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想当官,国家没有希望”

发布时间:2025-08-12 10:22  浏览量:2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时代的诗句道尽了“官帽子”的诱惑。千百年来,“当官”似乎成了寒门逆袭的唯一坦途,无数人“十年寒窗无人问”,只为换得“一举成名天下知”的仕途机会。可当整个社会都盯着官帽时,我们不得不追问:谁来“汗滴禾下土”?谁来“巧夺天工技”?谁来“敢为天下先”?一个人人皆想当官的国度,看似仕途通达,实则机会单一、活力枯竭,终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一、官本位:“万般皆下品”的文化沉疴

“学而优则仕”,孔夫子的训诫流传千年,渐渐演变成“唯有做官高”的集体执念。孩子聪慧,长辈便盼“将来能做大官”;旁人成功,众人先猜“定是朝中有人”。这种“官本位”的潜意识,早已像毛细血管般渗透社会肌理。

古代中国堪称“仕途之国”,“士农工商”的排序里,商人“重利轻别离”遭鄙夷,工匠“奇技淫巧”被轻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难抬头,唯有仕途是“通天大道”。正如《韩非子》所言:“民之所以不耕而望食,不织而望衣者,皆上之有取于下也。” 当资源尽归官位掌控,自然人人想“分蛋糕”而非“做蛋糕”。若社会荣誉只向“官帽”倾斜,创造力便成了无源之水——这正是“官本位”埋下的文化暗伤。

二、逐仕途:“实干路难行”的现实困局

莫急苛责追官者,他们未必不愿“凭本事吃饭”,只是现实常泼冷水:做实业“路漫漫其修远”,搞技术“板凳甘坐十年冷”,做科研“衣带渐宽终不悔”,却不如考公“稳坐钓鱼台”。

残酷的对比比比皆是:创业者“五年卧薪尝胆”,或不及官员一次审批的收益;科研人“十年磨一剑”,申请经费时却要对“外行人”低眉顺眼;实干者“跪着把活干”,为官者“坐着把钱分”。正如古语所言:“巧匠不遗其能,君子不坠其志”,可若“能者多劳却少得”,“志者实干却难行”,年轻人怎能不挤破头往体制里钻?这不是个人选择的偏差,而是“做事者吃亏,掌权者得利”的结构性困境。

三、迷仕途:“精英皆谋位”的历史镜鉴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纵观古今,凡陷入“仕途崇拜”的国家,难逃衰败之局。晚清便是殷鉴:举国精英沉迷“八股取士”,文章尽是“之乎者也”的空话,没人愿学“师夷长技以制夷”;朝堂上“清官”“能吏”看似满堂,遇外敌入侵却“手足无措”。正如梁启超痛斥:“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反观日本明治维新,“破旧藩,立新政”,打破“武士特权”,让人才从“谋位”转向“做事”,终成东亚强国。这恰如《周易》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社会是让精英“治国”还是“做事”,正是兴衰的分野。

四、强根基:“功在实干家”的强国之道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国家强盛从不在“官多”,而在“实干者有尊严”。诺贝尔奖从不青睐“部长”“总裁”,只致敬“改变世界的人”;以色列“技术建国”,让沙漠变科创高地,靠的是“资源向创造者倾斜”。

反观有些国家,年轻人挤破头考公,“官多事少”成常态,终致产业空心、经济停滞。这正应了古语:“道在日新,新者生机也”——让做事者“腰杆硬”,让创造者“有奔头”,才是国力之源。

五、破迷思:“志在四方路”的人生抉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年轻一代当自问:人生是求“不犯错的安稳”,还是留“独属的价值”?体制不是“终点站”,只是“选项之一”。

真正的安全感,从不是“铁饭碗”,而是“被需要的实力”;真正的力量,不是“官位权力”,而是“创造的影响力”。正如陶行知所言:“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与其挤破头“卡位”,不如沉下心“做事”。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当社会不再“唯官帽论英雄”,当“实干者”被仰望、“创造者”有舞台,这个国家必能踏浪而行,驶向真正的强盛。愿我辈青年,不困于编制,不囿于流俗,以实干为笔,书写属于自己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