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国技术到“奥亚”方案——对话“石材问题专家”王建秋
发布时间:2025-08-12 09:15 浏览量:2
王建秋
在山东烟台,一个不产石材的地方,却诞生了一家石材护理材料生产企业——烟台奥亚石材应用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建秋,被业内称为“石材问题专家”,从代销德国产品起步,到产品自主研发并提出全产业链解决方案,他的创业历程折射出中国石材护理行业的发展轨迹。近日,记者与王建秋展开深度对话,探寻他的创业故事,以及他对行业现状与未来的深度见解。
从代销到研发:破解模仿困局的创新之路
王建秋和德国导师
记者:烟台这里不产石材,为什么您却在这里做一个跟石材相关的项目?
王建秋:其实烟台不远的莱州,是国内传统的石材产区,很早以前是国内石材产业比较完整的地方。后来随着采矿和加工技术日趋成熟,莱州及烟台周边的花岗石开采和加工也随之兴起。
我是半路走进这个和石材相关的行当里来的,机缘巧合使我认识了一个德国人,他是一位著名的石材问题专家,也做一些石材化学产品,在石材应用领域有较深的造诣。
石岛红是我们周边地区一种红色的花岗石,板面上会有些小沙眼和疏松感,上个世纪90年代出口到德国的时候,德国人就利用一些化学品来修复和弥补这些缺陷。就是在这个时候,德国Mr.Denzel把他的石材修复材产品和技术带到了中国。
他说他的产品在中国会很有市场,就问我有没有兴趣一起来做这个事儿,我一冲动做出了辞职经商的决定。就这样,我把石材“修复”和“强化”这种新概念引入到行业里面,慢慢的有了一些心得和经验积累,是国内率先提出“石材是可以修复的”的人。
记者:您为什么从卖产品转向生产产品?
王建秋:当初我仅作为代理人在中国销售德国的石材修复产品。其它同类产品都是来自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但是进口产品价格太高,我觉得市场条件成熟了,是时候生产自己的产品了。
记者:从产品代销到产品制造,会那么容易吗?
王建秋:遇到的困难当然很多。第一个就是资金问题,家里的积蓄全部都拿出来了。刚开始小量的买点原材料,设备也很原始,厂房也就租了间小房子。
第二个就是技术的问题。当初销售产品,仅仅对这些产品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有所了解,不涉及产品核心技术。所以最开始就是做研发,奔着方向去摸索。做配方、调试、测试,一点一点的突破,直到出来了一个相对完美的“奥亚”产品。
最大的困难其实在于产品被模仿,有很多企业,看到我们产品有商机,他们马上就仿制,逼着我不停的研发和创新,不敢有一丝懈怠。
核心竞争力:不止于产品,更是系统解决方案
王建秋和海外合作伙伴
记者:作为国产品牌,“奥亚”是如何让市场接受的?
王建秋:当时,德国、意大利和美国等国家石材防护技术和产品已经成为国内市场的主流,我回避不了和他们的产品去对比,不仅比表面效果,更注重内在效果的提升,综合性能必须超越他们。
2003年济南国际机场候机楼建设,用了3万多平方米山东白麻,防护处理就使用了我们的石材防护剂。这样我就做成了最大最典型的一个案例,对我们的产品打开市场影响深远。
记者:“奥亚”的这些产品,能解决石材应用中的哪些问题?
王建秋:我们的产品体系可以解决石材全生命周期的各类问题:首先是石材表面缺陷修复,包括天然缺陷和加工破损,应用环节在石材加工和后期的维护过程;其次是施工过程中的渗水、泛碱和污染问题;第三是预防性处理,通过防护剂降低石材吸水率,提高抗污染能力;第四是地面翻新研磨抛光,我们研发的“神磨片”不仅效率高、效果好,还解决了传统工艺和材料不环保的问题,这项技术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第五是石材日常维护,清洁剂能够有效的清除和治理石材上的各种污染和病变,养护剂用于维持或提升石材表面的光泽和色彩。
记者:您谈到市场竞争逼着您不停的研发和创新,那么“奥亚”的产品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有何优势?
王建秋:“奥亚”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生产者,更是一个集产品应用和技术支持的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商。这使得“奥亚”成为全球少数几家能够覆盖石材应用全链的企业之一,从加工阶段的缺陷修补,到安装前后的防护处理,再到后期使用中的污染治理和光泽维护,我们都有对应的解决方案。用“奥亚”的产品,我们会要求客户提供详细的问题描述、现场照片、使用环境等信息,通过分析问题根源,给出标本兼治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客户不仅能解决问题,还能学到专业知识,这种独特的服务模式形成了很强的客户黏性。
记者:与国际上的同类产品相比,中国的产品有无竞争力?
王建秋:从性能上来说,我们的产品往往比国外的更好。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研发能力超过了他们,实际上像意大利、德国的同行在技术积累和研发团队方面都比我们强。
关键差异和原因在于市场需求不同。国外厂商认为70分的产品就能满足需求,没必要做到90分,因为那样成本会大幅增加。但在中国,90%的工程都在赶工期,施工过程中容易留下各种隐患,我们的产品必须做到100分才能确保解决问题。
我们的短板,主要是在产品细分方面,特别是清洁剂品类还不够丰富。目前我们的出口业务占比很大,但国外市场总体规模不如国内,一方面因为他们石材用量小,另一方面他们的施工更规范,问题相对较少。
行业痛点:系统性缺失与“夹缝求生”的困境
王建秋与同行研究行业议题
记者:这个行业的痛点有哪些?
王建秋:这个行业最大的痛点就是缺乏系统性思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整体规划意识。很多石材厂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只要把石材加工好、卖出去就完成任务了,至于安装环节的问题就是装饰公司的事。实际上,石材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人把矿山、加工厂、设计、装饰公司、终端用户等各个环节串联起来,制定全程的解决方案。
前几年我花了大量精力在做这件事,试图扮演这个串联者的角色,但收效甚微,因为各方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在国外,设计师会主导整个过程,他们会详细罗列出石材应用各环节的材料和工艺上的技术要求,包括安装工艺、胶粘剂选择、五金件标准、护理材料要求等,甚至细化到混凝土浇筑后需要养护多少天才能铺装石材。这些都会形成严谨的工艺和技术文件。
但国内存在差异。一旦赶工期,所有技术要求都被抛在脑后。比如酒店定在10月1日开业,如果9月25日大理石还没进场,甲方就会要求5天内必须铺完。至于后期会出现空鼓、积水、泛碱等问题,根本没人考虑。这种行业现状,单靠石材厂是很难改变的,装饰公司同样如此,因为他们无法影响和协调其他环节的质量和进度。
记者:石材维护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王建秋:我认为未来有几个重要方向:首先是行业融合。最近我在上海的一个研讨会上提出,要把石材护理行业和清洁行业融合起来发展。因为现在大量的石材维护工作实际上是由清洁公司在做,但他们缺乏专业技术,这就需要我们提供支持。
其次是修复技术的升级。随着大量石材建筑进入维护期,破损修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未来要像家具修复那样,做到“修旧如旧”的效果。
第三是环保要求的提高。这可能带来行业革命性的变化。比如现在为了追求高光泽度,往往会使用一些不环保的材料,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记者:环保的问题是出现在产品的成分,还是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或者哪一个环节更大?
王建秋:环保问题贯穿整个产业链。从产品成分来说,某些化学添加剂可能对环境有害;在使用环节,施工过程可能产生粉尘、废水等污染;在后期的维护中,清洁剂的选择也很关键。
现在行业存在一个矛盾:为了追求极致的光泽效果,往往在工艺和材料上“下重药”。比如要把石材光泽做到100度,可能需要使用某些特殊化学品,这些材料可能对施工人员和环境造成危害。这就需要在效果和环保之间找到平衡点。
这需要相关部门牵头,组织生产企业、施工单位和用户共同讨论,制定既保证效果又符合环保要求的标准。这可能需要整个行业转变观念,不能一味追求表面的光鲜亮丽。
情怀与担当:技术传承与自我革命
王建秋在主场全国清洁行业职业技能大赛
记者:很多人叫您“教授”,这是您的职称吗?
王建秋:(笑)这个称呼更多是行业同仁对我的认可和尊重。我确实是中国石材协会评出的第一批石材护理技师之一,后来又被山东省破格评为高级工程师。
这些年来,我在《石材》杂志上发表了大量技术文章,也经常在各种行业会议上做技术报告,做各种形式的技术和职业培训。可能因为讲的都是实实在在的技术问题,既有现实性又有前瞻性,大家就习惯性地叫我“石材问题专家”或“教授”了。对我来说,这个称呼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责任,督促我要继续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记者:对这个行业而言,您个人下一步有何规划?
王建秋:“奥亚”不应该仅仅是生产产品的一个企业,更应该是推动整个行业进步的一种力量。
首先是人才培养。我现在担任全联石材业商会石材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正在筹办“石材护理精英100强化培训班”,希望通过培养100个技术骨干,带动整个行业水平提升。
其次是标准化建设。我们正在为国家相关部门编写《石材护理工职业技能培训教程》,参与制定行业技术标准。我还担任了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全国清洁行业职工技能大赛的评审工作。
第三是技术传承。我希望能把自己的经验和技术系统地整理出来,为行业提供学习参考。
记者:现在回头来看,“奥亚”最让您骄傲的是什么?
王建秋:让我骄傲的是参与了许多重大工程的建设。比如2017年北京行政副中心项目,17万平方米的外墙花岗石全部使用了我们的防护剂;2008年北京奥运会五棵松体育馆6万多平方米的外墙也是用的我们的防护剂。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广州大剧院、上海中心大厦等地标建筑。我们的产品出口到英国、印尼、马来西亚和印度、俄罗斯等国际市场。每当看到这些重要建筑在使用我们的产品后保持长久的美观和性能,那种成就感是无法形容的。
当然,“奥亚”真正让我感到骄傲的,是为中国石材护理这个行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采访后记-
行业破壁与产业升级的启示
在整理完王建秋的采访记录后,我久久不能平静。这位从体制内走出的企业家,用20余年时间,在石材这个传统行业里书写了一段不平凡的创新故事。他的经历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成长史,更折射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深层命题。
王建秋的故事始于一个典型的“技术引进”模式:德国专家、先进产品、中国市场。这种模式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屡见不鲜,但多数引进者止步于“代理商”角色。王建秋的特别之处在于,他完成了从“代销”到“研发”的关键跃迁。在采访中,他反复强调的“悟性”背后,实则是中国制造从业者难得的创新自觉——不满足于做技术的搬运工,而要成为创新的主人。
这种转变的艰难令人感慨。当王建秋描述早期用电动搅拌机和不锈钢桶开始研发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企业的创业维艰,更是中国制造业在技术积累期的集体写照。
石材应用护理这个“非常小众的领域”,在王建秋的叙述中呈现出惊人的复杂性。他谈到的行业痛点——系统性缺失、标准难落实、环保与效益的冲突——恰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普遍困境。在这个产值不大但技术要求高的细分领域,奥亚的生存之道具有典型意义:首先是技术深耕。王建秋对石材缺陷如数家珍的描述,展现了一个技术型企业应有的专业深度;其次是系统思维。当多数企业还在卖单一产品时,“奥亚”已经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解决方案;最重要的是价值坚守。在“用户想要100分效果却只愿付70分价格”的行业环境中,“奥亚”坚持用技术标准引导市场,这种“逆势而为”需要非凡的定力。
采访中最打动人的,是王建秋对行业未来的思考。62岁的他谈论人才培养、标准制定、环保创新时展现出的热情,让人看到传统产业的新可能。他提出的“石材护理+清洁服务”融合发展的思路,暗合当下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趋势;他对环保材料的执着,则体现了产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王建秋反复强调的“德国标准”、“意大利技术”,既是对国际先进水平的尊重,也暗含着中国制造的自信。当奥亚的产品因为“中国工程需要100分性能”而超越进口产品时,我们看到的正是中国制造升级的一个生动注脚——不是简单模仿,而是基于本土需求的创新超越。
王建秋的故事留下几个深刻命题:当产业链各环节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如何建立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在“赶工期”成为常态的背景下,怎样坚守质量底线?当环保要求日益严格时,传统产业如何实现绿色转型?
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王建秋那句朴实的话里:“我尽力去做我自己的事情”。这种专注本业、深耕细作的“工匠精神”,正是中国制造业穿越转型阵痛最需要的精神底色。
《中华建筑报》同步刊发本文的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