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蒋介石下令死守洛阳,蒋鼎文最先逃跑,土匪队伍打到最后

发布时间:2025-08-12 10:00  浏览量:1

1944年5月23日,洛阳城被硝烟裹得严实,一封透着诡异的信从日军阵营飘了过来。那是日军指挥官内山英太郎写的劝降书,字里行间居然少见地提了句佩服守军的勇气。可城里的回应简单直接,最后几发炮弹呼啸着砸向日军司令部,1.8万名中国军人没说别的,这炮声就是“死也不降”的答案。

在这1.8万人的抽成队伍里面一部分是15军,另一部分则是第14军九十五师。

其中第15军是国民党被人喊过“土匪武装”的镇嵩军,如今他们已经在5万日军的包围圈里硬撑了十多天。城墙被几百门重炮轰得一块接一块塌,可凭着血肉之躯搭起来的防线,愣是没散。

这场打得骨头渣子都飞起来的战役,说起来跟太平洋战场的局势脱不了干系。日军在那边吃了亏,就想打通从东北到东南亚的“大陆交通线”,豫湘桂战役就这么拉开了。1944年4月,日军凑了第十二军主力和第六十九师团这些部队,像把钳子似的朝河南扑过来。

在日军的攻势下,郑州、许昌这些城接连丢了,陇海铁路被拦腰切断,洛阳成了孤零零一座城。

这时候,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干的事,能让守城的弟兄们心凉半截。他早早把长官部搬到新安,还让高级军官赶紧把家眷往西运,结果洛阳到潼关的铁路上,上千个妇女小孩活活死于空袭。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这位最高指挥官跑路的时候,身边最后就剩个司机和俩农夫,说是“抗战以来最狼狈的溃散”,一点不冤。后来接茬指挥的汤恩伯也没真出力增援,洛阳的守军算是彻底掉进了绝境。

兵力和家伙事儿的差距,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场仗的悲壮。日军派了5万精锐,带了120门火炮、400辆坦克,还有30多架飞机,天上地下一起打。

而奉命死守的,就第15军64师、65师和第14军94师,加起来才1.8万人,手里大多是轻武器,能打坦克的家伙几乎没有。

更要命的是弹药严重不足,全城就七里河仓库里有万把箱手榴弹,到后来巷战,全靠这个撑着。

一边是中央军将领慌慌张张往西跑,一边是地方杂牌军困在城里等死,这样的光景,谁还敢盼着有奇迹?

可偏偏就是这支被人瞧不上的“镇嵩军”,爆发出的战斗力让人咋舌。第15军最早是豫西的民团,官兵大多是本地玩刀出身的汉子。

军长武庭麟是伊川人,副军长姚北辰老家就在洛阳县,士兵们回头就能望见自家屋顶,“保卫洛阳就是保卫家乡”这话,不是喊口号,是刻在心里的信念。

5月7日蒋介石下了手令,让他们“守十到十五天”,此时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已经溜之大吉,反而是这支平时受够了白眼的部队,真就拿血肉之躯去兑现诺言。

在邙山南麓的史家屯,65师一个营靠着400户人家的村舍,硬守了七天七夜。面对日军的战车旅团,士兵们抱着捆在一起的手榴弹往车底下钻,就这一仗,二十多号人这么没了。

上清宫阵地上,连长韩昆生带着弟兄们活捉了日军大队长藤本,敌人反扑的时候,他没含糊,先把俘虏刺死,自己也倒在了一片刺刀里。副连长贾乐民紧跟着抱了八枚手榴弹冲进敌群,一声巨响,啥都没了。

这些曾经被人骂“乌合之众”的人,咋突然就有了这么大的血性?或许答案就藏在城后白发爹娘的眼泪里,藏在自家屋顶升起的炊烟里。

内山英太郎的劝降信扔过来的时候,战场早就成了炼狱。日军说什么“怕古城毁于战火”,全是瞎扯,他们的焦土战术狠着呢。23号那天,就往城里砸了8000多发炮弹。武庭麟的回应干脆,把仅剩的炮弹全打向敌营。

洛阳守军在断墙残垣里用麻袋垒工事,实在没东西了,整袋的食盐、大米都搬出来挡子弹。巷战的时候,窄窄的街道让日军坦克动不了,守军守着民房墙上的枪眼,让侵略者每挪一步都得付出血的代价。

到25日黄昏,东北城角塌了,通信全断,剩下的残兵握着刺刀往外冲。21个昼夜的血战,1.8万守军最后就活下来2111人,可日军被打死打伤的有2万。也就是说,每牺牲一个中国兵,就拖着两个侵略者垫背。

洛阳陷落后,日本人把它改叫“福阳”,可那地方早成了地狱。

西工兵营变成集中营,三万战俘挤在臭烘烘的营房里,受伤的兵只能抓蝌蚪当“药”治伤;从观音堂到洛阳的铁路上,累死的劳工尸体铺了几十里地;宜阳县一个月里被屠了12次村。

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些暴行反倒点燃了复仇的火。同年秋天,我党领导的豫西抗日先遣队开进嵩山,登封、伊川一带的游击战像野火似的烧遍乡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