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态“好颜值”创造经济“高价值”!青报智库“青梅集”论坛走出青岛

发布时间:2025-08-12 09:48  浏览量:1

让生态“好颜值”创造经济“高价值”

——青报智库“青梅集”论坛聚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区域公用品牌建设”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讯 10日,“两山”理念20周年实践成果研讨会暨生态食材区域品牌“两山硕果”展示大会在北京举办。论坛以“深化‘两山’实践 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共话“两山”理念20周年实践成果,同谋生态区域品牌建设创新路径。这是青报智库“青梅集”论坛首次走出青岛,深度链接产学研资源,碰撞智慧、交流思想,为青岛城市高质量发展集智聚力。

8月10日,青报智库“青梅集”论坛在北京举办。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刻阐明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深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打造生态区域公用品牌,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品牌价值,是“两山”理念的创新实践。“青梅集”论坛聚焦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组织策划了主题演讲、圆桌对话等活动,邀请多位行业专家共同探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活动中,全国生态食材评定中心常务主任高炳义、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张建华、中国农业科学院老科协农业规划委员会会长孙建受邀成为青报智库专家顾问。

3位专家获聘青报智库专家顾问。

论坛上,发布了《中国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报告》和2025年度中国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价成果;举办了生态食材美食地标品牌成果展。

近年来,青岛日报社依托全媒体矩阵,不断讲好青岛纯净海域孕育的生态产品故事,传其背后的生态守护与匠心传承,助力提升“青岛海鲜”等生态产品品牌的美誉度,助推“蓝色瑰宝”走向世界,充分释放青岛海洋生态价值。此次“青梅集”论坛搭建平台,广邀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与创新实践者激荡智慧、碰撞思想,为塑造青岛特色生态区域公用品牌、助力青岛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贡献智慧力量。

全国生态食材评定中心等机构专家,来自全国生态食材、生态美食之都的县市代表,生态品牌企业领军人物等近300人参加会议。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下简称“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这一理念为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提供了创新理念和实践路径,揭示了环境保护与经济收益可以并行不悖、相辅相成,强调“绿水青山”能孕育“金山银山”。

8月10日,“两山”理念20周年实践成果研讨会暨生态食材区域品牌“两山硕果”展示大会在北京举办。这是青报智库“青梅集”论坛首次走出青岛。论坛以“深化‘两山’实践 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邀请多位专家学者,围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创新与价值提升”“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等话题展开深度探讨。

生态食材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展论坛现场。

论坛期间,专家学者们通过主题演讲、案例分享、圆桌对话等形式,探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剖析国内各地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成功经验,并为青岛放大地区海洋生态禀赋、打造海洋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言献策,助力青岛加快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离不开品牌支撑

当丰富的生态资源不再是“沉睡”的财富,而是驱动未来发展的澎湃引擎;当优质的生态环境不再是单纯的公共品,而是能够创造巨大经济价值的核心资产,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已然成为当下的时代命题。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生态产品价值的最大化实现,离不开品牌的支撑。”论坛主旨演讲环节,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谢华平以“挖掘生态产品价值、打造地域生态品牌,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题作分享,旗帜鲜明地提出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必要性。

谢华平表示,提炼区域最核心、最具辨识度的生态价值和文化基因,打造一个响亮、可信赖的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统一品牌形象标识、口号、价值主张和传播策略,才能形成强大合力,以此提升生态产品溢价能力、市场占有率及消费者的信任度。同时,依托生态资源打造的农业生态全产业链,可以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保障生态安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高质量发展。

“全国已经有很多省市打造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区域生态‘金名片’,耳熟能详的‘丽水山耕’‘武夷山水’‘好客山东·好品山东’,这些都精准锚定了当地的生态特色与文化底蕴,通过标准化的品质管控和系统化的品牌运营,不仅让区域内的生态产品实现了价值跃升,更带动了相关产业集群化发展,成为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范例,也为其他地区打造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谢华平说。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人居环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员朱守先也表示,“实现生态产品产业化发展,打造具有地区特色的生态品牌,引导生态消费,是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最为现实的手段。”论坛上,朱守先分享了玉树打造“中国牦牛之都”的品牌案例。玉树与中国肉类协会达成合作共建协议,通过筑牢生态畜牧业发展基础,打造中高端牦牛产品,推动传统畜牧业向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转变,主唱玉树“牦牛戏”,念好产业“特色经”,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领域叫响了玉树品牌。

青岛打造海洋生态区域公用品牌优势明显

从人们耳熟能详的阳澄湖大闸蟹、五常大米、西湖龙井、烟台苹果等单一特色产业建立的生态产品区域品牌,到浙江丽水的“丽水山耕”、内蒙古巴彦淖尔的“天赋河套”、云南保山的“一座保山”等覆盖全产业、全区域、全产业链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当前生态产品品牌建设可谓百花齐放、姹紫嫣红。

如何在这样的“同题作文”中脱颖而出?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老科协农业规划委员会会长孙建看来,须用好“差异化”策略。“明确品牌的独特卖点,找出与竞争对手的不同之处,这可能来自于产品的独特性、产地的唯一性、生产方法的创新性等方面。通过差异化,让品牌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孙建表示。

“任何一种产品的价值实现都要包括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等环节,生态产品也不例外。”朱守先着眼消费市场,谈到区域生态产品品牌营造可以采用聚焦策略,“针对特定的目标市场或消费群体,提供专门的产品或服务,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特定群体的需求,提高品牌的忠诚度。同时,坚持持续创新,不断进行产品、服务、营销等方面的创新,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不少地区已经做出有益尝试。

上海市突出贡献专家协会副秘书长韦学明提到了吉林四平鲜食玉米的例子。四平以“一带金黄、天赐之礼,吉林鲜食玉米在这等你”广告语为宣传主题,通过分级分类、创新“产区直通社区+高端商超”模式,让优质产品精准对接终端消费群体,从品牌战略、渠道搭建到产品标准制定,让四平玉米实现了从“好品质”到“好口碑”再到“好价钱”的完整路径。

青岛因海而生、向海而兴,从耕海牧渔的千年传承,到现代海洋产业的蓬勃发展,海洋是青岛最突出的特色和优势。如何将海洋生态禀赋转化为高辨识度、高附加值、高竞争力的“蓝色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实现生态价值转化、驱动区域经济升级?

在全国生态食材评定中心常务主任高炳义看来,要持续放大青岛在生态渔业领域的优势,在做优做强“青岛海鲜”等特产品牌的同时做好产业融合文章。“今年宁夏银川获评‘中国十大生态(食材)美食地标名城’具有借鉴意义,青岛可以依托自身丰富的海洋生态食材,打造‘海洋生态(食材)美食地标名城’城市名片。”高炳义说。

孙建也表示,依托“海洋生态(食材)美食地标名城”的城市名片,青岛可以顺势全方位挖掘区域海洋生态产品谱系,大力发展海洋生态美食、海洋生态旅游、海洋生态研学、海洋康养等产业,进一步打造独具魅力的海洋生态区域公用品牌。

区域公用品牌建设需多方合力

区域公用品牌是一种地域形象的浓缩,它有着强烈的地理标识,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抓手,是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对接的桥梁纽带。作为一个区域内各种资源的集合平台,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打造离不开各方合力。

“‘丽水山耕’之所以能成为典型案例,正是在于它在农业品牌化的基础上,以地方政府为主导,通过顶层设计将生态环境要素纳入产品价值,同时统筹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等各方资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各司其职、各尽所长。”朱守先表示,打造区域品牌,既要政府发挥“有形的手”作用,做好顶层设计、做强公共服务、做优制度供给,统筹好各方资源,也要让市场主体做好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品牌运营。

除此之外,论坛上多位专家都提到了人才培育。“探索生态价值实现机制,打造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都离不开人才队伍支撑,但从目前来看,全产业链领域人才仍然存在较大缺口。”韦学明表示。对此,他建议强化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鼓励高校和培训机构开设与生态产品相关的专业课程,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同时,鼓励各地通过设立人才引进计划等方式,引进具有丰富经验和高超技能的高端人才,为品牌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近年来,各地都在鼓励‘新乡贤’返乡,这其实也是为行业吸纳人才的手段。”朱守先表示,通过各种形式引进人才固然重要,但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公平公正的人才发展舞台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同样重要。“建立完善的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人才队伍体系,才能为品牌的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这也有助于提升整个生态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朱守先表示。

科技赋能助力品牌打造,也是本次论坛的热门话题。“依托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构建从‘田间地头’到‘餐桌掌心’的全程可视化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提升生态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延长产业链,开发高附加值新产品;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生态旅游、康养的智慧化体验,等等。”谢华平举例。

品牌打造也离不开媒体的助力。谢华平认为,一方面,应深挖生态产品背后的自然故事、匠心故事、文化故事,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短视频平台、网红直播、体验营销等方式,开展精准、生动、持续的品牌传播;另一方面,积极举办或参与高规格的生态产品博览会、推介会、高峰论坛,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将生态品牌塑造与地方整体形象推广深度融合。

谢华平(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谢华平(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生态产品价值的最大化实现,离不开品牌的支撑。

●提炼区域最核心、最具辨识度的生态价值和文化基因,打造一个响亮、可信赖的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统一品牌形象标识、口号、价值主张和传播策略,才能形成强大合力,以此提升生态产品溢价、市场占有率及消费者的信任度。

●很多省市打造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区域生态“金名片”,都精准锚定了当地的生态特色与文化底蕴,通过标准化的品质管控和系统化的品牌运营,不仅让区域内的生态产品实现了价值跃升,更带动了相关产业集群化发展。

高炳义(全国生态食材评定中心常务主任)

高炳义(全国生态食材评定中心常务主任)

●要持续放大青岛在生态渔业领域的优势,在做优做强“青岛海鲜”等特产品牌的同时做好产业融合文章。

●青岛可以依托自身丰富的海洋生态食材,打造“海洋生态(食材)美食地标名城”城市名片。

孙建(中国农业科学院老科协农业规划委员会会长)

孙建(中国农业科学院老科协农业规划委员会会长)

●生态产品品牌建设须用好“差异化”策略,明确品牌的独特卖点,找出与竞争对手的不同之处,这可能来自于产品的独特性、产地的唯一性、生产方法的创新性等方面。通过差异化,让品牌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依托“海洋生态(食材)美食地标名城”的城市名片,青岛可以顺势全方位挖掘区域海洋生态产品谱系,大力发展海洋生态美食、海洋生态旅游、海洋生态研学、海洋康养等产业,进一步打造独具魅力的海洋生态区域公用品牌。

朱守先(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人居环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员)

朱守先(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人居环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员)

●实现生态产品产业化发展,打造具有地区特色的生态品牌,引导生态消费,是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最为现实的手段。

●区域生态产品品牌营造可以采用聚焦策略,针对特定的目标市场或消费群体,提供专门的产品或服务,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特定群体的需求,提高品牌的忠诚度。同时,坚持持续创新,不断进行产品、服务、营销等方面的创新,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建立完善的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人才队伍体系,才能为品牌的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这也有助于提升整个生态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韦学明(上海市突出贡献专家协会副秘书长)

韦学明(上海市突出贡献专家协会副秘书长)

●探索生态价值实现机制,打造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都离不开人才队伍支撑。

●建议强化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鼓励高校和培训机构开设与生态产品相关的专业课程,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同时,鼓励各地通过设立人才引进计划等方式,引进具有丰富经验和高超技能的高端人才,为品牌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任晓萌)

青岛日报2025年8月12日1版

青岛日报2025年8月12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