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穷人的眼光:看谁都不顺眼

发布时间:2025-08-12 21:18  浏览量:1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

仿佛他们身边没有一个好人,看谁都不顺眼:

“老板一定是在针对我。”

“甲方脑子肯定有问题。”

“同事都是马屁精。”

我刚参加工作时,遇到的一个同事,就是这样的典型。

写文章,反复修改打磨是常态。

但每次领导让他修改,他都会觉得是领导有眼无珠、故意找茬。

然后敷衍了事,从不正视自己的问题,也不思考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同事们一起讨论选题,他也会觉得其他人思想陈旧,不愿参与其中,只是一个人闭门造车。

结果是,工作能力永远得不到提升,晋升名单从来没有他的名字,同事都绕着他走。

他是985的高材生,也曾被领导寄予厚望。

却因自己的性格在这个行业兜兜转转好几年,换了几家公司都不受待见,拿着和实习生相当的工资。

听过这么一句话:

一无所知的人,处处挑剔别人;目光短浅的人,事事苛责别人。

看谁都不顺眼,对别人永远持反对态度,丧失的是修正自己的机会。

最后只会发现,身边的坏人越来越多,自己的路也越走越窄。

01

不可否认,人生难免遇到一些让你不爽的人。

但千万不要让这种看别人不顺眼的情绪,变成心中的石头,眼里的沙子,嘴上的利剑。

人生中的许多烦恼,都是因为在人与事之间琢磨错了方向。

博主@何莹在一家外企上班,很瞧不上同期进入公司的另一位同事。

她认为那同事学历低,资质差,没什么真本事,能进公司纯属侥幸。后来工作中,她需要处理一份供应商的评定材料,领导安排协助她的同事正是她讨厌的那位。

何莹当即决定独自处理从未接触过的资料。

就这样,本来两人沟通合作两个小时就能搞定的资料,因为她不熟悉业务,愣是通宵熬夜做了三天。

差点没赶上会议使用不说,还因为很多细节上的纰漏,被领导点名批评。

心理学中有个“整体谬误”。

当我们看一个人不顺眼,就容易否定他的一切,继而做出错误的选择。

作家李筱懿还是实习生时,团队遇到一个十分难缠的客户。

那客户自以为是,不懂行要求还多,把李筱懿弄得一点脾气都没。

但领导从没怨言,一直心平气和地沟通解决问题。

李筱懿吐槽:这么难缠的客户,还这么上心干嘛。

领导告诫她,“我们服务的是设计费,是提成,是工资,不是他这个人。”

看一个人不顺眼,往往也会堵死一条赚钱的道路。

真正有水平的人,心中没有对别人的成见,只有对事情的看法。

将事情的结果扩大于人,到头来耽搁的是工作,消耗的是自己。

02

最近重温经典英国小说《你本该做的事》,对主角本·杰明印象很深。

他是一家软件公司的市场部主管,同事哈里斯则是设计总监。

由于专业不同,两人对公司的规划也大相径庭,经常爆发矛盾。

本·杰明主张降低产品研发的投入,用低价打开下沉市场的销路,保障生态位。

哈里斯则更希望能精研高端产品,以技术在高端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最终公司采用了本杰明的想法,哈里斯也在黯然神伤中辞去了职务。

事实证明,本·杰明的想法是对的,拿下下沉市场后,公司收益日增。

然而这个时候,他却亲自去找哈里斯,恳求他回归公司,继续带队研发。

面对哈里斯的不解,他解释道:我知道你看我不顺眼,我也不喜欢你的傲慢,但不妨碍你在程序方面的技术和经验。

原来,本·杰明觉得公司当下虽然占据了下沉市场,但不能没有高端产品作为护城河,当下公司资金充足,正是启用哈里斯的好时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三观,把对人的看法带入对事的处理,永远解决不了问题。

倒不如就事论事,求同存异,尝试着开启合作模式。

正如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所说:想要赚钱,去找对的人,而不是和你一样的人。

看一个人不顺眼,就更要用正确的态度,分别对待工作中的人与事。

如此,你做的每件事,都能让你有所成长;你遇到的每个人,也都能为你创造价值。

03

作家刘墉在《你不可不知的人性》中讲过一个故事:

他在美国留学时,有个朋友。

朋友老板经常找茬克扣薪水,还故意拖延他的绿卡申请。

朋友也看老板不顺眼,因此懈怠工作,跟老板对着干,还想要跳槽。

刘墉就和朋友说:“这么坏的老板,不做也罢。但你岂能白干了这么久,总要多学一点,再跳槽,所以你要偷偷学。”

朋友听进去了,不但每天加班,留下来背那些商业文书的写法。

甚至连怎么修理复印机,都跟在工人旁边记笔记,以便有一天自己出去创业,能够省点修理费。

时隔半年,刘墉问朋友跳槽了吗。

朋友嘿嘿一笑说:“不用,老板现在对我刮目相看,又升职,又加薪,而且绿卡也马上下来了,我还得谢谢他当初针对我呢。”

朋友还自我检讨,当年其实是他自己不努力。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放下惯性思维,用更为全面的视角去看待别人。

然后将看不惯别人的眼光,变成一面自省的镜子。

1983年物理学家钱德拉塞卡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也被称为“优雅的科学独行者”。

早在他20岁时,就在天体演变领域提出了诺奖级别的理论。

但因为当时主流物理学家的打压,他一直没机会发表自己的理论。

直到74岁时,他才获得了迟到50年的诺贝尔奖。

获奖演讲中,他没有借机嘲讽当初打压他的人,而是诚恳地说:我要谢谢他们。

面对困惑的众人,钱德拉塞卡进一步解释:

“当众撕毁我论文的爱丁顿导师,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理论;

皇家学会的排挤让我远赴美国,得到了在芝加哥大学任教的机会……”

钱德拉塞卡一口气说了十几个名字。

每一个名字,都包含着他的反思和收获。

而正是靠着这些积累,他最终成长到如今的高度。

能让你变得更好的人,不会以你习惯的方式出现。

当你把看不惯的人都贴上坏人的标签,也就拒绝了一切可能的成长。

放下对立情绪,尝试包容和理解,才是提升自己的开始。

正如主持人马丁所说,每个人都能弥补你在某些方面的缺陷,前提是你不以最大的恶意揣度对方。

周贵银教授说:你看到的坏人,都是你自己。

世界在你眼中的样子,是你内心向外投射的结果。

看别人不顺眼,其实就是在封闭自己,堵死上升的道路。

年轻时看问题非黑即白,眼中多是看不惯的人。

如果有一天,你觉得身边的好人越来越多,路越走越顺,那不是世界变好了,而是你真的成熟了。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