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安东书象的柳州解码:艺术界专家学者如是说
发布时间:2025-08-12 18:28 浏览量:1
“安东书象”在当代艺术语境中发展的更多可能
2025年7月5日(星期六)下午3点,“哪花我闻—安东书象艺术展 ”座谈会在柳州图书馆举行,座谈会由艺术批评家禹至主持。
广西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史家刘新,广西艺术学院教授、油画家黄菁,广西民族出版社原社长、水墨画家朱俊杰,广西师范大学教授、桂林中国国画院副院长肖舜之,广西艺术学院教授、雕塑家覃继刚,柳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高福彪,柳州市文联副主席蒋玉,柳州图书馆馆长叶伟伶,柳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欧顺红,柳州画院院长、柳州市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李心君,柳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黄少现,柳州市文联原一级调研员蓝建军,柳州文促会副主席徐振东,云波艺术馆馆长黄云波,本次展览策展人、珠海京百年艺术馆馆长田锦濠等专家学者出席座谈会。
会上,专家学者基于多维视角对安东书象展开深度讨论。主要围绕以下两大核心议题:一是为观众提供解码安东创作的新视角;二是探讨艺术展览如何激活地方文化生态。专家学者通过跨学科对话,既有对传统书象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也提出了诸多具有前瞻性的实践构想。
△ 禹至(艺术批评家)
通过安东的作品,也给了我们两点思考。
首先,艺术创作的本质是什么?安东创作过程的想象极具启发性——艺术家如同一个巨大的"容器",通过感官全方位吸收世界万物(动物、植物、山水天地等),经过内心的沉淀与转化,最终通过画笔自然流露。这种创作观突破了传统的技法层面,强调了三个核心维度:一是全感官的观察方式(不仅用眼,更用皮肤毛孔感知);二是内心酝酿的必然性(何时创作、如何表现取决于心绪而非技巧);三是物质与精神的转化过程(将具象元素升华为艺术语言)。这种创作方式虽然看似抽象如"密码",却恰恰体现了艺术最本真的状态:既是对世界的感知记录,又是艺术家内心的镜像反映。
其次,如何理解当代艺术的"密码"特性?面对安东作品中那些看似无序的线条与构成,我将其比喻为"特工密码",这个精妙的比喻揭示了当代艺术鉴赏的两个关键:一方面需要保持开放心态(将陌生感视为解码契机),另一方面要建立个人化的解读路径(每个观者都是独特的密码破译者)。这种互动关系构成了艺术体验的核心魅力——在看似混沌的形式中寻找秩序,在不确定性中获得认知突破。正如我十五年来持续从安东作品中获得新的解码体验,证明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创作永远能提供"意料之外又期待之中"的审美刺激。
在艺术与地方文化发展的维度上,本次座谈希望达成两个目标:一是为观众提供解码安东创作的新视角(通过学者专家的多元解读),二是探讨艺术展览如何激活地方文化生态(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对话可能)。
△ 黄菁(广西艺术学院教授、油画家)
这次深入的探讨带给我们诸多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两点艺术认知值得特别关注。在艺术探索的持续性价值方面,我与安东先生延续数十年的艺术交往颇具代表性。追溯至我们在罗池路习画的岁月,那时形成的"创作共同体"奠定了深厚基础。安东先生虽起步稍晚,但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艺术互动。这种始于青葱岁月的艺术情谊,为其后来的发展埋下了重要伏笔。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其完整而连贯的艺术转型历程。从早期对制度性官方书法的专注研习,到后来开创性的"书象"探索,这一持续约二十年的艺术旅程呈现出清晰的演进脉络:在媒介运用上从纯粹的黑白世界逐步融入丰富的色彩语言;在表现维度上实现了从平面书写到空间建构的跨越;在创作观念上完成了从传统继承到个性表达的升华。近年来通过数字媒体展现的创作过程,更是生动诠释了这种持续探索所具有的当代意义。
在艺术个性的生成机制方面,安东作品展现出三个鲜明的特质系统:其独特的线条语言既跳脱了传统书法程式的束缚,又与当代水墨常见的表现形式(如肖舜之老师的作品)形成明显区隔;近年来作品中大胆运用的红绿等对比色彩,创造出独具魅力的视觉张力场;原作特有的物理质感和空间尺度感,更是构成了数字媒介难以传递的"在场美学"体验。
这种艺术特质印证了一个根本性的创作规律:真正的创新不在于表面的标新立异,而在于艺术家将个体生命经验进行对象化呈现的过程。正如靳尚谊先生精辟指出的,当创作完整呈现了不可复制的个体认知系统(如安东作品中的"新感觉"),自然就具备了独特的艺术史价值。从传播维度看,这种原作呈现的展览价值尤为珍贵——珠海京百年艺术馆和柳州图书馆的联合策划,不仅构建了一个审美教育的优质场域,更成为地域艺术研究的重要案例。
基于这些认识,建议未来可以着力构建柳籍艺术家的系统追踪研究机制,同时搭建跨地域的艺术对话平台。通过这样系统性的学术梳理和展示,让更多"走出去"的优秀艺术家获得应有的学术关注和认可。
△ 刘新(广西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史家)
在艺术的长河中,安东的创作轨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样本。这位艺术家将生命体验与艺术探索融为一体,展现出令人深思的创作图景。
安东在生活中的状态常被形容为"不来电",这种内敛的性格与他在创作时的爆发形成鲜明对比。当面对一张白纸或画布时,他会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甚至会为保持创作状态而中断与外界的联系。这种状态让人想起庄子所说的"解衣般礴",那种毫无拘束、完全沉浸在创作中的自由境界。这种纯粹性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源于对艺术最本真的追求。
回溯八十年代,柳州活跃着一群充满理想的文艺青年,安东便是其中之一。那时他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艺术热情——手工印刷诗集、彻夜讨论创作。岁月流转,许多人放弃了当初的理想,唯有安东将这份热忱保持至今。那些发黄的信纸、手写的诗稿,如今都成为见证那个时代的重要物证。特别是他用毛笔书写的信函,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只是文字,更是一种正在消逝的书写温度。
安东的艺术之路始于书法,这是他创作的根基。从他的信札中可见其深厚的书法功底,那些看似随性却力道十足的笔触,成为他后来艺术探索的起点。但安东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将书法的线条解构、重组,逐渐走向抽象表达。这个过程不同于波洛克等西方艺术家的色彩逻辑,而是带着东方书写的基因,在破坏与重建之间寻找新的可能。
在安东看来,给作品命名往往是"万般无奈"之举。他更相信作品自身的力量,就像古代画家的画押,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织香闻曲》这样的系列,其爆发力来自长期积累后的自然流露,而非刻意设计。这种创作态度使他的作品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拒绝被简单的定义束缚。
抽象艺术对安东而言既是必然也是挑战。当具象表达无法承载内心世界时,转向抽象成为艺术家的自然选择。但抽象并非终点,而是一个需要持续探索的新维度。安东在宣纸上构建的不仅是图像,更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宇宙。在这个过程中,他既要面对技术层面的考验,更要处理艺术表达与生命体验的复杂关系。
安东的艺术实践提醒我们:真正的创作从来不是简单的技巧展示,而是将生命转化为艺术语言的过程。那些信手拈来的挥洒,那些围纸奔跑的瞬间,都是这个过程的生动注脚。在这个图像泛滥的时代,安东的作品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重新思考艺术的本质与价值。
如今回望那些发黄的手稿、不同尺寸的原作,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件件作品,更是一个艺术家用生命刻画的轨迹。这种创作的力量,或许正是艺术最动人的地方。
△ 黄少现(柳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
上个月,我有幸前往珠海和澳门进行了文化交流活动,期间与珠海博物馆的馆长进行了深入交流,也与在珠海的广西籍文化、经济界人士展开了对话。这次走出去的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作为来自相对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工作者,我们需要更多地接触外界,开拓视野。
今天参加安东老师的书象艺术展,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书法界同仁,特别是年轻书法家起初都以为这个展览与书法关联不大。但在深入了解后,大家惊讶地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书法元素——点线面的构成、笔墨的韵律都得到了创新性的呈现。更令人惊喜的是,安东老师还将西方油画的色彩语言和画面构成巧妙地融入其中,这种中西合璧的创作方式给年轻人带来了很多启发。
展览选址在柳东新区也颇具深意。在我们常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今天,多举办这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对年轻人的成长大有裨益。虽然今天很多人没能亲临现场聆听专家讲解,但如果能通过媒体传播这些内容,相信会对柳州书画艺术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目前,艺术创新确实面临诸多挑战。很多人仍然固守传统路线,或是为了参展,或是出于个人爱好,真正敢于创新的人并不多。安东老师在这方面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不仅是柳州艺术界的骄傲,更使我们的艺术创新发展得到了启发。如何将这些创新成果推广开来?如何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到这样的艺术形式?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认为,我们应该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多引进、举办这类具有创新性的文化交流活动。这不仅能丰富柳州的文化生态,更能为本土艺术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就像这次展览,它为年轻艺术家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看到了传统艺术创新的可能性。
△ 欧顺红(柳州美术家协会主席)
今天能够在这里参加安东老师的画展开幕式,我感到非常荣幸。首先要感谢安东老师将这么精彩的作品带到柳州,也要感谢柳州图书馆叶馆长和各位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让这次展览得以顺利举办。对于柳州这样一个艺术资源相对有限的城市来说,这样高水平的当代艺术展览实属难得。
记得前些日子有位朋友问起我是否认识安东老师,我说虽然不算熟悉,但知道他是从柳州走出去的优秀画家。在我们柳州,能够在艺术领域取得成就的画家本就不多,像某画家在深圳发展得不错,还有几位也在珠三角地区活跃。所以当听说要举办安东老师的画展时,我特别高兴。这不仅是本地艺术界的一件盛事,更让广大市民有机会欣赏到高水准的当代艺术作品。
仔细观赏展出的作品,我能感受到安东老师独特的艺术风格。听刘新老师介绍,安东老师原本是学油画出身,后来逐渐转向更具书写性的表现方式。这次展览以"书象"为主题,很好地展现了他在这方面的探索。他的作品既不是纯粹的抽象,也不是传统的具象,而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语言。正如黄菁老师所说,一个画家最重要的是要画出自己的感觉,而安东老师做到了这一点。
这让我想到当前中国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话题:传承与创新。有人认为传统中国画缺乏创新,这种看法其实有失偏颇。回顾历史,从扬州八怪到赵之谦、吴昌硕,再到齐白石,每一位大师都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中国画的创新不一定要像刘海粟、林风眠那样直接借鉴西方艺术,完全可以从传统内部进行变革。各位老师说得很有道理,现在中国画面临的主要问题可能不是创新不足,而是对传统的传承还不够深入。
在欣赏安东老师作品的过程中,刘新老师提到的一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安东老师的艺术之路是"孤独却又幸福的"。这让我想起一句话:真正的艺术家往往需要在孤独中坚守理想的光芒。我衷心希望安东老师能继续保持这种创作状态,也期待未来能看到他更多精彩的作品。如果有机会,希望能举办一次更大规模的回顾展,让更多人了解安东老师完整的艺术发展历程。
这次的展览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欣赏到了高水平的艺术作品,也引发了我对当代艺术发展的诸多思考。再次感谢安东老师和所有为这次展览付出努力的人们,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艺术交流机会,让柳州的观众可以接触到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
△ 李心君(柳州画院院长、柳州市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今天参加安东老师的书象艺术展,我感触颇多。虽然对安东老师本人了解不深,但通过他老同学的描述,让我觉得安东先生就像一本厚重的书——他的艺术经历、人生阅历,以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本身就是一部值得品读的著作。
这次展览在广西乃至全国都颇具特色的图书馆举办,显得格外有意义。安东老师从罗池路走出去,如今又以艺术回归故里,这种"回归式"的创作模式令人动容。正如朱彬先生所说,展览探讨了从传统艺术到当代艺术的走向问题,这也是我们书法界一直在思考的课题。传统书法、传统中国画与当代艺术的结合,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探索之路。
细观安东老师的作品,让我联想到柳州几位致力于当代艺术探索的同仁。我们画院的几位艺术家,都在为柳州当代艺术的发展贡献力量。在图书馆这样一个文化殿堂举办此类展览,对柳州艺术生态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这里常有家长带着孩子前来,让他们有机会接触、感受当代艺术,这种潜移默化的美育影响不可小觑。欧主席说得很好,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展览走进柳州,这正体现了一座城市的开放与包容。
在安东老师的作品中,我获得了不少启发。正如有专家指出,艺术家的线条气质与其人格特质息息相关,一笔一画间流露的,正是艺术家的精神特质。安东老师作品中的"圣"(指某种精神高度),或许正是他个人特质的体现。我在国画教学中常强调,线条必须要有个人特点,这是一个艺术家终身的追求。
虽然杰克逊·波洛克发明了抽象性表现手法,但从安东老师的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他的作品画面构成所散发的气息,充满了东方美学的韵味。
最后,预祝本次展览圆满成功,也祝愿我们柳州走出去的艺术家安东先生能够在艺术道路上取得更大成就。希望他常回家乡看看,为柳州带来更多精彩的艺术作品。
△ 蓝建军(柳州市文联原一级调研员)
这个展览的诞生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文化诗意的故事。董先生作为资深电视人,在偶然造访安东时,被那份独特的艺术气息所触动,用职业的敏锐捕捉下这段文化邂逅。这段看似随性的朋友圈视频,却像一粒文化的种子,被眼光独到的叶馆长发现并精心培育,最终生长成为今天这个具有学术深度的展览。
作为安东四十年的同窗,我们的缘分始于青葱岁月。虽然这些年来只有四次相聚,但前日大雨中那个有力的拥抱,让我真切感受到他如同文化山脉般的存在。他的艺术探索犹如在这座蕴藏着文明基因的大山中开掘稀土,将传统水墨进行系统性梳理和当代性转化,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书象"风格。
站在他的作品前,总能感受到一种奇妙的美学体验——内心既获得澄澈的宁静,又涌动着飞扬的激情。这种看似矛盾的审美感受,恰恰彰显了其艺术的独特魅力。更难得的是,这个展览得到了众多权威学者的认可,他们的学术加持为展览赋予了特别的文化分量。在这个充斥着网红文化的时代,这种根植传统又充满创新精神的艺术实践,犹如一束照亮城市文化的清辉。
尤为动人的是作品中那种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感,仿佛看见古代大师们跨越百年,在安东的笔墨世界中与之促膝长谈。这种古今交融的艺术探索,既是对传统的致敬,更是面向未来的创造。这个由短视频缘起的文化事件启示我们:真正的艺术自有其生命力。安东用七十余件作品完成了一次文化寻根之旅,这不仅是个人艺术生涯的重要里程碑,更是这座城市文化建设的珍贵印记。
△ 朱俊杰(广西民族出版社原社长 、水墨画家)
今天在柳州图书馆的罗池美术馆展厅参观安东的作品展,内心充满感慨。作为安东的老友,看着这些作品,十年间的记忆不断涌现。记得十年前在珠海博物馆初见安东时,他给我的印象至今难忘——那张充满诗人气质的面容下,藏着一个哲学家般深邃的思考者。
安东从大学毕业后就扎根珠海,数十年来执着地走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让我敬佩的是,除了在博物馆的本职工作外,他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书象实验这一艺术实践中。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在当今艺术圈实属难得。他的作品总给我一种向前的力量,那些我看不懂的"密码",或许正是他在艺术道路上留下的独特印记。
今天的开幕式上,安东简短的发言再次让我感受到他思想的深度。他的艺术实践并非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不断突破边界,将哲学思考融入创作。从珠海到柳州,从十年前到今天,安东的作品在不断蜕变,但那种对艺术的赤诚始终未变。
作为一个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业余从事绘画的出版人,我深知艺术道路的艰辛。正因如此,安东这种持续探索的勇气更显珍贵。他的作品给予我的不仅是视觉享受,更是一种精神激励。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能够保持如此纯粹的艺术追求,确实令人敬佩。
看着展厅里的作品,我不禁思考:安东还会走多远?他的艺术会达到怎样的高度?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他那些充满密码的作品中,等待时间去解读。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这条艺术之路,他一定会坚定地走下去。
△ 肖舜之(广西师范大学教授、桂林中国国画院副院长)
今天在展览现场观摩安东的作品,内心充满感慨。作为一个与安东有多年交情的老友,看着他这些年的艺术探索轨迹,不禁产生诸多思考。记得两次造访他在珠海的工作室时,那些铺满地面的实验性作品至今令我印象深刻——那种纯粹的艺术热情,那种对水墨边界的不断突破,构成了安东艺术创作最动人的底色。
安东的艺术之路颇具传奇色彩。从最初的油画、书法基础,到后来深入当代水墨实验,他的创作始终保持着对传统笔墨精神的敬畏,同时又在不断尝试用现代语言重构水墨表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巧妙地将书法书写性融入当代水墨创作,那些充满韵律感的线条和富有张力的墨块,无不展现着他扎实的造型功底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安东始终保持着难得的清醒。他深知当代中国水墨艺术家的使命——如何在传承笔墨精髓的同时,创造出具有当代性的表达。这种平衡传统与创新的探索,正是安东作品最引人深思的地方。从他作品中那些流动的线条、跳跃的墨色,我们能感受到一个艺术家内心情感的自由流淌,这种将个人气质与艺术语言完美融合的能力,实属难得。
今天的展览很精彩,作为一个熟悉安东创作历程的观者,在欣赏之余,我也更加期待未来能看到一个更全面展现他艺术演变脉络的学术性展览。若能策划一场聚焦其各阶段代表性作品的回顾展,系统梳理他从早期到现在的创作发展,必将帮助观众更清晰、更深入地领略这位当代水墨艺术家的完整成长轨迹。
安东的艺术探索远未停止。在他那些充满实验精神的作品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澎湃的创作活力。期待他在未来的创作中继续突破自我,为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开拓更广阔的可能性。这次展览只是一个开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能看到安东带来更多精彩的艺术呈现。
△ 覃继刚(广西艺术学院教授 、雕塑家)
初识安东是在南宁的求学时光,那时我们都习惯称他"阿东"。作为比他低一届的学弟,我有幸与他同住两年宿舍,那张上下铺承载了太多青春记忆。后来刘凯加入成为室友,三个年轻人的艺术理想在那个狭小空间里相互碰撞。二十年光阴转瞬即逝,最后一次见面还是在北京红桥边的小餐馆,简单的晚餐却饱含对艺术的执着。
看着眼前这些参展作品,很难想象它们出自当年那个油画系学生之手。八十年代我们接受的还是严格的具象写实训练,而安东却在这条路上走出了自己的轨迹。这种蜕变其实早有端倪——记得有次去食堂路上,他偶遇刘新后立刻陷入艺术讨论,端着饭盆在路边长谈至深夜,完全忘记了吃饭这回事。这种近乎痴迷的专注,在他身上从来不是偶然。
那年在北京借住医科大宿舍的日子尤为难忘。某个黄昏,安东在胡同口发现顾城讲座的海报,在既无手机也不熟悉路况的情况下,硬是凭着一股执着找到了那个隐蔽的讲座地点。这种对精神偶像的追寻,正是他们那代艺术人的真实写照。更令人惊叹的是他独自前往敦煌的壮举,在交通不便、囊中羞涩的年代,靠着毅力完成艺术朝圣,归程时仅以一袋小笼包裹腹,搭顺风车才得以返校。
最难忘的还是那些创作入魔的夜晚。有个深夜全宿舍被焦糊味惊醒,发现竟是安东沉思时将袜子放在台灯上烤着了。这种完全沉浸于艺术世界的状态,伴随着他整个求学时期。如今看来,从具象写实到当代表达的转型,对安东而言不过是艺术语言的转换。真正不变的是那份刻在骨子里的执着,这种特质使他的任何探索都显得水到渠成。看着展览中那些充满力量的线条与色彩,仿佛又见当年那个在宿舍床头苦思冥想的青年。
△ 黄云波(云波艺术馆馆长)
在柳州图书馆举办的安东书象展,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创新融合的一次重要实践。作为曾在罗池书院成长的见证者,那段与安东等十余位青年艺术家共同探索艺术的岁月至今令我难忘。上世纪80年代,我们这群十六七岁的年轻人在罗池书院老宅创作的日子,虽然物质条件简陋——一碗米粉仅需八分钱,但那种纯粹的艺术热情和对文化的敬畏之心,却成为滋养我们艺术生命的沃土。
安东的作品之所以能在当代艺术领域独树一帜,正是因为他跳脱了传统笔墨技法的局限,将个人对生活的深刻体悟融入创作。中央美院范迪安院长评价其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另类表达",确实恰如其分。我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研究设计期间,曾多次考察国际艺术展览,包括今年三月的巴塞尔艺术展。对比之下,安东的作品不仅在色彩语言上更具表现力,其笔墨间凝聚的生命体验与文化厚度,更是国际市场同类作品中少见的。
这次展览的成功举办,离不开珠海京百年艺术馆和柳州图书馆在策展上的专业与用心。从空间规划到灯光设计,再到文献支持,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对艺术本真的尊重。这种支持,正是当代艺术生态最需要的养分。我期待这次展览能成为一个起点,推动柳州在保持传统文化底蕴的同时,构建更具开放性的当代艺术话语体系。安东的作品值得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深圳、香港、上海,甚至是国际当代艺术馆。而柳州图书馆若能以此为契机,建立"罗池书院艺术档案"或开发相关艺术教育项目,将让这次展览的影响更加深远。艺术终究要回归生活,而生活,恰是安东创作中最动人的底色。
△ 徐振东(柳州文促会副主席)
作为非艺术领域的欣赏者,我怀着敬畏之心走近安东的作品。这些充满张力的创作像一扇意外打开的窗口,让我得以窥见艺术表达的无限可能。作品中那些看似随性却充满计算感的笔触,色彩碰撞中蕴含的深刻隐喻,以及材料媒介的突破性运用,都展现出创作者对艺术本体的哲学思考。
△ 田锦濠(珠海京百年艺术馆馆长)
八年前初次结识安东时,他的画作还保留着些许具象的痕迹。那时的笔触尚未完全放开,画面中隐约可见某种拘谨与克制。记得我曾直言不讳地建议他:或许该去东门或河边寻一处清净之地,心无旁骛地作画。不必在意他人的眼光,也不必考虑市场的喜好,只需专注笔下的世界。
当时我便坚信,唯有卸下所有外在的束缚,艺术创作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书籍的规训、技法的限制、他人的期待,都是需要突破的樊篱。看着这些年来他笔下的安东书象不断蜕变,从最初的拘谨到如今的挥洒自如,这种艺术语言的解放过程令人欣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安东对传统人物形象的当代诠释,已形成独特的视觉语法。那些看似随意的线条背后,是对造型本质的深刻把握;那些大胆的色块组合里,暗藏着严谨的形式构成。这种从"画形"到"写神"的转变,标志着他艺术成熟的重要节点。
如今回望这八年的创作轨迹,仿若目睹一条艺术的溪流如何冲破岩石的阻碍,最终汇入开阔的江河。
△ 安东(艺术家)
关于安东书象在当代艺术进程中的意义,以及一个展览和一个城市的关系,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需要多方面的展开和探讨,由于时间关系,我在这里就不阐述了。仅以艺术之名,感谢与会专家学者提出的批评。
(以上文章来源于京百年艺术馆,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