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甘肃永登县:移风易俗,浸润城乡

发布时间:2025-08-12 15:18  浏览量:1

八月午后,清风掠过永登县人民公园,捎来丝丝凉意。纳凉的老人们接过志愿者递来的宣传页,指着上面的条文热议不停。“你看这彩礼标准,5万封顶,比前几年少了一半还多!”王老汉的欣喜溢于言表。不远处,融入移风易俗元素的快板、小品、秦腔等百姓喜闻乐见的节目正热闹上演,清脆的节奏伴着微风传遍街巷。这生动一幕,正是永登县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的真实写照。

文化浸润:让文明新风直抵心坎

“以前总觉得结婚得大操大办,不然没面子。”刚走出村里“道德讲堂”的张大爷笑着说,“听了宣讲才知道,龙泉寺镇龙泉村二社的郎世平夫妇嫁女儿分文未取,小两口零彩礼成婚,日子过得比谁都红火。”在永登县,196个村、社区的“道德讲堂”成了传文明的主阵地,1000多场宣讲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让“婚事新办、白事简办”的理念如春风化雨般深入人心。

文化活动更是架起文明传播的桥梁。春节社火里,“抵制高额彩礼”的节目创意迭出;非遗展演中,“孝老爱亲”的唱词朗朗上口;民俗活动里,传统习俗悄然融入文明新风的内涵。“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全年开展600多场,从元宵猜谜到重阳敬老,每一场都藏着文明的密码。苦水镇非遗传承人王小英感触尤深:“把移风易俗编进苦水下二调唱词,老百姓听得懂、记得牢,比单纯说教管用多了。”

精准施策:靶向破解民生“烦心事”

“要不是村里出面调解,我家小子这婚事差点黄了。”红城镇华山村的李万德大叔至今感激不已。春节前儿子订婚遇高额彩礼,女方是徐家磨村的。华山村“五老”服务队随即联系徐家磨村红白理事会,共同上门协调。依据县里出台的标准,双方最终达成共识:8.8万元彩礼当场全额回赠,安乐平又倒给女婿2万元助购婚房。这样的案例,在永登县已有12起。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四大“顽疾”,永登县开出精准药方:彩礼不超5万元,婚宴席不超15桌,每桌花费控制在900元内,随礼标准分档明确……柳树镇的张婶算过一笔账:“以前随礼最少200元,现在乡亲间100元封顶,一年能省下上千块。”更让她欣慰的是,“厚养薄葬”成了新风尚,“我家老伴常说,活着时好好孝顺,比去世后摆排场强百倍。”

部门协同发力让政策落地更扎实。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发挥统筹引领作用,将移风易俗融入各类实践活动,依托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构建联动网络:组织宣讲队进村解读政策,发动文艺轻骑兵用艺术形式演绎新风尚,通过“积分制”“星级户”评选,让践行文明的村民得实惠、受尊崇。同时,社会工作部组建的志愿者活跃在村组一线,妇联的“好家风”评选让孝亲敬老蔚然成风,民政部门的殡葬改革宣传精准触达每家每户。党员干部违规操办被严肃查处的案例,让群众真切感受到革除陋习的决心,形成多方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合力。

机制护航:让新风正气扎根生长

“这村规民约是我们自己定的,谁也不能破例。”大同镇郭家墩村村民指着墙上的条文说。全县185个村修订的村规民约,都将移风易俗写入其中,成了村民认可的“小宪法”。红白理事会的大爷大妈们更是忙前忙后,谁家有红白事,他们提前上门提醒标准,现场帮忙操办,事后还在道德评议会上传达评议结果。

在永登县西部,每年春节前后有过“本年”的习俗——成年人逢49、61、73(虚岁)等本命年大摆寿宴。七山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今年早部署,排查出61岁以上过“本年”人员248人,发出倡议:党员、公职人员不办寿宴,群众61岁以下不办,73岁以上简办(以家庭小聚为主),坚决反对大操大办。网格员(社长)与红白理事会成员逐户上门劝导,赢得群众拍手称快。

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尤为关键。全县党员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带头简办婚事、不搞攀比。民乐乡漫水村文书温发荣今年嫁女儿,男方送来6万元彩礼,他当场退还1.8万元,剩余部分全部给女儿置办嫁妆,宴席只摆了8桌,每桌餐费800元。“干部带了头,群众有劲头,现在村里办事,比的不是排场,是实在。”

新风拂面:城乡遍开文明花

如今的永登,变化看得见、摸得着。今年苦水镇“5·20”集体婚礼上,8对新人身着传统礼服,以一场简约浪漫的仪式宣告幸福,没有豪车列队,却赢得满堂喝彩;武胜驿镇的“孝善养老基金”让子女按月缴费、村集体再补贴,敬老爱亲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殡葬行业经过改革,流程更简、“道场”渐少、价格透明、套路锐减。

傍晚的永登县城,华灯初上。人民公园、全民健身广场及各社区广场上,大妈们跳着新编的“文明新风舞”;村委会、社区公示栏里,“红黑榜”清晰展示着邻里的文明事迹;街头巷尾,“婚事新办”的宣传画与万家灯火交相辉映。正如当地干部群众的共识:“移风易俗不是一阵风,而是要让文明成为永登人骨子里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