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连载:星辉不熄火柴情(2)

发布时间:2025-08-13 07:55  浏览量:2

●火柴演变在中国

古人钻木取火

自远古时期到唐朝,人们靠的是钻木取火。杜甫在《清明诗》中就曾写道:“旅雁上云归此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从魏晋时期到清朝,人们用的是击石取火。柳宗元就有诗赞曰:“夜发敲石火,山林如昼明”。白居易也有诗歌曰:“深炉敲火煮新茶,石火光中寄此身。”

以光取火,是又一种用金属和铜镜之类的贵重器物反射阳光来取火的方法。

宋朝沈括在《梦溪笔谈》有一段更为详细的记载:用凹面铜镜放在太阳下,其光都聚向内,在离镜一二寸处,光聚为一点,大如麻菽,触物即着火。实际上这就是利用凹面镜来聚集阳光,从而通过聚集热量取火,这其实非常类似于现代版的太阳灶。

沈括《梦溪笔谈》封面

当然,火柴的使用有其危险的一面。稍不谨慎小心,就会烧伤或酿成重大的火灾。

为了更加安全起见,人们较为聪明地将可燃物和氧化剂分开存放(一个在火柴盒侧面,一个在火柴盒里面)。不用的时候,保证使二者不发生接触。如此,发生火灾事故的可能性几乎就不存在了。

所以,人们给这种火柴贴心地取了个“安全火柴”的好名字。

“谢幕幸得留圣火,余光依旧耀斑斓。”上溯至今的中国火柴发展史,可谓是浩浩荡荡源远流长的了——

最早是在南北朝时期,即大约在公元577年左右,因为战火频仍,物资匮乏,尤其是微不足道的火种,缺少得相当严重,这给百姓生活、军事战备和国家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只有这小小的火柴,才能使人类“走出愚昧惊天地,来到文明泣鬼神”的新境况、新世界。

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2世纪的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为延年益寿,即招揽大量方术之士,让他们为自己炼丹。在繁复的炼丹过程中,这些术士发明了“法烛”。这便是火柴的前身。

法烛

法烛的出现,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取火需求;尽管与现代火柴的模样大相径庭,却已具备了关键的引火功能,成为了早期人类在取火方式上的一次巨大突破和重要创新。

火柴演变的脚步继续铿锵向前……

据《资治通鉴》记载,陈宣帝太建九年,齐后妃贫苦,以卖烛为业。当时的宫女,便将硫磺沾在小木棒上,借助于火种或火刀火石,很方便地把“阴火”引发为“阳火”,这可视为最原始的火柴了。

北宋时期,陶谷在《清异录》中则有记载,“夜有急,苦于作灯之缓。有智者,批杉条染硫磺,置之待用,一与火遇,得焰穗然。既神之,呼引光奴。今遂有货者,易名火寸”。

这大意是说:夜里有急事而又要花不少时间做灯,有一位聪明人用松木条浸染硫磺,贮存起来备用,与火一接触,就会燃烧起来,可得小火焰如同谷穗大小。这种神奇之物,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引光奴”,后来成为商品出售时,便更名为“火寸条”。

人类文明的脚步永不停歇它的迈进……

聪明的人们继续创造着思想的财富。有人经过试验得知,将硫黄沾在小木棒上,再摩擦火石,立刻就能起到燃烧之效。这就是火柴的雏形。

到了北宋,这种把硫黄涂满木条的“火柴”,在市场上得到了大量的销售,获得了不菲的收益。此时,它们的名字可不是火柴了,而是叫“发烛”或“粹儿”。

这是有史可证的。

《辍耕录》封面

元末明初的学者陶宗仪,在其《辍耕录》中的《发烛》中,就有这样的解说:“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熔硫磺涂木片顶端分许,名曰发烛,又曰粹儿,盖以发火及代灯烛用也。史载周建德六年,齐后妃贫者以发烛为生,岂即杭人之所制矣。”

华夏文明的牛车嘎吱嘎吱,继续前行……

到了元代,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发现了这种神奇的引火小木条;待到回国时,他便将它带到了欧洲。到了17世纪,德国人布兰德提炼出了白磷。人们便利用白磷极易燃烧的特性,在小木棒一端沾上硫黄,然后,再沾上白磷以引火。

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现代版火柴。

这正是——

只记由来不记年,

流光一道伴炊烟。

千门点烛书翻破,

几代燃柴渡日煎。

能作燎原星火起,

也随炸药抗倭眠。

此生无愧欣然逝,

历史长河我上巅。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