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死”的中产,炸出了健身房的平替新宠
发布时间:2025-08-13 10:31 浏览量:2
今日话题
字数:2500阅读时间:5min
朋友圈晒出的跑步路线、健身打卡,是分享,也在传递一种生活态度:自律、坚持、对自己有要求。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中产的运动新宠项目。
▼
(IC photo/ 图)
最近,攀岩馆的生意非常火。
周末的岩壁前挤满人,工作日晚上也不缺刚下班的都市白领,他们脱下工装换运动服,手指沾满镁粉,在彩色岩点上腾挪辗转——攀岩曾经是小众极限运动,如今成了中产的新宠。
中产爱健身
跑步、撸铁、瑜伽、骑行……健身已成为当代中产生活的重要标签,清晨的公园里,午休的健身房中,下班后的瑜伽垫上,到处可见中产们挥汗如雨的身影。
中产群体多从事脑力劳动——代码编写、方案策划、数据分析等工作占据日常,大脑持续高速运转,久坐办公更是常态,压力如影随形。健身成为中产的情绪调节阀,运动时大脑分泌的物质能有效降低焦虑水平,运动的愉悦感有助于缓解职场倦怠。
对健康的忧虑,是推动健身风潮的另一重要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自然衰退,久坐办公更加速了这一过程。体检报告上的异常指标、同辈人突发的健康危机,都在不断敲响警钟。
中国疾控中心对8.6万成年人的研究发现,中等强度身体活动(如慢跑)的能耗与心血管风险呈负相关。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相当于3次30分钟慢跑)可有效降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脏代谢性危险因素,而通过规律训练,中产试图延缓时间对身体的影响。
除追求健康外,中产偏好健身还在于对确定性的追求。
中产一直恐惧于阶层的滑落。相较于社会底层的生存挣扎或顶层的资源稳固,中产群体处于一个微妙的位置——向上晋升阻力重重,向下滑落的风险却时时存在。
一场失业、一次健康危机,都可能让多年积累付诸东流;经济形势的波动、职场晋升路径的模糊、子女教育的投入,都有可能影响到中产生活的“质感”。
健身给中产提供了某种“确定性”,它有着清晰的投入产出比。
每一次训练,肌肉会增长多少、体脂会下降多少,都有明确的因果关系。这种看得见的进步,让深陷不确定性的中产们找到了难得的掌控感,健身成为他们重新获得生活主导权的出口——他们有了对抗不确定性的勇气。
此外,健身也是中产的一种身份标识,是财力的标识,也是品性的标识。
从装备选择到运动类型,健身成为中产圈层划分的新标准。
比如今年618活动开售首日,在购物平台上,高端运动品牌的成交集体爆发。lululemon、迪桑特、可隆、Helly Hansen、Lafuma、伯希和同比去年增长均超50%,KEEN、凯乐石、昂跑、Hoka one one同比去年增长均超100%,SALOMON同比去年增长超400%。
中产阶层在运动设备上的投入,呈现出高价格带增长显著、专业品牌偏好强化的特征。
健身也是中产展示自律和毅力的舞台。朋友圈晒出的跑步路线、健身打卡,是分享,也在传递一种生活态度:自律、坚持、对自己有要求。
别人看到的不只是肌肉线条或马甲线,也是一个“说到做到”的靠谱形象——能常年坚持健身的人,往往在工作生活中也更值得信赖。
总之,中产爱健身,只是健身时偏好的运动不同。有人追逐马拉松的极限快感,有人沉迷撸铁的肌肉掌控,有人偏爱瑜伽的身心平衡,有人享受骑行的自由畅快……无论选择何种方式,健身于他们而言都是追寻健康的途径、获取确定性的方式、彰显身份的名片。
中产爱攀岩
近两年,室内攀岩迅速成为都市中产的新宠。
中国登山协会官网发布的《2023中国攀岩行业分析报告》显示,2023年国内攀岩场馆总数比上年增长了31%。
顾名思义,室内攀岩是在室内搭建的人工岩壁上进行的攀爬运动。
岩壁高度通常在6至8米之间,表面分布着大小、形状各异的岩点,参与者通过手脚配合抓握岩点向上攀登,这种运动起源于野外攀岩训练,最初是为了让爱好者在非登山季节保持状态,后来逐渐发展成独立的运动项目。
2020年东京奥运会将攀岩纳入正式比赛项目,2024巴黎奥运会对攀岩项目进行了调整,取消了速度攀岩,换成了由攀石和难度攀岩组成的全能项目。中国队在速度攀岩项目中表现出色,斩获两枚银牌,实现了攀岩项目奥运奖牌的“零突破”。中国攀岩男运动员伍鹏,更是在社交媒体上圈粉无数。
攀岩很快在社交媒体上蹿红,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攀岩爱好者分享攀爬视频、穿搭和训练日常,展示“飞檐走壁”的酷感。
室内攀岩受到中产喜爱,因为“新潮”——中产怎么会错过潮流,更在于它自身也契合中产对“健身”的种种需求。
在身体层面,攀岩需要协调全身的肌群发力,尤其能强化办公室族群薄弱的核心力量。科学设计的岩壁系统让不同体能水平者都能找到适合的挑战:初学者可以从基础线路开始,使用场馆提供的专业装备轻松入门;进阶者则能不断解锁更高难度,这种清晰的进阶体系持续可激发锻炼动力。
在心理层面,岩壁就像立体的智力拼图,破解线路时大脑分泌的多巴胺与运动产生的内啡肽形成双重愉悦。每完成一条路线获得的即时成就感,能有效中和职场带来的慢性压力。这是一种兼顾智力博弈与体能挑战的运动模式,其综合效益或超单一的有氧训练。
攀岩也能给中产带来确定性的馈赠。
岩壁上的每个动作都需精准发力,抓握、蹬踩、重心转移,汗水直接兑换成向上的厘米数。这种即时反馈就是一种奖励:一条线路的攻克,就是一次对努力必有回报的小型复刻。而每一次登顶后的回望,不仅是征服岩壁的成就感,也是“一切都在掌控中”的确认或心理暗示。
室内攀岩的兴起,还在于它的便利性——多数岩馆选址在商业区或创意园,白领下班步行即可到达,彻底解决了通勤耗时的问题。室内环境更打破了天气限制,让碎片化的时间都能转化为有效运动,完美适应快节奏的城市生活。
同时,室内攀岩也满足中产的社交需求。
攀岩时的动态姿态与彩色的岩壁构成极具张力的画面,随手抓拍的悬空瞬间或登顶时刻,轻易就能在社交媒体上收获大量点赞。与跑步机上的单调重复不同,攀岩自带冒险氛围和视觉冲击力,是中产展示生活方式的新选择。
此外,攀岩既有专业装备的门槛感,又保持着相对亲民的投入成本,远低于滑雪、潜水等高端运动。《中国攀岩行业分析报告》显示,2023年岩馆门票单次价格100-150元区间占比36%;年卡价格主要集中在3000-4000元之间,北上广深超半数岩馆年卡售价4000元以上,这都在中产的接受范围内。
或许明天醒来,PPT还要修改,房贷还要偿还,但此刻在岩壁上腾挪的十分钟里,中产找回了对生活最原始的掌控感。潮流会变,下一个中产运动爆款或许已在孵化,他们对掌控感和确定性的贪恋却不会退场。
▼
地铁里清一色的“低头族”、睡前刷短视频到天亮的夜猫子,这些习惯正在重塑年轻人的生理节律。干眼症、鼠标手、脊柱侧弯等“数码病”年轻化趋势明显。
· 南周知道出品 ·
· 未经授权 不可转载 ·
· 欢迎朋友圈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