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坦的恐怖统治,战象在战争中是如何应用的?

发布时间:2025-08-13 09:06  浏览量:3

在整个希达斯皮斯战役中,波鲁斯的大象保卫了国王并勇敢地击退了敌人的进攻。当国王被箭射伤时,他跪下来,用鼻子轻轻地放下波鲁斯,轻轻地从他身上抽出每一支箭。

——普鲁塔克《亚历山大的一生》

扎马战役 作者科内利斯·科特, 1567年

从 3000 年前在印度首次使用战象开始,战象就充当了活坦克的角色。

想象一下人类对大象的了解还不广泛的时代。试想一下,这些大型动物在战斗中越过山坡或从迷雾中出现时会带来多大的威胁。除了它们奇怪而具有威胁性的外表之外,大象发出的声音也同样令人恐惧。不难理解战象如何让那些从未见过它们的人感到恐惧。

然而大象的作用远远超出了战争中的精神恐怖主义。它们提供了一种极好的运输工具,可用于长距离运输重型设备和物资。他们也是自己的骑兵形式,能够以极快的速度冲锋。战象的巨大体型几乎势不可挡。许多军队使用大象冲锋,特别是敌人的骑兵,碾碎所有挡路的人。在某些情况下,大象的象牙上装有尖刺,以造成更大的伤害。这种服装在象对象的战斗中特别有用。强壮的大象经常背着豪达(howdah)或带天篷的马鞍,配有弓箭手和标枪手。

一头穿着斗篷(装饰罩)的大象,十九世纪,印度

人类首次利用大象始于大约 4000 年前的印度。大象最初被用于农业目的。他们可以把树木从地里拔出来,清理出大片土地用于农业和建筑。由于它们很快就展现出了可训练性和实力,这些巨兽被纳入军事用途只是时间问题。根据梵文资料,这一转变发生在公元前 1100 年左右。

许多人认为被征召入伍的大象是被驯化的。事实并非如此。由于多种原因(经济考虑可能是最重要的),大象很少被圈养。事实上,绝大多数战象都是被捕获并训练的。雄性大象天生具有攻击性,被用来进行战斗。雌象在面对冲锋的雄象时往往会后退——这显然在战场上是不受欢迎的。

捕获并束缚的野生大象的复古雕刻,印度,19 世纪。动画自然图画博物馆

捕捉大象的传统方法有很多。印度河谷居民采用的一种巧妙方法是挖一条圆形沟渠,形成一座土岛。横跨这条无水的护城河将有一座通往凸起中心的桥梁。在中央岛屿上,捕获者会放置一头或多头雌象。雄性会被它们的气味和声音所吸引。一旦雄性到达中心的雌性,桥就会被拆除,将其困在里面。

拉杰普特画作描绘了军队中的战象

17 世纪 古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对兰卡战争的描绘,展示了战象

大象非常聪明,很容易接受训练。但无论大象的准备多么充分、纪律多么严明,它们的内心仍然是狂野的。这给它们在战斗中的使用带来了问题。不止一次,大象在对抗中惊慌失措并践踏友军士兵。正因为如此,大象的驯象师或骑师通常会携带凿子或剑等装置,在大象的行为与预期相反时切断大象的脊髓。

1920年的印度猎人骑着大象打猎

东半球的军队使用了几种大象。在大多数情况下,所使用的大象类型与地理位置有关——最容易获得的大象就是最常使用的大象。尽管关于战象的具体类型存在很多争论,但 DNA 证据现在表明,使用了两种不同的非洲象:森林象 (Loxodonta cyclotis) 和草原象( Loxodonta africana )。非洲象的另一个物种(有人认为它是一个亚种)北非象(Loxodonta pharaoensis)曾经被使用过一段时间,但它在公元二世纪左右灭绝了。亚洲象或印度象(Elephas maximus))也被大量用于军事目的。

战象的罗马式绘画。西班牙,十一世纪

虽然战象在公元前 1100 年左右实施后曾多次小规模使用,但第一场涉及欧洲人的著名冲突发生在公元前 331 年 10 月的高加米拉。这场发生在伊拉克北部的战斗是亚历山大大帝与波斯领导人大流士三世的对决。与20万波斯军队一起,15头亚洲战象也加入了行列,震慑了敌方军队。毫无疑问,亚历山大的军队至少在最初一定被这些奇怪的大型动物吓倒了。然而,即使有这些强大的野兽在手,大流士也无法战胜亚历山大的军队和战术。巴比伦被占领,战象的概念在波斯西部广为人知。

公元前326年,亚历山大大举入侵印度旁遮普邦。帕尔瓦塔哈,也被称为波鲁斯国王,在希达斯皮斯河抵抗入侵。在随后的战斗中,亚历山大面对着 100 多头战象(据消息来源称其数量是这一数字的两倍),战象的背上还背着弓箭手和标枪手。因为亚历山大以前就遇到过这种奇特的动物,所以他和他的部队并没有那么惊慌。亚历山大命令他的标枪手攻击灰食人魔。这让大象陷入混乱,最终导致波鲁斯自己的许多军队被践踏。亚历山大随后包围并击败了印度军队。之后,他捕获了 80 头大象,并将其编入他的军队。

正如这幅 17 世纪挂毯中所描绘的,公元前 331 年,战象帮助亚历山大大帝在高加米拉击败了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

当亚历山大于公元前 323 年去世时,他的王国及其大象资产被瓜分。占领埃及的托勒密失去了这些战略动物。托勒密率领大约 22,000 人入侵叙利亚,但遭到了安提柯后裔德米特里 (Demetrius) 率领的 43 头战象和 18,000 名军队的反击,德米特里仍然控制着亚历山大的安纳托利亚资产。在随后的加沙之战(公元前312年)中,托勒密成功击退了德米特里,并俘获了战场上的所有大象。

加沙之后,敌人联盟聚集起来反对安提柯和他的儿子。公元前301年,拥有8万名士兵和75头战象的所谓安提柯王朝在伊普苏斯与6万名士兵和400头战象的联军对峙。安提柯军队最终被他们的抵抗压倒了。塞琉古大象显然对胜利产生了巨大影响,因为它们将部分安提柯军队与其他军队隔离开来。

下一场涉及大象的重大冲突将罗马拖入了对大象的剥削之中。公元前280年,皮洛士战争带来了赫拉克利亚战役。

安吉洛·托达罗(Angelo Todaro)的插图展示了皮洛士的大象在赫拉克利亚战役中碾压罗马骑兵的情景。

罗马军队从未见过这些奇怪的动物,士兵们理所当然地被吓呆了,尤其是骑兵。从未见过大象的罗马马很容易被对手古怪武器的气味、声音和外观吓到。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描述了这一场景:“尤其是大象开始让罗马人感到困扰,他们的马匹在他们靠近之前,无法忍受它们,就和骑手一起回去了。” 大象与希腊方阵一起在一场漫长而代价高昂的战斗中击败了罗马人。

但罗马人总是能很快地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并且几乎立即想出方法来巧妙地对付战象。一年后,在阿斯库鲁姆战役中,罗马军团使用了大约 300 个反象装置,从火罐到配有钉子的牛拉战车,来对抗皮洛士的 20 头战象。虽然皮洛士以微弱的优势取得了胜利,但这却给罗马军队提供了如何有效对抗大象部队的丰富经验和信心。

拉菲亚战役(大象的战斗)

公元前217年,塞琉古王朝领袖安条克三世与托勒密四世在巴勒斯坦的拉菲亚战役中相遇。这是已知的唯一一场非洲象和亚洲象相互对抗的战斗。托勒密的大象是现已灭绝的北非象(Loxodonta africana pharaoensis),来自北非和厄立特里亚。它们比它们的印度象(Elephas maximus)或布什象(Loxodonta africana africana)小得多,肩部通常高约 8 英尺;安条克的大象是体型较大的亚洲象,是从印度带来的。根据波利比乌斯的说法,非洲象无法忍受印度象的气味、声音和景象。印度人的体型更大,力量更强大,很容易就击败了非洲人。

《扎马之战》,画布油画,由朱利奥·罗马诺之后一位不知名艺术家创作,16 世纪;现藏于莫斯科普希金美术馆。

最著名的大象使用可能是迦太基将军汉尼拔的使用。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汉尼拔集结了一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军队,其中还包括37头北非大象,从西班牙出发,穿过高卢,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北部。有些大象无法完成这段艰难的旅程,给汉尼拔留下了一支杂乱无章、不起眼的力量。公元前 202 年,罗马将军普布利乌斯·科尼利厄斯·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 (Publius Cornelius Scipio Africaus) 在决定性的扎马战役中击败了汉尼拔的军队。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简单地命令他的部队让开冲锋大象的道路,因为大象由于巨大的动力和巨大的体积而无法轻易改变方向。

扎马之战 赛尔科 (CC BY-SA)

罗马人总是抓住机会。刚刚击败汉尼拔并得知塞琉古王朝覆灭的消息后,罗马军团入侵土耳其。这场运动在公元前190年的马格尼西亚战役中达到顶峰。安条克三世仍然拥有许多战象可供他使用,并将其纳入他的计划中。然而,罗马人对大象已经很聪明,并做出了相应的计划。罗马骑兵向大象发起冲锋,大象惊恐地逃跑。最终,安条克损失了 53,000 人,并向罗马军队屈服。

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和非洲战象的使用逐渐减少。大象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可能与象牙商为了获取象牙而捕杀北非大象数量有关。但欧洲对大象的使用并没有完全消失。公元804年,查理曼大帝带着大象与丹麦人作战,公元1214年,腓特烈二世使用他在十字军东征期间俘获的大象围攻克雷莫纳。

在亚洲,战象的使用更加频繁。公元1009年,伽色尼王朝的征服在巴基斯坦西北部引发了白沙瓦战役。加兹尼的马哈茂德联合阿南帕尔领导的印度教王子联盟。印度教王子集结了一支庞大的大象部队,但正如大象数量众多的情况一样,它们的表现难以预测。马哈茂德能够惊动这些动物,使它们陷入疯狂并镇压印度教势力。战斗结束后,马哈茂德将捕获的大象加入了他的军队。

白沙瓦战役

15世纪左右,火药在战争中变得普遍。有了大炮和枪,大象就失去了进攻功效。尽管如此,大象在现代仍然继续服役,在各种环境下仍然是一种可行的交通工具。十八世纪末,在缅甸和泰国之间的冲突中,大象被频繁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象被用来移动重型火炮。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量使用大象将物资运送到丛林深处,令盟军感到惊讶。英国最终利用大象在亚洲修建跑道和道路,以挑战轴心国军队。越南战争期间,越共利用大象协助向南方运输物资。

二战期间,日本军队使用大象穿越缅甸崎岖的地形。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象拉动重型设备。这个人在谢菲尔德的一个军火库工作。

与任何武器一样,人们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来对抗战象给反对派带来的任何优势。多年来,人们制定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计划来应对大象。帖木儿命令将稻草放在骆驼背上并点燃。燃烧的骆驼随后冲向大象,大象立刻失去了控制。人们还发现大象特别不喜欢猪,尤其是它们的尖叫声。罗马历史学家普林尼在文字中提到了这一事实:“大象会被猪最微小的尖叫声吓到。” 据报道,涂满油的猪被点燃,然后被送往大象的方向,导致较大动物发生踩踏事件。

几个世纪以来,战象的使用在许多国家留下了深厚的文化遗产。许多传统的战争游戏都包含战象。国际象棋中有一个棋子叫大象。英国人称其为“ bishop” ,而梵语中则将其称为“Gajam”。在马拉雅拉姆语中,它被称为 Aana (ആന),意思是大象。在俄语中,它也是大象(Слон)。在孟加拉语中,主教被称为hati,孟加拉语的意思是“大象”。它在中国象棋中被称为大象。在阿拉伯语中(以及源自它的西班牙语),主教作品被称为al-fil,阿拉伯语的意思是“大象”。

莫卧儿战象盔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600 年代。该盔甲陈列在英国利兹皇家军械博物馆。

在日本将棋中,曾经有一种棋子被称为“醉象”;然而,后奈良天皇的命令将其删除,并且不再出现在当今日本的版本中。

大象盔甲最初是为战争而设计的,如今通常只能在博物馆中看到。利兹皇家军械博物馆保存着一套特别精美的印度大象盔甲,而整个次大陆的印度博物馆也展示着其他精美作品。印度的建筑也展示了多年来大象战争的深刻影响。战象装饰着许多军事门户,例如洛哈加尔堡的门户,而一些带有尖刺的防象大门仍然存在,例如贡珀尔加尔堡。在印度各地,较旧的大门总是比欧洲同类的大门高得多,以便让携带豪车的大象从下面通过。

装有“反象钉”的城门

焦特布尔城门之一的梅尔蒂门,过去在门前加设一道墙,以防止大象冲破大门,并减少人工在大门上使用的木头的运行距离。

现代 战象仍然是一种流行的艺术比喻,无论是在19 世纪的东方主义绘画传统中,还是在托尔金之后的文学中,托尔金以“oliphaunts”或mûmakil的形式流行了对战象的奇妙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