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段科学教育如何实现衔接协同?发挥机制、课程、资源优势是关键
发布时间:2025-08-13 09:01 浏览量:2
民小编说
作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以“科学育人,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为核心理念,探索大中小学科学教育一体化实践路径,从机制领航、课程创新、资源整合三个方面衔接融通,构建可持续的科学教育生态,为新时代科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借鉴和有益启示。一起来看他们的实践——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科学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强调要“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2023年,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不断完善大中小学及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在此背景下,探索大中小学科学教育一体化实践路径,加强各学段科学教育的衔接和协同,构建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是落实国家战略部署、深化科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作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始终秉持“科学育人,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从机制领航、课程创新、资源整合三个方面衔接融通,系统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科学教育体系与实施路径,以期为推进新时代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机制领航,筑牢科学教育一体化根基
深化科学教育大中小学一体化进程,重在推动各阶段协同合作、融合发展。为解决当前大中小学沟通缺位、协同不足,缺乏组织机制与制度保障等问题,华中科技大学成立附属学校科学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见图1),旨在打通大中小学科学教育壁垒,通过制度化的协同平台,将高校优质科研资源系统化导入基础教育领域,实现科学教育资源的有效衔接与优势互补。
图1: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学校科学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组织架构
在人员构成上,院士领衔顶层设计,教授提供专业指导,研究生辅助教学实践,中小学教师主导课堂实施,多方协同构建目标一致、层次分明、优势互补的科学教育共同体,实现了专业能力的深度互补与系统整合;在常态化合作机制构建上,制度的核心在于充分发挥科学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枢纽作用,多方联动,着力破解大中小学科学教育一体化面临的挑战。
一是针对“课程体系缺乏系统衔接,各学段目标未能有效贯通与递进,科学教育活动连贯性不足”等问题,指导委员会通过定期的跨学段联席会议和专题研讨,邀请高校教授、中小学骨干教师共同参与课程标准的再解读和再思考,确保从小学的科学启蒙到中学的深入探究再到大学的专业研究,形成清晰的能力素养递进图谱。
二是对于“教学方法未能充分体现学段特色,思维培养缺乏连贯性”的困境,指导委员会协同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专家与中小学教师团队进行深度交流,指导教师反思并调整教学方法。例如,在小学阶段,指导教师更多运用游戏化、情境化的探究活动,融合“批判性思维”和“对话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表达与动手的能力;进入中学,则引导教师设计更具思维含量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关注思维的起点、探究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提升其逻辑推理、数据分析与初步模型建构的能力;而对接大学前的高中教育,则可适当引入科研思维训练,如文献阅读、实验设计思路的初步探讨等,强调实践层面的深度互动。
三是对于“各阶段资源大多独立使用,尚未形成统一格局”的问题,指导委员会搭建资源共享平台,系统梳理各学段现有科学教育资源,共建多个科普实验基地,并根据衔接图谱进行补充、整合与优化,开发出系列化、具有连贯性的科学教育活动包,如跨学科、跨学段的科学探究项目、主题式科普系列讲座等,避免传统资源合作的碎片化问题。
课程创新,打造科学教育进阶引擎
为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贯通式培养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其进阶性不仅在于知识难度的提升,更在于学生科学素养、思维方式和探究能力的螺旋上升。因此,课程创新的重心在于构建一个既符合各学段学生认知特点,又能助力学生素养有效衔接的科学教育课程图谱。
“
系统化构建育人体系,强化课程的进阶功能
在小学阶段,学校围绕“培养未来科学家”的教育理念,结合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培养目标,在已有活动类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筛选、重构,设计了“科学+”五个模块75门选修课程和36门社团课程,即科学+文化、科学+创新、科学+艺术、科学+健康、科学+实践,旨在通过科学与人文的有机融合,实现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
为确保学生兴趣与能力的持续发展,实现与中学阶段的平稳过渡,学校建立了常态化的中小学科学教师联合教研机制。对于在小学阶段广受学生欢迎且符合进阶逻辑的课程内容,教师团队会共同研讨,精心设计内容的延续性与发展性,确保教学内容在中学阶段能够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帮助学生形成衔接、连贯的学习体验。例如,在科学+文化课程方面,中学阶段会着重增加更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背后的文化意义;在科学+健康课程方面,中学阶段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运动习惯的基础上,会加入更多关于人体生理结构和功能的知识,如心脏的工作原理、呼吸系统的组成,并开展急救培训、营养与健康饮食讲座等相关活动;在科学+实践课程方面,中学阶段会增加更多的实际操作和实验环节,并组织环境调查、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总的来说,中学阶段的课程在小学的基础上逐步增加难度和广度,既要巩固基础知识,又要拓展新的领域,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
迭代课程内容及实施方法,凸显课程的时代特征
学校致力于打造有时代感的科学进阶课程,在七年级和高一年级常态化开设人工智能课程。七年级的课程聚焦基础认知,涵盖AI认知、生成式AI、图像识别等五大模块,通过融入语音合成等生活化项目,以趣味实践引导学生理解技术原理,强化动手与跨学科思维能力,同时融入伦理探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科技责任感。课程内容设计以低门槛体验为主,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使学生在协作中发展科技意识和创新思维。高一年级的课程则在七年级课程的基础上进阶,围绕生成式AI、图像识别、智能语音三大模块,通过运动会设计、校园伙伴等生活化项目,让学生在游戏实验中理解AI逻辑,掌握基础工具。课程弱化专业术语,以30课时分层递进,融入数据安全、技术伦理讨论,培养学生的理性使用意识与批判性思维。
学校还以项目化的形式开展科学教育“大学—中学”合作项目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参与真实的科研项目,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科学知识,还能在实践中锻炼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增强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学校依托“中国青少年科普卫星工程”,与华中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师生深度合作,共同参与卫星研制、发射和跟踪科普卫星“八一10星”的全过程。在这一项目化研究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前沿的航天科技知识,并通过学校与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合作的相关课程,系统学习卫星的设计、制作、发射和数据传输等原理。在具备相应基础知识后,学生与科学家、大学生等一起确定“八一10星”的太空任务,并参与卫星的设计工作。卫星发射升空后,学生持续跟踪并利用卫星传回的数据进行科学研究。这种项目化的研究模式,实现了中学与大学科学教育的有机衔接,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资源整合,拓展科学教育多元渠道
在科学教育资源整合方面,学校聚合了高校、社会、家庭三方力量(见图2),以高校为枢纽,通过“学术+实践”双轮驱动,打通课内外科学教育场景;联动企业开展科研项目与科技实践,强化学用结合;引入家长、机构等社会力量,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生态闭环,全面激发学生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
图2: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科学教育资源整合体系
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协调沟通下,学校与大学及科技园内的58个实验室建立了“实验室开放预约”制度,为学校师生开放预约使用通道。学校组建了“实验室导览员”队伍,由高校研究生或科研中心讲解员担任向导,为学生提供专业的科普讲解。20年间,学校学生已有近10万人次走进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国家精密重力测量科学中心等科研殿堂,亲身体验科学魅力,厚植科学情怀。此外,由院士牵头,一批批高校及科研院所科学家相继走进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杨叔子、李培根等16位院士曾向附中学子分享科技报国心路,播撒科学种子。
学校发挥紧傍“世界光谷”的社会资源优势,与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光谷企业携手共建校外实践基地,借产业智慧润泽教育田园,帮助学生充分领略产业前沿的科技魅力。例如,学生可以走进小米科技(武汉)有限公司总部,沉浸式体验小米“人车家全生态”战略落地成果,直观感受其在智能硬件、物联网及生态链建设中的创新突破,从而启发学生强化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学习掌握数字化工具、关注行业前沿动态,构建复合知识体系。学校还与湖北省图书馆、湖北省科技馆、湖北省天文学会等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密切合作,开展“‘千家万馆’科学教育总动员”,引入“科普大篷车”,丰富校园科学教育资源,共筑科技创新教育未来。
此外,学校通过引入专业教育机构资源弥补学校在前沿科技内容和跨学科实践教学上的不足,并联合教育机构设立家长科学班主任制度。家长科学班主任制度旨在激活家庭端的科学家、工程师等专业力量,形成“家校科创共同体”,这种双轨模式既可以打破传统课堂的边界,让科研成果、产业技术等真实科学情境融入教学;又能构建“学校主导—机构补充—家长反哺”的立体化育人网络,使科学教育从单向传授转向多方共建,推动实现培养青少年科学思维和社会化实践能力的教育目标。
(作者单位均系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①扫码订阅2025年《人民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