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植中三次关键施药技术:时间节点、药剂选择及注意事项
发布时间:2025-08-12 08:27 浏览量:2
在水稻的生长周期中,病虫害防治是保障产量和品质的关键环节。科学合理地进行化学防治,不仅能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还能减少农药滥用带来的生态风险。实践表明,水稻生长期内的三次关键施药对病虫害综合防控效果显著。本文将详细阐述水稻三次施药的最佳时间节点、适宜药剂选择及核心注意事项,为水稻种植者提供技术参考。
一、水稻第一次施药:分蘖期防控,筑牢生长基础
水稻分蘖期是植株构建群体结构的关键阶段,此时植株抗性较弱,易受多种病虫害侵袭,若防控不当,会直接影响有效分蘖数量,进而降低产量。第一次施药的核心目标是保护幼苗正常生长,预防早期病虫害扩散。
施药时间
第一次施药应根据水稻品种和生长进度灵活调整,一般在移栽后7-15天(直播稻3-4叶期) 进行。此时水稻已基本缓苗,开始进入快速分蘖阶段,是预防纹枯病、稻蓟马、二化螟等早期病虫害的最佳窗口期。若田间湿度较大或前期阴雨天气较多,可适当提前施药时间,避免病虫害早发重发。
推荐药剂
- 病虫害防治组合:针对纹枯病,可选用24%噻呋酰胺悬浮剂(每亩用量20-30毫升)或12.5%氟环唑悬浮剂(每亩用量30-40毫升);防治稻蓟马和二化螟,可搭配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每亩用量10-15毫升)或5%阿维菌素乳油(每亩用量20-30毫升)。
- 营养补充:为增强植株抗性,可在药剂中添加0.2%磷酸二氢钾溶液(每亩用量50-100克)或水稻专用叶面肥,促进分蘖健壮生长。
注意事项
- 施药前需清理田间杂草,避免杂草与水稻争夺养分,同时减少病虫害滋生环境。
- 移栽田应保持3-5厘米浅水层,施药后保水3-5天,提高药剂在田间的持效期;直播田需确保药液均匀喷施到植株基部,重点防治茎基部病虫害。
- 若田间稻蓟马发生较重,可适当增加药剂用量或缩短施药间隔期,避免叶片卷曲影响光合作用。
二、水稻第二次施药:孕穗期防控,保障生殖生长
孕穗期是水稻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植株对病虫害的敏感程度显著提高,一旦遭受侵害,极易导致颖花退化、穗粒数减少,对产量影响极大。第二次施药的重点是防控影响穗部发育的病虫害,确保幼穗正常分化。
施药时间
第二次施药的最佳时间为水稻孕穗初期(剑叶完全展开后至破口前7-10天)。此时幼穗已开始分化,是稻瘟病(穗颈瘟)、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的高发期。不同品种的孕穗期存在差异,早稻一般在移栽后30-35天,中晚稻在移栽后40-50天,种植者需结合品种特性和田间观察确定具体时间,避免错过防治关键期。
推荐药剂
- 核心病虫害防治:防治穗颈瘟,选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每亩用量25-30克)或40%稻瘟灵乳油(每亩用量80-100毫升),这类药剂具有较好的保护和治疗作用;防治纹枯病可继续使用噻呋酰胺或氟环唑,用量较第一次适当增加10%-20%;针对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可选用1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每亩用量20-30克)与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混用,兼顾速效性和持效性。
- 抗逆性提升:添加1%芸苔素内酯乳油(每亩用量5-10毫升)可增强水稻抗逆能力,减少高温、干旱等不良环境对孕穗的影响。
注意事项
- 孕穗期水稻植株较高,施药时需确保药液均匀喷施到植株中上部,尤其是剑叶和倒二叶,这些部位是病虫害集中危害的区域。
- 施药应避开正午高温时段,选择上午9点前或下午4点后进行,减少药剂挥发和对植株的药害风险;若施药后6小时内遇雨,需及时补喷。
- 严格控制药剂用量,避免高浓度药剂导致药害,如三环唑用量过高可能引起颖壳变色,影响稻米外观品质。
三、水稻第三次施药:灌浆期防控,确保籽粒饱满
灌浆期是水稻积累干物质、形成产量的最后关键阶段,此时病虫害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影响籽粒灌浆充实度,导致空秕粒增多、千粒重下降。第三次施药的目标是保护功能叶片和籽粒,延长叶片光合功能期,减少后期病虫害对产量的损失。
施药时间
第三次施药通常在水稻齐穗后5-10天进行,此时大部分稻穗已抽出,籽粒开始灌浆,是防治稻瘟病(粒瘟)、稻曲病、稻飞虱等后期病虫害的关键时期。若水稻品种易感稻曲病,可提前至破口期与齐穗期各施药一次,确保防控效果。
推荐药剂
- 针对性防治药剂:防治粒瘟和稻曲病,可选用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每亩用量20-30毫升)或25%苯醚甲环唑乳油(每亩用量30-40毫升);防治后期稻飞虱,可选用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每亩用量10-15克)或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每亩用量20-30克),注意交替用药,延缓抗药性产生。
- 功能叶保护:添加0.3%尿素溶液与0.2%磷酸二氢钾混合液,可延缓叶片衰老,提高光合效率,促进籽粒灌浆饱满。
注意事项
- 灌浆期施药需避免药剂直接喷施在稻穗上,减少对籽粒的污染,施药时喷头应向上倾斜,重点喷施植株中上部叶片。
- 若田间湿度较大,需注意药剂剂型选择,优先选用水剂或悬浮剂,避免乳油类药剂造成药害或影响稻米品质。
- 施药后关注天气预报,避免在大风天气施药,防止药液漂移;临近收获期施药需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规定,确保稻米质量安全。
四、水稻三次施药的共性注意事项
除各阶段的针对性注意事项外,水稻施药过程中还需遵循以下共性原则,确保防治效果与生态安全:
科学选用药剂
- 优先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环保型农药,避免使用国家禁用或限用的高毒农药,如甲胺磷、对硫磷等。
- 根据田间病虫害发生种类和程度合理选药,避免盲目用药或随意加大药量,提倡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交替使用,降低病虫害抗药性风险。
- 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书操作,明确药剂的适用作物、防治对象、使用浓度及施药方法,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规范施药操作
- 施药前检查施药器械,确保喷雾器无泄漏,喷头雾化效果良好,避免药液浪费或喷施不均。
- 合理控制施药用水量,一般每亩用水量不少于30公斤,确保药液能均匀覆盖植株各部位;针对不同生育期调整喷头高度,分蘖期喷头贴近地面,孕穗期和灌浆期喷头高于植株顶部10-20厘米。
- 施药人员需做好个人防护,穿戴防护服、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避免皮肤接触或吸入药液;施药后及时清洗防护用品和身体暴露部位,防止农药中毒。
关注环境与安全
- 避免在雨天、大风天或高温强光时段施药,减少药液流失、漂移或挥发,提高药剂利用率。
- 严格保护田间生态环境,施药时远离水源、鱼塘和桑蚕养殖区,避免农药污染水体或危害有益生物。
- 妥善处理农药包装废弃物,将空瓶、空袋集中回收,交由专业机构处理,禁止随意丢弃造成环境污染。
- 临近收获期施药需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确保稻米中农药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保障食品安全。
结语
水稻三次关键施药是根据水稻生长周期中病虫害发生规律制定的科学防控策略,其核心在于把握关键时间节点、精准选用药剂、规范施药操作。种植者需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水稻品种特性及田间病虫害发生实际,灵活调整施药方案,做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通过科学施药,不仅能有效控制病虫害危害,减少产量损失,还能降低农药使用量,实现水稻安全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