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鱼,2400多年前的顶流“吃货”也爱吃
发布时间:2025-08-12 09:00 浏览量:2
当历史的尘埃被轻轻拂去,一件尘封了2400余年的青铜器,竟为我们呈现了一席未尽的“烧烤”盛宴。它,便是曾侯乙青铜炉盘,也是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煎烤一体式青铜炊具。
当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地提取它时,时光仿佛凝固:一尾形态完整的鱼骨静卧其上,炉盘下层,10余块未燃尽的木炭悄然安放(较大的有13块,另有一些碎块),炉底的烟炱痕迹依然清晰。专家们由此勾勒出一个生动的历史场景:这条鱼很可能正烤到一半,随着墓室封闭,氧气耗尽,炉火缓缓熄灭,将这份属于君侯的口腹之好,连同那个时代的饮食风尚一并定格。
这件青铜炉盘如今珍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整器通高21.2厘米,链长20厘米,重8.4公斤。虽历经2400余载,其结构之精妙,即便以今日的眼光审视,亦令人赞叹。
炉盘采用上下两层设计,结构分明,各司其责。上层为“釜”,用以承装食材;下层是“炉”,炉底分布着13个大小不一的透气孔,这些孔洞最长的2厘米,最窄的仅0.5厘米,它们起到了类似“风门调节”的功能,用以调节火力、助燃和调温。遥想当年,楚国工匠已能铸造出具备如此先进功能的煎烤食具,其工艺水平由此可见一斑。
其支撑结构同样匠心独运:三只敦实的兽蹄形矮足稳稳撑住炉体,炉体上方再由四根细长的高足高高托起烤盘。如此设计,集控火、隔热、通风与稳固于一体,考虑得周全妥帖。更精妙的是,炉盘两侧配有三节活环提梁,轻轻一提,即可随行,真正实现了“走哪儿烤哪儿”的便捷性。可以说,它是一件设计理念超前的便携式高端炊具。
细观此物,它似乎并非一件仅供观赏的礼器,而更像是一件被珍爱并反复使用的生活实用品。整器采用上下分铸、焊接工艺制成,盘底破损处的补痕、铆钉及焊疤清晰可见,无声地诉说着它曾经历的烟火日常。
然而,最令人回味的,还是炉盘中那条定格了历史的鱼。经专家鉴定,这是一尾鲫鱼的遗骨。鲫鱼,在江汉地区又称“喜头鱼”,是长江流域最寻常也最鲜美的淡水鱼之一。在那个湖沼密布、水系纵横的楚地,鲫鱼既是寻常百姓的家常滋味,亦是王侯宴席上的珍馐。从出土文物来看,曾侯乙对鱼的喜爱近乎痴迷:其墓中的一件铜鼎里盛有21尾,一个野餐木箱里放着2尾,另一件铜鼎里还存放着4尾胖头鱼。鱼鲜之丰富,足见楚地物产之丰饶,也足见曾侯乙这位君侯不仅爱吃鱼,更懂得如何品味鱼。
美食之美,不止在食材,更在调味。据考证,与这尾鱼相搭配的是盐梅。盐梅,是古代涢水流域出产的一种野生果实,其味酸中带甜。在尚无食醋的先秦时期,这种野果便是楚人点化风味的“密码”,既能祛除鱼腥,又能提升鲜香。可以想见,在炭火的烘烤与青铜的匀热下,盐梅的清香丝丝缕缕渗入鱼肉的纹理,抚平了河鲜的天然野气,唤醒了鱼脂的细腻与甘美。
在礼仪之邦的楚国,享用烧烤亦有规矩。《礼记·曲礼》有云:“毋嘬炙。”此句意在告诫人们,品尝烤肉时不应大口吞咽,姿态狼狈。小口慢品,细细咀嚼,方是对食物,也是对生活本身的尊重。
这尊青铜炉盘,穿越2400余年,鱼香仿佛未散,炭火依然犹温。它烤制的,是曾侯乙的口腹偏爱;它炙炼的,是楚地的丰饶物产与生活雅趣。一炉、一鱼、一果、一火,在青铜的余温里,为我们留下了一段被时光尘封的,却无比真切的人间烟火。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