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然氧吧”到“文旅客厅” 解密周至文旅的“破圈”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12 09:02 浏览量:1
秦岭巍巍,叠翠含烟;渭水泱泱,浩渺奔流。当秦岭北麓的蝉鸣与评书艺人的醒木声相映成趣时,漫步沙河水街,刚出锅的麻花酥香漫过青石板路,缠上游客的衣角,这一刻人间烟火在金周大地蔓延升腾。持“银票”者穿行巷陌,佩剑“游侠”闪现街衢,文化演艺炫彩夺目,商铺摊点鳞次栉比——周至,这座2025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的鲜活日常在烟火巷子徐徐呈现。昔日以青山绿水闻名的“天然氧吧”,正悄然迭变为文化馥郁的“文旅客厅”,其“破圈”的密码,在山水与文脉的交相辉映中演绎开来。
秦岭如黛,渭水含烟,周至襟山带河的格局,不仅孕育了“天然氧吧”的生态本底,更深厚积淀着千年道韵、百代诗风的文化基因。作为黄河流域生态画卷的璀璨篇章,这里以青山为砚、绿水为墨,在悉心守护自然瑰宝的同时,更致力于激活深藏其间的文化密码。
近年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周至县锚定“奋战一三五 振兴金周至”战略蓝图,以“大旅游”理念为引领,匠心打造“源来周至·多来多福”核心文旅IP,在农、文、旅、商深度融合的广阔天地间,绘就全域旅游的壮丽画卷。从楼观台道法自然的哲思浸润,到仙游寺诗词歌赋的心灵涤荡;从中国首个秦腔班社张家班在古骆国遗址唱响裂帛之音,到《秦岭·秦人·秦声——乡村戏曲大舞台》在“戏窝子”吼出时代豪情;从老县城砖瓦间流淌的岁月回响,到非遗匠人指尖绽放的传承之花——周至成功将散落的文化珍珠精心串联,让“养在深闺”的宝贵资源,转化为可触、可感、可沉浸的文化体验长卷。沙河水街·烟火巷子的焕新蝶变与持续繁荣,正是这一“双基因”唤醒工程的生动实践与最佳注脚。
非遗活化 体验为桥:“沉浸式”文旅新名片
文化着意,非遗传情,荣登2025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榜,彰显着周至铺展的一条以“生态筑基、文化铸魂、体验赋能”为核心的文旅融合诗意长卷。以创新思维让非遗焕彩、搭建沉浸式体验空间,成为其崭露头角的点睛之笔。县域文旅发展以实干为笔、巧思为锋,在稳步夯实产业根基的同时,更着力点亮蕴藏其间的创新火花。
聚焦非遗活化传承这一“灵魂”工程,周至倾力酿造“中国非遗体验地”的醇厚魅力。2025年7月焕新升级的烟火巷子,通过“文化+体验+互动”多维赋能,实现惊艳跃升。“巷有清风,飞花曼舞竟风趣,熠熠者前,飒飒者后;艺无俗庸,流水泛光成雅致,青青者疾,红红者缓”。一线导演倾情创作,实景演艺集群好评如潮;3处户外剧场、7座室内沉浸式剧场、10个户外演艺小茶馆如星辰点缀,新业态与老绝活珠联璧合。20余项非遗技艺在此焕发新生,近百档戏曲、相声等演出从晨光熹微持续至暮色四合,成就“从朝至暮好戏缀满时光”的文化盛宴。百余位NPC角色藏匿于街巷转角,数十种互动小游戏隐于飞檐之下,游客赚取“银票”、开启盲盒,在市井烟火中化身“画中人”。来财坊的热闹喧嚣与无相坊的清幽雅致相映成趣,《烟火喜市》大型活动吸引万人赴约——文化符号不再遥远,化作游客可随身携带、可深度参与的鲜活新名片。
区域联动 兴业筑基:“田园康养”共富新图景
周塬为媒,民本是要,周至文旅的“破圈”密码,更深植于“以文化铸魂,以生态为基石,以融合为径”的全域联动发展模式。近四年来,周至以“最美乡村路——周塬路”为纽带,巧妙串联沿途镇村资源,谱写着“田园康养综合体”的振兴新篇,实现乡村旅游与康养产业的“田埂相遇”,沿山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有满意收入的稳定就业。
周塬路沿途镇村特色产业如珍珠般被串联激活:喜鹊咖啡厅里阳光与咖啡香共舞,品味慢生活;洋槐花海缀满枝头,引游人赴一场芬芳之约,体验生态之美;骆峪水库碧波荡漾,金黄稻田翻涌着丰收的诗行,诉说农耕文明;竹海驿站与山水相依,让康养时光在此悠然流淌。这些精心布局的项目,不仅让游客在田园牧歌中拾得身心康养的闲趣,更让当地村民的笑容在产业增收中愈发灿烂,生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了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的良性循环。
今日之周至,正以“全域旅游”为经纬,精心编织一幅“文化为魂、山水为骨、产业为脉”的立体发展画卷。从周塬路的莺莺燕燕到烟火巷子的红红翠翠,深刻标志着周至从生态观光向深度文化体验的成功转身与战略跃升。
守山护水,天然氧吧连翠微;兴县富民,文旅客厅通康衢。当楼观台的空灵的钟声穿透秦岭的晨雾,白居易的诗情在潜移默化中渲染浸润着周山至水,每一位到访周至的游客,在道之源里品咂人生,在戏之源间体味乡愁,在水之源处荡涤心灵,徜徉在“天然氧吧”的自在里,沉浸在“文旅客厅”的时光里,不经意间已经镌刻下独一无二、回味悠长的“福地印迹”。这场从“深藏闺中”到“活色生香”的华丽蜕变,依然在秦岭的晨曦与暮色中,持续挥毫泼墨,续写着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壮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