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小伙赶考,姑娘赠锦囊,黑松林遇劫竟得神助
发布时间:2025-08-13 08:00 浏览量:2
江南水乡,有个青石镇。镇东头临河住着一户姓苏的人家,当家的苏老爹原是个手艺精湛的竹篾匠,靠着一双巧手编些竹篮、竹席,日子虽不富裕,倒也安稳。苏老爹四十岁上才得一子,取名苏砚秋,盼他能像砚台般沉稳,似秋水般清朗,将来能读书识字,走出这青石镇。
苏砚秋自小就显露出与寻常孩童不同的沉静。别家孩子在河边摸鱼捉虾时,他总爱蹲在老爹的竹篾摊旁,看那些青黄的竹条在父亲手中翻飞,不多时就变成各式精巧物件。七岁那年,镇上唯一的私塾先生路过摊前,见他正用碎竹片在地上画着什么,凑近一看,竟是把竹扇的样式,线条流畅,比例匀称,不由得赞了句:“这孩子,心思巧得很。”
苏老爹听了,心里一动。他这辈子跟竹子打交道,深知没文化的苦,便动了让儿子去私塾念书的念头。可私塾学费虽不高,对这个仅靠竹篾活计维生的家庭来说,仍是笔不小的开销。苏砚秋看出了父亲的难处,拉着老爹的袖子说:“爹,我不念书,我跟你学编竹篾,一样能养活家里。”
苏老爹眼圈一红,摸着儿子的头说:“傻孩子,爹这辈子没出息,不能让你也困在这竹子里。”
此后,苏老爹每天天不亮就起身去山里砍竹,编完活计又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去卖,硬是攒下了第一笔学费。苏砚秋进了私塾,果然没让人失望,先生教的《三字经》《百家姓》,他过目不忘,写的字也端端正正,先生常对人说:“苏家这小子,是块读书的料。”
青石镇西头有户姓柳的人家,世代以浣纱为生。柳家有个女儿,名叫柳云溪,比苏砚秋小一岁。云溪生得眉目清秀,一双眼睛像浸在水里的黑葡萄,灵动得很。她不爱跟镇上的姑娘们凑堆绣花,总爱提着竹篮去河边浣纱,一边捶打着衣物,一边哼着自编的小调,声音脆生生的,像山涧的泉水。
云溪第一次见苏砚秋,是在一个春日的午后。那天她去河边浣纱,远远看见一个穿着洗得发白的青布衫的少年,正蹲在柳树下看书。阳光透过柳叶洒在他身上,少年看得入神,连额角的汗珠滴落在书页上都没察觉。云溪觉得有趣,便轻手轻脚走过去,见他看的是本《论语》,书页边角都磨得起了毛。
“这书,有那么好看吗?”云溪忍不住开口问道。
苏砚秋吓了一跳,抬头见是个梳着双丫髻的姑娘,脸一下子红了,讷讷地说:“嗯,先生说,多读书才能明白道理。”
云溪噗嗤一声笑了:“道理能当饭吃吗?我娘说,能把纱浣干净,能把日子过好,才是真本事。”
苏砚秋被她说得一愣,一时不知如何反驳。云溪却没再逗他,转身去捶打衣物,哗啦啦的水声伴着她的小调,倒让苏砚秋觉得,这春日的午后格外安宁。
从那以后,两人常在河边碰面。苏砚秋看书累了,就看云溪浣纱,看她纤细的手指在水中灵活地翻动,看白色的纱在她手中变得洁净如新。云溪浣纱累了,就凑过去问苏砚秋书上的故事,苏砚秋便耐心地讲给她听,从“孔融让梨”到“悬梁刺股”,云溪听得入迷,常常忘了时间。
转眼三年过去,苏砚秋在私塾的学业越发精进,先生说他可以去府城参加童子试了。可去府城路途遥远,盘缠是笔不小的开销,苏老爹又犯了难。苏砚秋知道家里的难处,便对父亲说:“爹,要不我不去了,再念两年,等家里宽裕些再说。”
苏老爹急了:“那怎么行?机会错过了就没了!爹就是砸锅卖铁,也得让你去。”
那段时间,苏老爹没日没夜地编竹篾,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还添了咳嗽的毛病。苏砚秋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放学后就帮着父亲劈竹、晾晒,晚上还偷偷编些小竹玩意儿,想拿去镇上换些钱。
云溪看出了苏砚秋的心事。一天傍晚,她把苏砚秋叫到河边,从怀里掏出一个蓝布锦囊,塞到他手里。锦囊沉甸甸的,摸上去像是装着铜钱。
“这是我攒的钱,”云溪低着头,声音细若蚊蚋,“你拿着去府城,路上买点吃的,别饿着。”
苏砚秋愣住了,连忙把锦囊递回去:“不行,这钱我不能要,你攒着不容易。”
“让你拿着你就拿着!”云溪把锦囊往他怀里一推,脸颊通红,“你要是考中了,就是我们青石镇的荣耀,到时候……到时候我再去你家讨杯喜酒喝。”
苏砚秋看着云溪泛红的耳根,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怦怦直跳。他攥紧了锦囊,重重地点了点头:“云溪,谢谢你,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出发那天,天还没亮,苏老爹就帮儿子收拾好了行囊。云溪也来了,站在河边,手里提着一个布包,里面是她连夜烙的饼。
“路上小心,”云溪把布包递给苏砚秋,眼神里满是担忧,“这锦囊你贴身带着,不到万不得已,别打开。”
苏砚秋应着,接过布包,又看了看云溪,转身踏上了去府城的路。
从青石镇到府城,要走三天的路。前两日还算顺利,苏砚秋靠着云溪给的饼和自己带的干粮,倒也没饿着。可到了第三天,走到一片黑松林时,天突然变了,乌云密布,眼看就要下雨。苏砚秋加快脚步,想找个地方避雨,却从树林里窜出三个蒙面大汉。
为首的大汉手持一把短刀,恶狠狠地说:“小子,把身上的钱都交出来,不然别怪我们不客气!”
苏砚秋心里一紧,他身上除了云溪给的锦囊,就只有几个铜板。他下意识地捂住胸口,那里正是锦囊所在的地方。
“我……我没多少钱。”苏砚秋颤声说道。
另一个大汉上前一步,推了他一把:“少废话!看你这打扮,像是去赶考的书生,身上肯定带了盘缠,赶紧交出来!”
苏砚秋被推得一个趔趄,眼看大汉就要动手抢,他突然想起云溪的话,急忙把锦囊掏了出来。他本想把锦囊里的钱给他们,可打开一看,却愣住了——锦囊里除了几十枚铜钱,还有一块小小的玉佩,玉佩上刻着一朵莲花,正是云溪常戴在身上的那朵。
就在他愣神的工夫,为首的大汉一把抢过锦囊,倒出里面的东西,见只有几十枚铜钱和一块玉佩,顿时怒了:“好你个穷书生,竟敢耍我们!”说着,就举刀朝苏砚秋砍来。
苏砚秋吓得闭上了眼睛,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可等了半天,也没感觉到疼痛,他睁开眼一看,只见那三个大汉倒在地上,痛苦地呻吟着,而他面前站着一个白发老者,手里拄着一根拐杖,正笑眯眯地看着他。
“小伙子,没事吧?”老者问道。
苏砚秋又惊又喜,连忙作揖:“多谢老丈相救,不知老丈是何人?”
老者捋了捋胡须:“我就是这附近的一个猎户,刚才碰巧路过,见这几个毛贼欺负你,便出手相助。”
苏砚秋感激不尽,把地上的铜钱和玉佩捡起来,重新放回锦囊里。老者看了看锦囊,又看了看玉佩,若有所思地说:“这玉佩倒是个好物件,看来送你锦囊的姑娘,对你情意不浅啊。”
苏砚秋脸一红,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老者又说:“前面不远就是府城了,你快赶路吧,别耽误了考试。”
苏砚秋谢过老者,继续往府城走去。他回头望了一眼,那老者已经不见了踪影,仿佛从未出现过一般。
到了府城,苏砚秋凭着扎实的学识,在童子试中一举夺魁。放榜那天,他拿着榜单,激动得热泪盈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云溪,想快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她。
回程的路上,苏砚秋脚步轻快。走到黑松林时,他又想起了那位白发老者,却再也没遇到。他心里明白,一定是云溪的锦囊带来了好运,那块莲花玉佩,或许真的有什么魔力。
回到青石镇,苏砚秋把中举的消息告诉了父亲和云溪。苏老爹激动得老泪纵横,云溪也笑得像朵盛开的桃花,眼睛亮晶晶的。
不久后,在苏老爹和柳家父母的操持下,苏砚秋和柳云溪成了亲。新婚之夜,苏砚秋拿出那个蓝布锦囊,问云溪:“你当初为什么要把玉佩放在锦囊里?”
云溪依偎在他怀里,轻声说:“我娘说,这玉佩是我外婆传下来的,能保平安。我怕你路上遇到危险,就把它放进去了,没想到真的帮到了你。”
苏砚秋握紧了锦囊,又看了看云溪,心里充满了感激。他知道,这不仅仅是玉佩的功劳,更是他们之间那份纯真的情意,冥冥之中保佑着他。
后来,苏砚秋继续苦读,又考中了秀才、举人,最终官至知府。他为官清廉,体恤百姓,常常拿出俸禄接济乡邻,青石镇的人都夸他是个好官。
而柳云溪,则成了他最坚实的后盾。她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还常常劝苏砚秋要清正廉明,莫忘初心。闲暇时,两人仍爱去河边散步,苏砚秋会给云溪讲朝堂上的事,云溪则会给苏砚秋唱当年的小调,日子过得温馨而幸福。
那个蓝布锦囊,苏砚秋一直珍藏着。它不仅见证了一段美好的姻缘,更提醒着他,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不能辜负那些真心待他的人。而青石镇的人们,也常常说起这个故事,说那黑松林里的白发老者,其实是莲花玉佩显灵,是苏砚秋和柳云溪的情意感动了天地。这个故事,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了下来,成了青石镇最美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