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北京存取现金是否需登记?多银行:5万元以上无需登记,几十万元的会询问来源和用途
发布时间:2025-08-13 11:25 浏览量:1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付乐 实习生 李佳禾 北京报道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管理办法》),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
新规最显著的变化是取消了2022年版中,关于个人办理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需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的要求。
8月12日,《华夏时报》记者以客户身份走访了位于北京西城区的多家银行,发现个人办理单笔5万元以上的现金存取业务已不要求登记。某大行工作人员称,携带现金、本人身份证原件和银行卡过来就行。另有股份行工作人员称,存5万元以上需要银行卡和身份证都带好。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本报记者表示,对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未再统一要求询问并登记资金来源及用途,是在“基于风险”原则下采取的务实措施,有助于《管理办法》更加顺利施行,也有助于减少金融机构工作量,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改善用户体验。
拟取消“个人单笔存取现金超5万元需登记”
《华夏时报》记者以客户身份走访多家银行了解到,目前银行网点办理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个人只需携带本人身份证以及该行银行卡,无需登记、填表等复杂手续。
某股份行大堂经理表示:“客户正常办理业务,银行工作人员并不会刨根问底,造成客户的不便。我们经历的电信诈骗案件多,也担心用户被骗。比如说用户定期刚存完,过几天就把现金取走,或者还没到期或者快到期了,就提前支取,损失了好多利息也要取,这种我们肯定会问的。因为有的叔叔阿姨存定期三年还有一个月就到期了,利息损失好多也要取,此类情况我们肯定会核实。”
另有大行工作人员称,像几十万元或上百万元这种大金额存入,可能会核实一下资金来源,但也没有什么手续。
事实上,早在2022年1月,三部门曾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自然人客户办理人民币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时,应当识别并核实客户身份,了解并登记资金的来源或者用途。
这项规定一经出台便在社会上引发热议。部分人认为该规定不仅增加了普通民众办理金融业务的复杂程度,更可能触及个人隐私保护红线。也有人认为,此类措施对于防范洗钱犯罪、保障国家金融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民银行相关部门负责人当时表示,统计数据显示超过5万元的现金存取业务仅占全部现金存取业务的2%左右,因此该规定对绝大多数客户影响有限,且不会降低业务便利性。
该办法原定于2022年3月1日实施,不过在当年2月21日,三部门发布公告,宣布“因技术原因”暂缓实施,相关业务按原规定办理。
博通分析认为,原办法针对不同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提出的规范和要求较为复杂,导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需要大规模修订内部管理制度、升级信息系统、调整业务流程并进行大量人员培训,实施难度较大。监管部门为避免“一刀切”带来的系统性压力,决定暂缓实施以给予机构更充分的准备时间,并持续优化政策细节。
记者梳理发现,最新《管理办法》也保留了旧版的部分规定,如客户信息和交易记录的最低保存年限由5年提升至10年,同时单笔金额超过5万元的存取款或其他交易仍然要求登记基本信息并留存身份证明材料等。
根据新规,个人办理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时,不再要求说明资金来源或用途。但金融机构仍需对现金汇款、实物贵金属买卖等单笔超5万元的一次性交易开展尽职调查,登记客户身份基本信息并留存证件复印件。
所谓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是指金融机构在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或进行特定交易时,系统性地收集、核实和评估客户身份信息及交易背景的过程,旨在充分了解客户及其风险状况。
“客户尽职调查是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也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客户尽职调查是一项持续、动态的风险管理过程,要求金融机构不仅‘认识’客户,即进行身份识别,更要‘了解’客户,包括了解客户的业务、目的、风险等。”董希淼表示,我国金融机构开展客户尽职调查,是落实《反洗钱法》有关规定的重要举措,有助于防范打击金融犯罪,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也有助于满足国际反洗钱评估要求。
董希淼认为,《管理办法》针对不同的情形,区别对待,有严有松。一方面,对低风险情形简化客户尽职调查,比如对于风险等级较低的客户或业务关系,允许金融机构采取简化尽职调查措施,优化客户体验,降低合规成本。另一方面,对高风险情形要求强化客户尽职调查,如对于被识别为高风险的客户、业务关系或交易,要求金融机构采取更严格、更深入的尽职调查措施。
差异化监管
在落实反洗钱等规定的过程中,金融机构需做好客户隐私保护的同时,确保客户体验良好。
对此,不少金融机构推行分层管理策略,根据客户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措施,对低风险客户简化业务流程,而对高风险客户则加强尽职调查,避免简单化的“一刀切”做法。其次强化技术赋能,通过引入手机银行信息更新模块等数字化工具,将传统人工操作环节转为线上自动化处理,显著提升业务办理效率。最后还应严格注重隐私保护,只收集与业务直接相关的必要信息,最大限度减少对客户隐私的干扰。
另外,依据《管理办法》,金融机构应遵循“了解你的客户”的原则,识别并采取合理措施核实客户及其受益所有人身份,根据客户特征和交易活动的性质、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尽职调查措施。
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对本报记者表示,新规对支付机构、银行、消费金融等领域的差异化规范,本质上是穿透式监管思维的具象化落地,支付机构需穿透商户身份与资金流向、银行深挖受益所有人及跨境业务关联方、消费金融贯穿信贷生命周期身份真实性核验,实现从客户表面身份到实际控制人、从单笔交易到资金全流程、从机构内部到跨境合作的多层次监管透明化。
王蓬博认为,此次新规是我国反洗钱监管体系的关键升级,不仅回应了此前制度落地的挑战,也进一步明确了对各类金融机构的具体要求,对维护金融安全、提升行业合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以看作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积极履行国际反洗钱义务的体现。
责任编辑:冯樱子 主编:张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