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将788件文物运往中国!上一个这么做的国家,打了10多年内战

发布时间:2025-08-12 03:02  浏览量:3

古埃及的风走了六千公里停在上海,有人觉得不可思议!谁会想到,2024年6月,778件重量级文物全数装箱跨海到了中国。眼下上海博物馆里却多了几分庄重——这些文物背后闪烁的不只是历史,也是现实的罅缝。金字塔的光影晃到东方,像穿过漫漫黄沙、越过三千年迷雾,腾挪到了都市的钢铁里头。大家都说,这是一场东方与非洲文明的对话?其实也是一把钥匙,开启了埃及当下局势的一扇门。

展览的发布,没有什么铺垫,消息硬生生地推到眼前。5月官宣,说中国和埃及要联合办展,整整13个月,88件珍品装箱直抵上海。信息没那么复杂,日子定下,人群还没想明白。咱们多少有些怀疑:“弄这么大阵仗,是不是埃及遇什么急事了?”质疑声一浪接一浪,有网友调侃埃及“托孤”,其实也不全是玩笑。778件啊!博物馆几乎空了,这真不是小事。联合国文化部门那点官方通报,反倒成了背景板。

运送过程紧张?说是三周搞定其实没夸张。炎热工地,博物馆的行李箱纽扣一下一下扣紧,现场队伍完全不能偷懒。现场有人拍照片直,有人写前线速报。没人闲得住。就说那尊雕像,两米多,石灰岩光影变化不同寻常。雕刻繁复,文物身上落满灰尘,白天看晃眼,晚上看让人发毛。木乃伊的棺材、法老的印章、铜器,甚至小型猫状物,全都整装待发。彩绘棺材的线条已经有些残破,色彩却没消退。

有很长一段时间,媒体都盯着这场展览说“文化交流”。可很多行内人却盯住另一个事实:不仅是交流——埃及国家博物馆陈列柜子都快腾空了。不是调调拨拨几十件这么简单。现场传来照片:空橱窗,架子上只剩标签,来参观的人绕一圈、表情颇为诧异。大家会不会觉得有点过?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避难"套路。前些年阿富汗博物馆跟战火周旋,十万余件文物毁于一夜,留得两百多件精品周转海外三年,最后还得多亏中国帮忙。那些喜欢历史的老外,回头都表示没敢想。

还有叙利亚的例子,也在台面上。文物千里奔波,漂泊到深圳、成都,一晃好多年都没回去。有人会说这是文物命苦,有人觉得是避险保命。也有人说,这样文物才算“活”着。怎么讲都成理。21年前,国民党把故宫国宝三次运台,2972箱到现在还没全部归还,这些事怎么想也掉进了历史逗号里。

返回到现实。这次埃及的操作令人好奇:会不会是形势紧张?巧合还是刻意?5月埃及总统访华,谈了展览,也谈了经济。可那阵儿,拉法口岸枪声才刚刚停歇。以色列与哈马斯拉扯,说侵不侵,埃及边防一怒就扣动扳机,结果被还击,一名士兵死了。埃及这会儿连喘气的心思都没有,立刻启动文物转运。大家多嘴一句:谁知道埃及心里到底多慌?偏偏整个操作一气呵成,不够坦荡,反而显得更急迫。

拉法的战火烧得人心直跳。以色列那边,既不理联合国意见,也不顾邻国情面,地缘横冲直撞。这会儿冒头来犯,埃及本能的后撤,第一反应不是外交斡旋,而是先保住祖宗家底。事实上,西奈半岛的问题从没真的解决过。以色列对那片地有野心,埃及也怕夜长梦多。既然历史上有太多教训,不如学聪明,提前做准备。

其实舆论场上,也有持反对声音的。巴以冲突抽走了以色列大部分精力,此刻再惹埃及,得不偿失,没哪个国家乐意同时顾及所有前线。以色列真要冒失动手,自身本钱也会被耗干。更别说背后中东国家的牵制,这种复杂的地缘盘根错节,一句两句理不清。有网友说埃及是玻璃心,怕什么怕?可历史上文物流失的痛教会一代代人:有备无患,也不能太轻描淡写。

不过觉得整个展览不过是文化活动的说法,也并非全无道理。中国游客趁着难得机会,不出国门看古埃及艺术,高音大喇叭都宣传开了。内部工期紧锣密鼓,上海博物馆连夜校准温度、检测湿度。保安巡逻更细致,仓库加派了人轮班,甚至临近开展,门外队伍排得老长。每个人都想亲眼见识“人类文明最早的曙光”。只是,这份期待的背后掺了点别样的味道,算不上纯粹。

有人揣测:这波文物大迁徙,未来是不是还有可能不归还?也许根本不是为了安全,而是想在国际上刷一波存在感,诱发文旅经济。埃及国内经济一直疲软,靠旅游拉动、依赖博物馆门票,近年又因冲突和疫情双重打击百业萧条。数字数据显示,2023年埃及旅游业恢复不到六成,失业率高居11.7%。有传言称,近年大型展品外展、场馆扩建实际是在变现国有资产,这次顺水推舟有顺应国际局势的巧合?

但很快,现实问题又冒出来。内容和运作都快过头,部分文物包装简易,保险金额却创历史新高。国际界对这批展品监管、流通一度出现分歧。甚至英国、法国一些博物馆曾经积极申请引进这批文物,结果被埃及婉拒,只留中国独家首展。有人悄悄议论,这事背后还有政治因素——近期中国和埃及在电信、基建、能源等领域频频签约,很多协议都跟文物转移有利益交换。说到底,其实各有算盘,不用太复杂解释。

但另一层声音也不能忽视:埃及人自信底气十足。纵然空柜上打扫得干净,但国家新馆规划数年,新首都博物馆加紧施工,海关安检更严,每一项都为“大展”腾地儿。有工作人员淡淡说:“这是展示,也是练兵。”后年等新博物馆落成,大批文物还要“衣锦还乡”。今朝在中国,明天可能就在美国,展览流动是一种传承。只不过,被流离的古物也有脆弱那一面,磕伤碰跌,历史会不会遗憾?

有人支持埃及未雨绸缪,也有人质疑其实没必要。甚至偶尔冒出来强烈的反感情绪,不满埃及无底线展品交易。有人说中国得到了实惠,也有人担忧文物保护本身会不会在频繁周转间风险加剧。真真假假,没人能拍胸脯讲明白。说到底,谁都知道这些宝贝的分量,却没人说得清楚背后的权衡。

又或者,异常不过一时。7月,展览开幕,观众满厅,巨像与棺柩并列。游客自嘲“穿越时空来聚会”,拍照、发朋友圈,碎片化的历史瞬间又热闹起来。无论怎样,至少在上海,这些漂泊远方的古物重获关照。等展完之时,能否顺利回家?这暂时没人关心。

不少故事终究没结局,观众看的是盛宴,背后还有很多事还没说出声呢。

信息来源:见文后备注。全部内容援引自中国新闻网、上观新闻、2024年上海博物馆官方报道,数据统计引自埃及国家文旅部2023年经济报告、《中国文物报》历年专题,结合阿富汗、叙利亚、台湾相关史实,引用前线自媒体图文直播和新闻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