就是指斥心学流派搅乱了儒家思想,与程朱理学大相径庭。因此,“折诸圣,庙貌赫临”就不难理解了:周相希望有人代孔子“立言”,做一个明辨是非曲直的“大法官”,抨击各种学术异端,以此拂去蒙在孔子像上的尘埃,使之变得更加庄严肃穆。

白鹿洞书院牌坊。

下联“庐山上,释家几处,道家几处,二氏逃归,斯受之,宗门大启”,则牵扯到儒释道三家之争。

庐山作为宗教圣地,佛寺道观众多。朱熹任南康知军时,庐山的寺院道观不下百处,金碧辉煌,壮观异常,而仅有的一所书院——白鹿洞这个儒家道场却埋没在荒草荆榛之中。朱熹对此感慨万千,愤愤不平。

朱熹因此大力复建重振白鹿洞书院,使之成为弘扬儒家学说的重要阵地。

“二氏逃归,斯受之,宗门大启”,这显然就是撰联人周相借题发挥,说朱熹兴复书院之后,庐山上的僧人道士纷纷改换门庭,成为儒家弟子,于是儒宗的门户大启,门庭若市,这都是朱熹的功劳。

吴国富(左)为记者解联。

综合起来,这副对联既体现了朱熹重建书院、振兴儒家的功劳,也反映了“正学”与“心学”的激烈交锋,既反映了书院的历史地位,也高度概括了白鹿洞书院的学术史。

采访完毕,走出书院,记者一眼看到书院门前一条潺潺的溪水。吴国富说,古人把这条溪命名为“贯道溪”,取自于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寓意各种思想流派均应与孔子之道一脉相承。

记者接话,这与书院“正学之门”牌匾的内涵应是一致,吴国富点头称是。

【记者手记】诗书万卷圣贤心

朱玉文

日月两轮天地眼;

诗书万卷圣贤心。

提及白鹿洞书院的楹联,不得不提这副影响深远的名联,此联原系朱熹为白鹿洞书院所题,现在很多书院都有悬挂,变成了一副通用联。

朱熹以日月作喻,将太阳和月亮比作天地的两只眼睛,天地之眼观察世间万物。朱熹告诫学子,做人要顺应天理,心怀敬畏,做事要光明磊落。

下联是说只有拥有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方能够体会到古代圣贤的思想和情操,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人生境界。

在白鹿洞书院,记者心生感叹,就是在这个地方,一千多年里,先秦儒学、程朱理学、阳明心学,各种学术流派在这里一一登台。虽有学统之争,但探求真理、追寻圣贤之道的那份虔诚,始终未变。

傍着百年树木,品味千年古韵,与先贤对话,向大家学习,不亦快哉!

点评嘉宾:吴国富

九江学院教授,曾任九江学院文学院院长。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中国陶渊明研究会(筹)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书院学会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白鹿洞书院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江西省书院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中国楹联学会 湖南省委宣传部指导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出品

总策划/夏似飞

统筹/文凤雏 赵雨杉

执行/陈永刚 朱玉文 王华玉 朱晓华

撰文/朱玉文

摄影摄像/徐行

视频出镜/朱玉文

剪辑/戴钺

海报/陈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