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亿豪赌!德国车企走到绝境,奥迪:不去美国只能被中国车企干掉

发布时间:2025-08-12 23:10  浏览量:1

“不去美国难不成等着被中国企业干掉吗?”

全球汽车工业版图遭到美国政策大洗牌,竟让中国捡了大便宜!

如今,德国汽车品牌陷入两面夹击,计划投资46亿美元在美国南部新建工厂,

难道这是真的走到绝境了吗?

3月26日特朗普就对外宣布将会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结果到了4月2日特朗普又宣布对从欧盟进口的商品全面征收20%的关税。

一轮轮增加的关税直接让德国一众汽车企业傻了眼!要知道,奥迪目前在美国销售的车辆100% 依赖进口,其中墨西哥工厂生产的 Q5 就是占了美国销量的 40%。

大众汽车集团更是在短时间内遭到了最大冲击,据数据显示光2025年上半年就因为美国的关税政策遭到了15亿美元的损失,在北美的销量更是暴跌了16%。

而奥迪汽车也难逃重创,奥迪在一份发给美国经销商的内部备忘录中表示,2日或之前抵达美国港口的车辆,将转入批发分销并按计划交付给经销商。而在2日之后抵达美国港口的车辆被"暂时扣留"停止交付。

要知道,奥迪在美国经销商处仍有 3.7 万辆库存可维持约两个月的市场供应,如果不尽快调整策略承担美国的关税,那么每辆进口车成本因关税直接增加数千美元,而消费者购车成本上升可能抑制市场需求。

奥迪墨西哥工厂生产的 Q5 车型,此前凭借自贸协定享受零关税,如今需缴纳 25% 关税,若再叠加《美墨加协定》原产地规则不达标产生的额外关税,成本增幅可能超过 50%。

这种成本压力迫使奥迪不得不在涨价与销量下滑之间做出选择。

据报道德国汽车制造商奥迪正在积极考虑在美国新建工厂,奥迪最新计划将新工厂落地美国南部地区,该地拥有完善的汽车产业基础和政策环境,且大众集团旗下的多个制造项目也集中于此可为奥迪提供供应链和制造协同效应。

奥迪在美建厂不仅能规避关税,还可能通过投资获得额外政策红利,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规定,建电动车厂每卖一辆车能拿几千美元补贴,造车过程还能减税,但要求电池材料等需在北美本地采购。

如果说美国的关税政策是德国车企面临的外部压力,那么中国汽车企业的快速崛起则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全球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中,德国车企正逐渐受到多重冲击,不仅是美国保护主义政策的制约,更多的是中国车企的强势崛起。

在最新的法兰克福电动车展上,中国汽车企业的创新和技术实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比亚迪、吉利、长城等中国车企在展会上展出的电动汽车不仅吸引了全球买家的目光,更在技术和性价比成了被年度最大的黑马,这也让德国车企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威胁。

全球汽车市场的“蛋糕”本就有限,如果随着中国汽车企业的崛起分得越多的市场份额,留给德国汽车制造商的生存空间也愈加狭窄。

近年来中国汽车企业在全球市场的表现愈加亮眼。与传统车企相比,中国车企在技术创新上的投入和进展显著加快,尤其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技术进步已走在全球前列。

除了技术的先进中国车企的成本控制能力也使其在价格竞争上具有极大的优势。无论是在电池技术的突破,还是智能网联技术的融合,中国车企都通过高效的生产模式和精准的市场策略,实现了快速的崛起。

比亚迪作为中国电动汽车的领军者,其不仅在电池技术上取得了领先优势,更在全球多个市场上取得了突破。

吉利和长城等品牌也正在逐步扩大国际市场布局,在欧洲、亚洲以及美国等地设立生产基地,试图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这些企业不仅具备技术创新的能力,更在全球化竞争中展现出了强大的市场拓展能力,逐渐成为德国传统车企不可忽视的竞争对手。

而中国三家电动汽车巨头就欧盟去年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加征的反补贴税,向欧盟普通法院提起诉讼。

中国对美国的单边制裁行为感到嗤之以鼻,并对中国车企对海外市场扩张展现坚定决心。

正如奥迪内部人士所说,"这并非地域扩张,而是一场生存之战"。

总结

奥迪被迫豪掷46亿美元在美国进行一场豪赌,是在全球竞争新格局下的一次被迫转型。

面对美国关税政策的重压和中国车企的强势崛起,德国传统车企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验。这场产业大迁移不仅关乎奥迪一家企业的命运,更可能重塑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

编辑:木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2025-06-23 14:35”——(成本或达40亿欧元,奥迪能否复活在美建厂计划?)

信息来源:“央广网汽车 ”——(高额关税壁垒下,多家车企拟调整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