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冲港股IPO,83岁老汉能否带领企业突破重围?

发布时间:2025-08-13 09:28  浏览量:2

文 | 大力财经

在资本市场的舞台上,深圳市大行科工有限公司的上市计划吸引了众人目光。这家由83岁高龄的韩德玮博士缔造的企业,有望成为“中国折叠自行车第一股”。

大行凭借其在折叠自行车领域的深厚底蕴与亮眼业绩,踏上了港股主板上市的征程。然而,光鲜背后,代工依赖、市场收缩与行业竞争等诸多挑战如影随形。

大行的故事始于1975年全球石油危机背景下韩德玮教授的灵光一闪。1982年,第一辆大行折叠自行车在香港诞生,航空铝合金车架、仅0.3立方米的折叠体积、12公斤的重量、15秒内完成折叠操作等特性,使其在台湾首年销量突破6000辆,成功叩开东南亚市场大门。

当时东南亚城市化进程中“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需求,与台湾完善的制造业基础,为大行的发展提供了绝佳机遇。

面对90年代国际巨头的垄断,韩德玮选择错位竞争,专注折叠技术迭代。1984年的“一秒折叠”专利,双铰链设计与磁吸锁定系统让折叠效率大幅提升,车架强度增强,重量减轻,价格还比欧美竞品低30%。同时,大行精准切入通勤刚需场景,模块化设计降低维修成本,密封轴承系统延长使用寿命,短短三年内东南亚市场占有率攀升至17%。

此后,大行回到深圳华强北,以严苛工艺打磨产品,躲过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并在2015年再次升级“一秒折叠”技术,巩固行业标杆地位。

历经40多年发展,大行已成为行业龙头,70多款车型覆盖全价格段,研发中心每年推出12款新品,6款能成爆款。销售渠道上,大行线上布局多元,通过与头部主合作等方式,线上营收迅猛增长,2025年前四个月线上渠道贡献38%的营收。

生产端的模块化改造,使订单响应速度大幅提升,运营成本降低,稳住毛利率。财务数据亮眼,2022 - 2024年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达33.1%,2025年前四个月营收同比增长46.8%,净利润暴涨69.3%。

大行科工主要产品分大众、中端、高端三类,中端产品贡献最大收入,占比超 6 成,而大众产品占比日益减少至 2 成左右。这种产品结构的失衡,反映出公司在市场定位与产品布局上可能存在的短视。过度依赖中端产品,一旦该市场出现波动,公司营收将受到严重影响。

在生产上严重依赖代工,代工生产自行车占销量比例从 2022 年的 29.5% 飙升至 2025 年前五个月的 65.5%。代工占比的逐年增长,不仅导致公司成本支出拉大,如 2022 年外包生产成本 3560 万元,今年已达 5830 万元,占销售成本 20.2%,还使得产品毛利率难以提高,品控问题频发。过度依赖代工,公司无法形成自身核心生产技术,在市场竞争中容易受制于人。

大行科工内部福利呈现极端分化,一方面对股东大额分红,2022 年、2024 年及 2025 年合计分红 6150 万元;另一方面却拖欠员工社保近千万元。这种不合理的财务分配,不仅损害员工利益,影响员工积极性,还可能引发社会舆论关注,对公司声誉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也反映出公司财务管理可能存在漏洞,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大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代工占比从2022年的29.5%飙升至55.5%,过度依赖代工可能带来质量控制与利润空间压缩等问题。北美及欧洲市场收入占比从2022年约22.4%降至2024年约6.6%,核心海外市场收缩。线上特供款虽吸引客流,但因价格比线下低23%,导致线下门店成交未达预期。这些隐忧给大行未来发展蒙上阴影。

在国内折叠自行车零售市场,大行以36.5%的市占率位居榜首,但面临双重挤压。高端市场,英国品牌Brompton凭借“手工折叠 + 复古设计”吸引中产用户;低端市场,电商白牌产品以“超低价 + 直播带货”疯狂收割。2024年中国折叠自行车零售市场整体增速达28%,大行该年营收同比仅增长6.8%,市场结构对大行而言利弊共存。

此次上市,大行计划募资约15亿港元,用于电动化转型、海外建厂与数字化升级。电动化转型目标是两年内将电动产品营收占比从8%提升到30%,但面临性能与成本平衡难题。

海外建厂可降低对广东工厂的依赖,数字化升级旨在提升用户粘性。然而,电动化赛道竞争激烈,小米生态链企业等纷纷入局,国际品牌也下沉竞争,资本市场对大行传统业务增速放缓也较为关注,若电动化转型不及预期,估值可能受影响。

大力财经认为,大行此次IPO是其创业四十年的重大考验。韩德玮博士的匠人精神铸就了大行的过去,但面对电动化、智能化的行业新浪潮,大行需借助资本力量加速技术迭代,重构用户关系。

若能有效利用募集资金,突破技术瓶颈,提升市场竞争力,大行有望在行业变革中实现新的飞跃;反之,若无法应对竞争挑战,电动化转型受阻,大行的未来发展将充满不确定性。

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的当下,大行能否凭借此次上市成功突围,续写辉煌?其电动化转型又将面临哪些具体挑战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