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报复美国对乌援助武器,俄议员提议:也向反美武装出售先进装备

发布时间:2025-08-12 19:14  浏览量:1

2024年4月,美国国会磨迹小半年后终于通过610亿美元援乌法案。面对西方武器即将涌入乌克兰战场的前景,俄罗斯联邦委员会议员谢尔盖·采科夫抛出一记“回马枪”:俄罗斯应当向全球反美武装力量出售先进装备,以此报复美国军援乌克兰的行为。

这位来自克里米亚的参议员坚称,俄罗斯完全有能力高水平保护自身安全,包括抵御美国提供的ATACMS导弹。但与此同时,俄境内工厂和军事基地频繁遭遇乌军无人机袭击的画面却在全球媒体持续传

采科夫议员的提议看似强硬,背后却折射出俄罗斯军工出口的尴尬现实。作为曾经与美国平分秋色的军售大国,俄罗斯如今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岌岌可危。

2022年俄罗斯军事装备展览遭遇历史性寒冬——整场展览仅达成6亿美元交易额,创下历史新低。这与以往每年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的成交额形成鲜明对比。

在阿布扎比和伊拉克防务展上,俄罗斯虽竭力展示“实战检验”的卖点,但成交率近乎归零。苏-35S战机和S-400防空系统在乌克兰战场上的损失画面,让传统客户对俄制武器的信心大打折扣。

为挽救市场信誉,俄罗斯不惜将压箱底的苏-57隐形战机和T-14主战坦克投入乌克兰战场。但前线部署却显得小心翼翼。

苏-57执行任务时总有两架苏-35S战机全程护航,投弹后迅速撤离战场,未能展现颠覆性战力;T-14坦克则只在后方阵地开火,从未现身最激烈的交战一线。

俄罗斯军工部门心知肚明:若这两款顶级装备再出纰漏,俄制武器在国际市场的最后信誉将彻底崩塌。这种如履薄冰的战场测试,暴露了俄罗斯军工的深层困境。

向反美武装出售先进武器听似犀利的反制策略,实则面临多重障碍。俄罗斯军工产能并不像表面那般强大,受制于西方经济制裁和技术封锁,精密电子元件严重短缺

军工生产线优先保障俄军前线需求,已无余力大规模对外输出。即便是胡塞武装等传统用户青睐的装备,俄罗斯也难以足量供应。更关键的是,缺乏制导芯片的武器精度不足,除俄军自用外,国际市场少有买家问津。

2023年6月,俄罗斯突然宣布全面禁止轻武器弹药出口,包括5.45x39mm、7.62x39mm等主流口径。虽然禁令标注“临时”属性,但足见俄军工供应链紧张程度。

时间来到2025年8月,博弈态势再度升级。特朗普政府宣布向乌克兰提供1.04亿美元M777榴弹炮及9950万美元后勤服务,同时计划下周与普京会晤推动美俄乌三方会谈。

会谈设计巧妙排除欧洲参与,引发多方关注。美方同步祭出二级制裁,矛头直指印度转售俄石油获利行为,已对印加征25%关税。

俄罗斯外交部8月4日强硬声明:不再维持依据《中导条约》的自我限制,将根据需要部署陆基中程导弹。俄副外长里亚布科夫在8月10日电视访谈中警告,核冲突风险依然存在,俄方拥有包括“榛树”高超音速导弹在内的多款先进武器。

戏剧性的是,乌克兰也在寻求武器出口突破。泽连斯基7月底声称与特朗普达成价值300亿美元无人机出口协议,计划将在实战中验证的无人机卖给美国。

这一举动旨在打破乌克兰武器出口禁令,为基辅开辟新财源。泽连斯基同时希望获得10套“爱国者”反导系统,但这笔高达150亿美元的军购面临诸多障碍。

俄罗斯将乌克兰此举视为危险信号。若基辅通过武器出口获得充裕资金并增强防空力量,俄方“去军事化”目标将更难实现,反而可能推动乌克兰向全面军事化转变。

深入分析采科夫议员的提议,其核心意图不在立即实施,而是释放战略威慑信号。俄罗斯深谙军火交易的地缘政治价值,早在2005年普京就签署总统令,将自主出口武器企业从5家扩至21家,简化出口流程。

2014年俄罗斯进一步优化武器零部件出口程序,供应商完成注册即可免许可出口,大幅缩短响应时间。这些机制本为巩固俄罗斯在国际军贸市场的地位而设。

2019年普京甚至戏剧性向美国提议出售高超音速武器,表面上声称是为“平衡两国军事力量”,实则是对美国技术短板的讽刺。美方当即回绝:“几乎没理由考虑购买俄导弹技术”。

俄罗斯的军售威胁在战术层面实施空间有限。军工产能吃紧,电子元器件短缺,加上优先保障前线需求,俄方难以大规模武装全球反美力量。美国对乌军援则持续加码,8月初再批1.04亿美元M777榴弹炮军售及9950万美元后勤支持。

俄罗斯军工产能目前优先供应前线部队,精密电子元件的短缺更制约着先进武器产量。向反美武装提供高端武器可能进一步削弱俄军战斗力,这是莫斯科无法承受的代价。

军售牌背后的真实意图是增加谈判筹码。随着特朗普推动美俄乌三方会谈,俄罗斯通过展示“非对称反击能力”,寻求在谈判桌上换取西方减轻制裁或承认其势力范围。这场以武器为棋的地缘博弈,胜负手仍在战场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