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枷锁》:这三句话,点醒挣扎的中年人
发布时间:2025-08-12 20:22 浏览量:2
有人曾这样形容毛姆的作品:他写小说开篇的语句可以归纳成一句话,“我跟你说一下人生吧。”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是20世纪上半叶最受欢迎的小说家之一。
他的人生跌宕起伏,有屡屡碰壁时的头破血流,也有峰回路转的惊喜。
也正是因为一波三折的人生经历,毛姆的作品往往具有引人入胜的能力。
他把自己的毕生心血融入小说之中,使其不仅有动人心弦的情节,也常有引人深省的哲思。
其中长篇巨著《人性的枷锁》,自其问世以来就启迪着一代代世人。
正如小说的标题所说,活在世上,我们每个人都背负着沉重的枷锁。唯有将束缚一一解开,方能在人生路上轻装上阵、自在前行。
01
一个人就好像是一朵没有开放的花蕾,……花瓣一瓣瓣地开放,终于开成了一朵花。
书中的主角菲利普,初到巴黎时是一名怀揣梦想的年轻人。
他总是认为,人生应该追求意义。可到底什么才是人生的意义?菲利普的心中一直没有答案。
他苦苦追问,看遍了大巴黎的世态炎凉,见识了王公贵族的醉生梦死,也看到了底层人民的痛苦挣扎。
然而,这却使他更加迷茫:如果自己并不真的向往金钱和权力,那么到底怎样才算是活出了意义?
好友看到菲利普如此纠结,提出带他去看看博物馆里的波斯地毯。
那块地毯结构严密、色彩华美,堪称一件艺术品。
面对着精美的地毯,菲利普终于明白:追问人生有何意义,就好比追问为什么要编织地毯上的每一条线。
单独看地毯上的每一条线,都是“毫无意义”的,然而当它们组合起来,却共同构成了精美的图案。
菲利普终于放下无意义的追问,开始专注过好每一个当下的瞬间。
作家当年明月曾说:“成功只有一种,那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不必纠结每一个琐碎的瞬间有何深刻的意义,只管在生活的游乐场里玩儿得尽兴。你走过人生旅途再回首,这些琐碎就会变成独一无二的图案。
马克·吐温是闻名世界的大作家,可鲜为人知的是,在成为作家之前,失败和放弃充斥着他的生活。
他家境贫寒、父亲早亡,中途辍学后到工厂打工,屡次辗转社会底层不同工作,尝试淘金和写作屡屡失败。
然而,到了马克·吐温的写作事业步入正轨时,他的每一份工作都为他提供了广阔的视野,让他的小说得以贴近现实、脍炙人口。
人生不是数学题,没有必须求解的标准答案。
随境而作、随性而喜,就是最通透的生活方式。
放下追问、坚定步伐,生活的答案就在脚下。
02
那个原先认为一刻也离不开的伙伴则变得可有可无了。你的生活照常进行,你甚至连想也不想他了。
菲利普初到巴黎时,结识了同为艺术爱好者的海沃德。
最初,菲利普被海沃德对艺术的高谈阔论所吸引,认定他是个有见识、有水平的人,乐于与之共处。
可是,菲利普渐渐发现,海沃德总是仗着自己对他的敬意,用尖酸刻薄的语气贬低自己的艺术品位、轻蔑自己的人生追求。
后来,当海沃德被菲利普邀请到巴黎共事时,更是毫不掩饰地瞧不起贫穷的菲利普,转而攀附权贵。
海沃德的虚伪和势利让菲利普看清了他的真实面目,最终两人因海沃德的背叛而彻底断交。
奇怪的是,与“情谊深厚”的“老友”断交后,菲利普并没有受到什么冲击,生活照旧进行。
有时,很多人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重要。离开他们的伤害,反而过得更好。
美国作家塔拉·韦斯特弗,出生在一个极端保守的家庭之中。父亲的霸道和大男子主义使韦斯特弗无法忍受,她决心要早日离开家庭环境。
塔拉没有畏惧与父亲分道扬镳,而是通过刻苦奋斗不断提升自己,获得教育机会,逐渐觉醒,勇敢走出家庭,写出名作《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人到中年才发现,再亲密的关系,都不是忍受伤害的理由。
有了放手的勇气,才有联手的底气。敢于断绝有毒的关系,敢于远离不喜欢的人。
成年人该有的冷静,是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03
也许向幸福屈服就是自认失败,但这是比无数胜利还要强的失败。
如同每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一样,菲利普在刚刚开始离家闯荡时,也喜欢做白日梦——要追求“成功”、要成为“伟大”……
可是随着经历和眼界的开阔,菲利普逐渐明白,有些“成功”并非自己想要,而是被他人所灌输的概念。
世人都说要轰轰烈烈、光鲜亮丽,不惜搭上每一个当下的瞬间,这样的生活真的值得吗?
谁又能规定平凡的生活、柴米油盐中不存在幸福呢?
经过若干年的历练,菲利普终于摆脱了不切实际的浮躁,重归现实生活,在平凡琐碎中寻找人生的真谛。
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有时,我们需要审视自己的人生目标,以免让好高骛远的浮躁,遮住了每一个“小确幸”的瞬间。
莫扎特是音乐史上的天才,但他的职业生涯并非一帆风顺。
少年时期,莫扎特跟随父亲出入宫廷,在整个欧洲巡回演出,风光无限。
可是,随着与贵族阶层的距离日渐亲密,莫扎特却深刻体会到钱权名利对音乐创作的束缚。
年深日久,莫扎特终于无法忍受这样的压迫,经过反复的心理斗争之后,他终于决定走出辉煌的宫廷,重新回到普罗大众中去。
而正是在平凡世界中创作出的作品,使莫扎特的音乐成就达到了巅峰。他的成功正是在生活点滴中寻找艺术灵感的结果。
人在年轻时都容易被跌宕起伏、轰轰烈烈的生活吸引,直到行至中途才明白:平平淡淡,就是最真的精彩。
平凡的生活并不低下,以“梦想”掩盖自私和懒惰,才是真正值得鄙视的行为。
可以为所爱之人打拼奋斗,我们就是幸福的人。
《人性的枷锁》出版至今已有百余年,仍然被广大读者认可和追捧。
书中告诫我们的人生道理,时至今日也仍然不算过时。
人到中年,停止无意义的追问、放下对他人过高的期待,专注每一种微小的幸福。
正如毛姆在书中所说:“一个人一生必须艰苦跋涉,越过一大片土地贫瘠、地势险峻的原野,方能跨入现实的门槛。”
祝愿我们都可以在历经生活的考验之后,仍然能活得清醒、活得独立、活得踏实,不负此生。
作者简介:鸣谦,青年写作者,曾在新媒体平台发表若干篇10w+作品,曾在省部级纸媒发表散文和小说。
一审 | 赵怡云
二审 | 薛竹影
三审 | 焦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