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县中医医院高爱华主任荣获“献县好人”称号

发布时间:2025-08-12 15:20  浏览量:2

在献县中医医院(沧州市第七医院),有这样一位医者—清晨六点的龙港公园里,他带着患者迎着朝阳习练太极拳;诊室的灯光常常亮至深夜,他为最后一位患者捻完最后一根银针;乡间小路上,他的足迹遍布18个乡镇,将中医的种子撒在基层土壤。他,就是献县中医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主任高爱华,一位用银针书写仁心、以推拿传递温度的中医人。

从15平米诊室到省级优势专科

三十载春秋流转,高爱华手中的银针见证了一场杏林奇迹。当年仅4人团队在15平方米诊室艰难起步时,他就笃信“中医的根脉必须深扎临床”。如今,针灸、康复、推拿、疼痛四个病区如春笋破土,75种中医技术在此生发,针灸科、康复科相继跻身省级优势专科。那些被疼痛折磨多年的患者,在这里通过一枚银针重展笑颜;那些偏瘫失语的病人,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重新握起筷子—这背后,是他带领团队翻阅古籍的深夜,是他们在患者床前反复调整方案的晨昏。

把诊室搬到百姓屋檐下

“中医的生命力在民间。”作为党支部书记,他牵头建成的6个“中医绿色调护健康小屋”,让艾草的清香飘进社区巷陌。组织多学科专家下乡义诊时,总能看到他蹲在农家小凳上为老人号脉,手把手教村民认准足三里穴位。当乡镇医生们熟练运用拔罐、熏蒸等适宜技术时,当村卫生室飘起中药香时,他脸上浮现的笑意,比任何锦旗都动人。

晨光里的养生课,黄昏时的守护者

龙港公园的晨雾尚未散尽,已有百余市民随着他的示范缓缓起势。这套坚持了八年的“晨间养生课”,让内养功、太极拳成为献县独特的城市风景线。而诊室里,他总记得那位腰椎间盘突出的老农怕耽误农时,就牺牲午休为其治疗;记得留守儿童甜甜第一次被针灸治好转角性斜视时,偷偷塞给他的皱巴巴的感谢画。他说:“医生的时间永远该为患者停留。”

一根银针的传承之道

作为河北省中医外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他案头常年摊开《黄帝内经》与最新医学期刊。科室年轻医生忘不了,他修改病历时的严谨较真,更忘不了他手把手教进针手法时的耐心。在他推动下,全院开展的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已让300余名基层医生掌握了“简、便、验、廉”的中医技法,这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正让中医智慧在阡陌间生生不息。

暮色中的医院长廊,高爱华主任结束一天工作时,总习惯望一望墙上“大医精诚”的匾额。那上面沉淀的,是祖辈医者的训诫,也是他践行半生的信条——用仁心熬药,以岁月行针,让中医这棵古老的大树,永远为百姓撑起一片健康的绿荫。 (献县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