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犹太人只选择巴勒斯坦建国
发布时间:2025-07-01 17:57 浏览量:2
从历史长河的视角来看,犹太民族与巴勒斯坦的渊源可追溯至遥远的古代。犹太教经典《圣经》(即基督教《旧约》)中明确记载,巴勒斯坦被视为上帝赐予犹太人的“应许之地”,承载着其神圣的民族记忆,是他们精神层面的故乡。
在久远的年代,犹太人先祖亚伯拉罕、大卫王、所罗门王都曾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建立王国、修筑圣殿。彼时,耶路撒冷作为政治与宗教核心,熠熠生辉。然而,公元70年,罗马帝国摧毁耶路撒冷第二圣殿,犹太人被迫离开故土,开启长达两千年的“大流散”,于欧洲、中东、北非等地辗转,饱受歧视与迫害。但无论身处何方,“回归锡安”(锡安代指耶路撒冷)的信念,始终深深烙印在犹太民族的灵魂深处。
19世纪末,欧洲反犹主义浪潮汹涌,俄国与东欧地区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频繁上演。为寻求安身立命之所,锡安主义运动兴起。1897年,第一届锡安主义大会于瑞士召开,正式提出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家的主张,因为这里承载着犹太民族的根脉。
宗教与文化层面,巴勒斯坦是犹太民族的精神支柱。耶路撒冷作为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共同的圣地,对犹太人意义非凡。圣殿山、哭墙等宗教圣地,是犹太人祈祷朝圣的核心。历经千年流散,犹太人祈祷时始终面朝耶路撒冷,这份宗教情怀无可替代。而且,锡安主义者认为,巴勒斯坦是复兴希伯来语、传承犹太文化,重塑民族身份的理想之地。
从政治与国际环境来看,20世纪初的局势为犹太人带来契机。1917年,英国外长贝尔福发表宣言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民族家园”,其背后是一战中拉拢犹太力量、掌控中东战略要地的目的。二战期间,纳粹屠杀600万犹太人,这更坚定了幸存者建国的决心。1947年,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为以色列建国提供了依据,次年以色列正式宣告成立。
其实,犹太人也曾考虑过其他建国之地。1903年英国提议的乌干达,因缺乏历史文化关联、气候不适被否决;19世纪末罗斯柴尔德家族在阿根廷的土地,因自然条件恶劣、距离遥远难以吸引移民而失败;澳大利亚、加拿大北部等地,也因种种因素未获认可。相较之下,巴勒斯坦在历史、宗教、国际支持等方面优势显著。
在战略位置上,巴勒斯坦地处东地中海,连接欧亚非三大洲,自古就是战略要冲。掌控此地,既保障自身安全,又能影响中东局势。以色列建国后,凭借美国支持,成为西方在中东的重要据点。
自19世纪末,锡安主义者便组织移民前往巴勒斯坦。他们通过购置土地、建设定居点,逐步扩大影响力。尤其是二战后,大量犹太难民涌入,到1948年建国时,已控制巴勒斯坦诸多区域。
但以色列建国引发与当地阿拉伯人的激烈冲突。巴勒斯坦原是阿拉伯人世代居住之地,犹太人的移民、建国行为,被阿拉伯人视为家园被侵占,双方矛盾不断升级。1948年以色列建国次日,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巴以冲突的火种自此燃烧,至今仍未熄灭,和平依旧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