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和艾滋病不是一回事,千万别搞混
发布时间:2025-08-12 09:59 浏览量:1
“HIV、艾滋病,这两个不是同一种疾病吗?”
大家是否都有这样的疑惑
日常生活中
HIV和艾滋病常被混为一谈
其实
它们是有差别的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一种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会逐渐破坏CD4+T淋巴细胞,导致免疫力下降。如果不及时治疗,HIV感染可能发展为艾滋病(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但通过科学认知和现代医学手段,HIV感染已从『致命疾病』转变为『可控的慢性病』。
HIV是病毒 :感染HIV意味着体内携带病毒,但免疫系统尚未严重受损。
艾滋病是疾病 :当HIV感染者未接受治疗,免疫系统崩溃(CD4细胞
血液传播
输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共用针具(如吸毒、纹身器具消毒不彻底)。
日常接触不会传播:如拥抱、握手、共用餐具、蚊虫叮咬等。
性传播
无保护性行为(阴道交、肛交、口交)是主要传播途径,正确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阻断。
母婴传播
感染HIV的母亲可能在怀孕、分娩或哺乳时将病毒传给婴儿。通过规范用药和医学干预,母婴阻断成功率可达98%以上。
1.急性期(感染2-4周):可能出现类似流感的症状(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但部分人无症状。
2.潜伏期(持续数年):病毒缓慢破坏免疫系统,感染者可能无明显不适。
3.艾滋病期 :免疫力崩溃,易发生机会性感染(如肺孢子菌肺炎、结核病)或恶性肿瘤(如卡波西肉瘤)。
1.检测方式
窗口期:感染后3-12周抗体才能被检测到,期间可能漏检。核酸检测可缩短窗口期至1-2周。
自检试剂盒:便捷初筛,阳性结果需到医院确诊。
2.抗病毒治疗(ART)
治疗即预防:感染者每天服用抗病毒药物,可抑制病毒复制至“检测不到”水平(U=U原则:检测不到=不具传染性)。
终身服药:需严格遵医嘱,擅自停药可能导致耐药。
3.暴露后预防(PEP)与暴露前预防(PrEP)
1.HIV感染者≠道德问题:感染途径多样(如母婴传播、医疗事故),不应污名化。
2.法律保护:我国《艾滋病防治条例》规定,感染者享有就医、就业、入学等权利。
3.社会支持:心理辅导、药物依从性指导和反歧视宣传,能帮助感染者回归正常生活。
HIV是可防、可控、不可治愈(目前)的病毒。通过科学认知和医学进步,感染者可以享有高质量生活,而公众的包容与行动,是终结艾滋病流行的社会基石。对抗HIV,需要医学的力量,更需要人性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