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攻下成都,在蜀王府找到大将蓝玉的人皮,揭开200年前惨案

发布时间:2025-08-11 19:25  浏览量:1

公元1644年,张献忠攻陷成都后,率人走进蜀王府,赫然发现,蜀王府竟存有一张人皮。皮质干硬,上面有刀痕,肩颈处有模糊字迹。

“这是谁的人皮?”张献忠问。

随从答:“明朝开国大将,凉国公蓝玉,他是第一代蜀王的岳父,被朱元璋剥皮后,传视天下,最终收藏在了蜀王府,已经有200多年了”

关于蓝玉出生年份,史料中并无明确记载,从履历推算,他应出生于1345年左右。

这一推断的依据是:蓝玉的姐姐蓝氏嫁给了明初第一猛将常遇春,并在1356年生下长子。

按古代女性十六岁的适婚年龄,蓝氏出生年份应在1340年左右,作为弟弟的蓝玉,生辰放在1340至1345年区间更为合理,且年龄不能太小,否则无法赶上,早期跟随常遇春南征北战的历程。

有人认为蓝玉是幸运的,靠着姐夫常遇春这根“大腿”积累经验、升官进爵,但事实并非如此。

如果他是徐达的小舅子,或许能在中军安稳辅佐、轻松度日,但常遇春是冲锋在前的先锋官,前锋部队的死亡率极高。

常遇春虽凭勇武纵横沙场,却也落得浑身是伤、英年早逝。作为姐夫身边的小将,蓝玉在战场上,几乎没有“划水”的可能。

正是在九死一生的腥风血雨中,蓝玉度过少年时期,成为明军新一代将领。在常遇春离世、徐达等老将逐渐老去后,他接过了明军统帅的大旗。

从成长轨迹来看,蓝玉与十八岁就以八百骑兵大破匈奴数千人的霍去病不同,他的成长,更符合普通人的逻辑——1387年(约四十岁)前,他从未独自带队,而是以副将身份辅佐徐达、冯胜等老将,四十岁后才真正独当一面。

明朝开国大将结局

蓝玉甚至有比霍去病更胜一筹之处:他的足迹则踏遍大江南北。洪武四年攻克四川,洪武十三年西征平叛,洪武十四年收复云南,洪武二十三年平定南蛮,北边更是直捣捕鱼洱海的蒙北元王庭。

王维“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的诗句,用来形容南征北讨的蓝玉再恰当不过。

蓝玉一生中最大的功绩,是北上破元、获得“封狼居胥”的殊荣——这一象征武将最高荣誉的称号,在五千年历史上,仅有五人获得,蓝玉便是第四位。

公元1388年,朱元璋派蓝玉率领十五万精锐北上伐元,在捕鱼洱海(今呼伦贝尔贝尔湖)附近。

蓝玉借着沙尘暴的掩护,率军突袭敌营,北元军仓促战败,太尉蛮子等被杀,其余部将投降,俘虏包括妃嫔、公主在内的官署与百姓十万人,缴获牲畜十五万头,彻底击溃了北元。

捷报传回,朱元璋大喜,赏赐蓝玉免死铁券,还将他比作卫青。但此战之后,蓝玉接连犯下大错:他居然霸占元妃,导致元妃羞愧自杀;

北伐班师途中,因喜峰关守将未及时开门,竟下令炮轰关门、破门而入!这一堆事,属于典型的“不上秤没有四两重,上了秤,一千斤都打不住”

朱元璋考虑再三,选择了息事宁人,只因蓝玉与太子朱标的特殊关系——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而常遇春是朱标的岳父。

算来蓝玉是朱标的舅舅,且他对朱标忠心耿耿,甚至为了朱标,与燕王朱棣交恶,他是太子手中的“利刃”,是制约藩王的棋子。

因此,朱元璋仅将本应册封的“梁国公”改为“凉国公”,以示敲打。

然而,1392年朱标先于朱元璋离世。次年,蓝玉被举报谋反,很快被处死,牵连族人、同僚上万人。

有人疑惑:蓝玉既是朱标的舅舅,也是皇太孙朱允炆的舅公,为何仍难逃一死?这要从历史教训中寻找答案:霍去病虽早逝,但其弟霍光,被汉武帝悉心培养,官至大将军、大司马,临终托孤辅佐汉昭帝刘弗陵。

昭帝与霍光君臣相得,共治天下,但昭帝去世后,霍光却成了废立君主的权臣,死后家族被汉宣帝清算;

王莽在汉成帝面前恭谦有礼,面对幼主却篡汉自立。

此类例子不胜枚举。朱元璋深谙史事,他明白:蓝玉对朱标忠诚,不代表不会利用年幼的朱允炆,成为第二个霍光或王莽。

因此,朱标离世的那一刻,蓝玉的命运,就开始转变。

公元1399年,锦衣卫指挥蒋瓛,向朱元璋告发——蓝玉在农田中蓄养庄奴,收了近三千义子,俨然拥兵自重之势。

朱元璋立即命锦衣卫彻查,最终在蓝玉家中搜出200多套兵器盔甲,以此告发蓝玉谋反。

蓝玉被捕入狱后,为保命,谎称诸多侯伯与自己有联系,朱元璋借此案诛杀了大量淮西勋贵,牵连被杀者约一万五千人。

蓝玉的处决极为残酷。据史料《草木子》记载,他被处以剥皮实草之刑:即剥下其完整人皮,在皮内填充稻草和石灰,制成“人皮标本”。

这具标本最初被挂在南京午门城楼上,后传视天下,最后送入蜀王府(蓝玉的女儿是蜀王妃)收藏。

纵观蓝玉的一生,功劳与过错同样显著。即便朱标未病逝,以蓝玉目无君上,飞扬跋扈的性格,也难逃被清算的命运。

《明初皇室姻亲关系与蓝玉案》北大史学.1998年00期

头条百科——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