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刘邦——鸿门宴的标准答卷,我只教一次

发布时间:2025-08-13 12:38  浏览量:2

《资治通鉴》: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方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鸿门去霸上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趣霸上。留张良使谢项羽,以白璧献羽,玉斗与亚父。沛公谓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将军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亚父足下。”项羽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将军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羽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将军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刘邦,通过一句——“如之奈何”——形成共识,就把个人的意识统一成了集体意识——从而降低了中间个人想法变动导致的行动变动的偶然性。

也就是说——如之奈何——具有把个人意识升级成集体意识的效果。

相反的例子,则是,

项王乃谓海春侯大司马曹咎等曰:“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我十五日必诛彭越,定梁地,复从将军。”乃东,行击陈留、外黄。……汉果数挑楚军战,楚军不出。使人辱之,五六日,大司马怒,渡兵汜水。士卒半渡,汉击之,大破楚军,尽得楚国货赂。

项羽不是如之奈何——而是给出自己的主意,而不是对方的主意——这个时候,没有形成集体意识,结果这个大司马就因个人想法的变化,而导致行动的偏离正轨。

假如,项羽也往如之奈何——然后让这个大司马给出守十五日的主意——这是他自己的主意,那么即使汉挑战和使人辱之,他也大概率不为所动——因为这是他自己的意、这是一种成见——改变成见,需要的能量要大得多。

同理,诸葛亮命马谡守街亭——如果这个主意是马谡自己的,那么马谡就不会在路途中改变主意上山试图去攻击。——想要以攻取胜,而不是以守取胜了。

必须是对方的想法——然后自己认为——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集体意识。——形成了集体的共识——这个时候个人的想法就不容易分化和变化了。

通过一句如之奈何——刘邦的团队就变得上下一致了。通过一句如之奈何——事件的个人的意识就变成了事件集体意识了。

所以,不是自己说出答案——而是让对方说出答案。比如,

上已桡功臣,多封萧何,至位次未有以复难之,然心欲何第一。关内侯鄂君进曰:“……今虽亡曹参等百数,何缺于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柰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万世之功哉!萧何第一,曹参次之。”高祖曰:“善。”

这就是不是自己说出答案,而让对方说出答案——这样,得到的答案是更巩固的、更稳定的,副作用、阻力和变化性是更小的。

刘邦是从最坏的可能性出发的,所以,

1、置车骑,脱身独骑——这是争取时间。

2、四人持剑、盾步走——这是争取时间。

3、间行趣霸上——这是争取时间。

4、至军中,公乃入。——这是争取时间。

5、白璧一双,再拜献将军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亚父足下。——使对方因一时之利,而不加害。——这是争取时间。

用辩证法来说,害要补充利,有功要补充有亲,竞争要补充合作,内助要补充外助,敌人要补充朋友,好的可能性补充最坏的可能性上的准备——最后化险为夷。

而且是兵分三路。

1、四人一路

2、刘邦一路

3、从者百余骑留下的一路。

同样的兵分三路和争取时间。

毛主席:胡宗南进攻陕北,我们在王家湾,只剩下咱们几个人了,任弼时、陆定一口劝我走,我说不走。我那时还有一个连,等敌人靠近了,我先撤出一个排,它搞不清我有多少队伍,以后再撤出一个排,我还有一个排的预备队。距离十五里了要走,他俩要我向东,我说向西,因为敌人就想把我们赶到东面去。

也是分成了三队——同时逆对手的需要而行。

这里,也是逆项羽的需要——督过之,偏不让你督过——但随后有配套的,

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

从而进一步的让项羽放下戒心,从而营得在巴蜀和汉中的巩固时间、发展时间——以为争天下作准备。

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不是什么错误,因为后面他还有好几次杀死刘邦的机会的。

刘邦在鸿门宴上交出了一份完美的标准答案——不论是后世还是前世,都有许多类似鸿门宴上身死的顶级强者。

1、吴王僚

2、尔朱荣

这些是属于有巨大优势,而丧命的——而更多处于劣势而丧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