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卖不动了?嘉露首席商务官揭秘行业致命盲点
发布时间:2025-08-12 08:20 浏览量:1
全球最大葡萄酒集团——美国嘉露酒业(E.&J. Gallo Winery)首席商务官Britt West近期坦言,葡萄酒行业正面临销售下滑的挑战。尽管他认为这种下滑具有周期性特征,但也尖锐地指出,行业亟需立即行动以扭转颓势,否则,短暂的周期性下滑,可能演变为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
当前,行业弥漫着一种“天塌了”的悲观论调,West对此持不同看法。他回顾自身在烈酒行业的经历,指出美国烈酒消费曾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触底,但通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包括与消费者直接沟通、加大广告投入、拓展新渠道以及大力培训调酒师,成功实现了逆转,催生了如今繁盛的鸡尾酒文化。这证明,一个饮品品类的复苏并非没有先例。West的乐观正源于此:葡萄酒业完全有能力复制烈酒的成功路径。
然而,乐观不等于忽视问题。West一针见血地剖析了行业困境的核心根源:过去30年的“高端化(premiumisation)”战略虽然成功提升了现有消费者的客单价,却导致了灾难性的战略短视——整个行业严重忽视了新消费者的招募,这直接造成了如今青黄不接的局面。
以美国市场为例,每年有约400万年轻人达到法定饮酒年龄,这本是巨大的增量来源。但与此同时,作为当前消费主力的“婴儿潮一代”(60岁以上群体),正以每年200万人的速度退出葡萄酒消费,且到2030年,这个数字将激增至460万人。
更严峻的是,这群即将“超龄”的消费者掌握着美国70%的可支配收入,是葡萄酒最忠诚、最优质的客户群体。他们因“法国悖论(French Paradox)”而拥抱地中海饮食和葡萄酒文化,热衷葡萄酒旅游。他们的加速离场,叠加新血补充不足,导致了“出大于进”的失衡,这才是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而非后疫情时代的消费调整。
West痛陈,高端化战略让行业变得“傲慢”。在追求高价、高利润的过程中,葡萄酒对潜在的新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Z世代),显得越来越不友好、不具吸引力,这成了行业的“自伤行为”。他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在纽约一家餐厅,最便宜的一杯葡萄酒标价18美元,而一杯优质的IPA啤酒仅需8美元。他质问:“在经济拮据的环境下,这种价差向消费者传递了什么信息?你如何期待他们选择葡萄酒?”当一杯葡萄酒的价格远超一杯啤酒时,无异于在劝退消费者。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行业未能适应年轻一代的消费习惯和经济现实。Z世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支出:在线娱乐、长期的“星巴克习惯”(日均7美元)、沉重的学生贷款压力,这些都挤压了他们的可支配收入,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如更多时间待在家里)。此外,疫情导致大量原本具备葡萄酒知识的年轻侍酒师离开酒店业,造成终端销售环节专业人才断层。West强调,餐厅员工需要被重新教育,才能有效地向顾客介绍和推荐葡萄酒。
那么,如何破局?West的核心观点清晰而坚定:整个葡萄酒产业链(供应商、进口商、批发商、零售商、侍酒师)必须将“招募新消费者”作为首要使命。这意味着葡萄酒需要放下身段,主动适应新需求:
价格亲民化: 零售商必须提供覆盖广泛价格区间的产品,在超市货架上积极推广平价酒款,而不仅仅是高端产品。West深情地回忆过去消费者以“发掘10美元好酒”为乐的时光,并认为,行业需要重拾这种“惊喜与愉悦”,而非用高价筑起门槛。餐厅在提供高端杯酒的同时,务必有平价选项“欢迎入门者”。
包装与形式创新: 必须理解Z世代与酒精饮料的关系,并在他们习惯的场景中接触他们。嘉露已投资200毫升利乐包装,其优势在于保鲜度优于铝罐,且分量适合不想开整瓶的消费者(比如周中想小酌一杯的人)。灵活、便捷的包装形式是吸引新消费者的关键。
营销与沟通转型: 行业需要改变“高冷”的形象和基于西欧饮食文化的传统描述方式,用更贴近目标人群的语言和场景进行沟通。嘉露旗下品牌Barefoot就是一个成功案例:通过赞助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NFL),将葡萄酒带入美式足球比赛和观赛派对(tailgate party)等传统上属于啤酒的场景,同时,更新包装设计,成功在2024年逆势增长,并吸引了260万新消费者进入葡萄酒类别。West特别指出,美国庞大的西班牙裔群体在啤酒和烈酒上消费指数很高,但在葡萄酒上却很低,这是一个被长期忽视的巨大增量市场,需要针对性地调整营销策略。
West总结道,扭转局面并非易事,但绝非不可能。关键在于全行业能否真正重视并行动起来,放下对短期高利润的执念,以开放、包容、创新的姿态,主动邀请新消费者进入葡萄酒的世界。葡萄酒作为一种存在数千年的饮品,其价值毋庸置疑。但若行业固步自封,继续忽视人口结构变化和新世代的需求,它最终可能沦为一个小众的,甚至走向衰落的品类。这不仅不符合商业逻辑,更是对这份古老文化遗产的辜负。时不我待,葡萄酒行业是时候“开门迎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