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产业观|“AI制药四小龙”加速突围:从数据驱动到全球扩张的新战局
发布时间:2025-08-12 18:28 浏览量:2
环球网
“我们最大的对手不是同行,而是科学本身。”在完成4亿元D轮融资后,剂泰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赖才达博士这样回应关于国内AI制药竞争格局的提问。与晶泰科技、英矽智能、深度智耀并称“AI制药四小龙”的剂泰科技,正以独特技术路径深耕药物递送领域。而另一边,晶泰科技刚刚斩获近60亿美元的海外管线合作大单,英矽智能冲刺“AI创新药第一股”,深度智耀则在临床试验AI赋能方面构筑壁垒。它们以各自独特的技术路径和商业模式崛起,推动一场全球医药研发范式的深度变革。
重塑研发模式
传统药物研发遵循“假设驱动”路径——研究者基于理论推测靶点,再以实验验证假设。这一模式不仅周期漫长、成本高昂,还面临靶点筛选效率低的问题。
AI技术的兴起,让药物研发转向“数据驱动”。通过海量基因数据分析,AI能在成千上万的基因中快速筛出潜在靶点,再通过体内外实验验证,大幅提高研发效率与成功率。
在融资发布会上,剂泰科技推出了Open CGT技术平台,聚焦精准药物递送的行业痛点。依托AI纳米递送技术,该平台旨在降低CGT(细胞与基因治疗)开发门槛与成本,孵化突破性疗法,加速临床转化。
赖才达对环球网记者表示,行业内普遍认为,递送系统是当前影响药物成药性的关键痛点。目前其团队的核心任务是推动优质递送材料实现成药性转化。而在成药性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的难度极大,例如如何实现精准靶向递送,仅作用于特定细胞类型、特定细胞亚型(如某一阳性靶点细胞)等,都是亟待攻克的难题。
在制药领域,体外实验中药物往往能展现出成药潜力,但进入人体后却面临巨大挑战,核心原因在于药物无法精准送达目标细胞。若能解决递送问题,体外实验与体内实验结果的相关性将大幅提升;而递送技术的突破,不仅能创造更多成药机会,还能为以往被认为“不可成药”的候选药物带来拯救与重生的可能。
“四小龙”各显神通
晶泰科技作为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的中国首家成功上市的AI制药公司,其核心优势在于构建了“量子物理+AI+机器人”三位一体的技术闭环。今年8月,港股上市公司晶泰控股公告,其子公司晶泰科技与生物制药公司DoveTree达成总规模约470亿港元(约合59.9亿美元)的管线合作协议,创下人工智能(AI)+机器人新药研发领域订单新纪录。
英矽智能专注生成式AI驱动的管线创新,其自主开发的生成式AI平台Pharma.AI是世界领先的药物发现与开发平台,提供从新靶点识别到小分子生成及临床结果预测的端对端服务。该平台由Biology42、Chemistry42、Medicine42和Science42组成,覆盖整个药物发现和开发过程。截至2025年5月6日,英矽智能已通过该平台产生超20项临床或IND申报阶段的资产,其中三项资产已授权予国际制药及医疗保健公司,合约总价值超过20亿美元。目前,英矽智能正在港交所冲刺“AI创新药第一股”。
深度智耀致力于打造全链条赋能平台,在临床试验阶段建立了深厚壁垒。基于8年积累的数十亿自有标注数据微调临床试验企业级以及自有垂直大模型,构建了行业领先的垂直多智能体(Multi - Agent)AI 架构,覆盖从靶点发现、临床试验方案设计、数据采集、数据稽查、数据分析到结果报告生成的闭环。该系统能够在“假设-行动-学习-反思”的动态循环中运行,不仅能节约时间,更能通过跨领域推理能力,为罕见病等空白领域设计全新临床终点,将临床试验转变为风险可控、路径可优化的 “确定性科学”。
全球版图加速扩张
根据沙利文预测,到2030年全球AI制药市场规模将达325亿美元,全球制药巨头已进入AI军备竞赛。礼来在两年内将AI投资额从7亿美元增至15亿美元;默克的投资项目也紧随其后。
在国内,晶泰科技2024年营收2.66亿元,同比增长53%,而其与DoveTree的合作首付款(5100万美元)已超过去年全年营收。英矽智能完成超1亿美元E轮融资后估值达13.31亿美元,正冲刺港交所上市。深度智耀在业务拓展方面,与国际科技巨头的合作凸显其国际化战略布局。通过与微软亚洲研究院、谷歌等展开了深度研发合作,攻关下一代医药AI模型。
剂泰科技自2014年成立以来已累计融资逾20亿元,投资方涵盖红杉中国、国寿股权、光速中国、中金资本等。最新轮融资领投方之一的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是经北京市政府批准成立的八支产业基金之一,重点投向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等重点产业领域,以及细胞与基因治疗、数字医疗等新兴产业领域。
对于IPO计划,赖才达表示,公司目前更专注于产品与平台的打磨,“上市是梦想,但我们现在更在意数据积累、管线推进与对外合作。”
谈及行业发展,赖才达认为,中国工程师在AI与生物工程交叉领域的红利显著,通过源头创新与工程优化,未来有机会在全球市场上做出更多“业内首个”“业内最佳”产品。
“AI制药四小龙,我当时看到也挺高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个评价。”在赖才达看来,“AI制药四小龙”并非单纯的竞争对手关系,而是分工互补、上下游协同的创新共同体。
“AI制药的链条非常长,从蛋白结构预测、小分子设计、抗体偶联,到CGT递送,每个环节都有专注的团队。我们更多是合作,把各自的解决方案串联起来,才能形成真正有价值的产品。”赖才达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