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花生种植方法简单介绍
发布时间:2025-08-13 14:59 浏览量:3
花生是豆科落花生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南美洲,现我国各地广泛种植,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其茎秆直立或匍匐,表面有绒毛,偶数羽状复叶,小叶通常 4 片,呈卵形或椭圆形,颜色浓绿。花小而黄,单生或簇生于叶腋,受精后子房柄伸长,钻入土中发育成果实。荚果长椭圆形,果皮厚,表面有网状纹路,内含 1-4 粒种子,种子富含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味道香美。
花生的种植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是品种选择,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和种植目的挑选合适的品种。普通型花生如 “鲁花 11 号”,果大饱满,适合榨油;珍珠豆型花生如 “白沙 1016”,早熟高产,适合鲜食。选择种子时,要挑选籽粒饱满、无破损、无病虫害的荚果,剥壳后选取粒大饱满的种子作为种用。
接下来是种植场地准备,花生喜温暖、阳光充足的环境,适宜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壤土中生长,pH 值以 6.0-7.0 为宜。种植前需深耕土地 25-30 厘米,打破犁底层,增强土壤透气性,清除杂草和残株,施足基肥,每亩可施入腐熟的有机肥 2000-3000 公斤、过磷酸钙 30-40 公斤、钾肥 10-15 公斤,将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均匀,然后做成宽 1.2-1.5 米的畦,畦面平整。
然后是播种,花生一般在春季 5 厘米地温稳定在 12℃以上时播种,南方地区可适当提前,北方地区则稍晚。播种方式有条播和穴播,条播时行距为 40-50 厘米,穴播时株行距为 15-20 厘米 ×40-50 厘米,每穴播 2-3 粒种子,播种深度约 3-5 厘米,播后覆盖土壤并轻轻压实,若土壤墒情不足,需浇足水。
花生的管理方式需围绕其生长需求进行。
在水分管理上,花生耐旱性较强,但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要求不同。苗期需水量较少,适当干旱有利于根系下扎;开花下针期和结荚期需水量较大,要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一般土壤含水量保持在 60%-70% 为宜;饱果期需水量减少,要适当控水,防止烂果。雨季要及时排水,避免田间积水导致烂根。
施肥方面,花生需肥量较大,应遵循 “基肥为主、追肥为辅” 的原则。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化肥;苗期追施氮肥,促进幼苗生长;开花下针期和结荚期增施磷钾肥,可每亩施入过磷酸钙 15-20 公斤、硫酸钾 10-15 公斤,以促进开花下针和荚果发育;饱果期若植株出现脱肥现象,可叶面喷施 0.2% 磷酸二氢钾溶液,提高果实饱满度。
中耕除草和培土是花生种植的重要管理环节。苗期至开花前要进行 2-3 次中耕,疏松土壤,清除杂草,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在开花下针期结合中耕进行培土,将土壤培在植株基部,厚度约 3-5 厘米,以缩短果针入土距离,促进荚果发育。
种植花生有一些注意事项需留意。
首先,花生是喜光作物,种植场地需保证充足的光照,每天至少需要 6-8 小时的阳光照射,光照不足会导致植株徒长、结果少、果实饱满度差。
其次,花生适宜生长的温度为 25-30℃,发芽期适宜温度为 25-30℃,开花下针期适宜温度为 23-28℃,结荚期适宜温度为 25-30℃,温度低于 12℃时生长停滞,需根据当地气候适时播种。
另外,花生易发生叶斑病、锈病、蛴螬等病虫害,要加强田间管理,合理轮作,避免连作,及时清除病叶、病株,采用药剂防治时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注意用药时期和剂量。
花生的用途广泛,其主要用途是作为油料作物,种子可榨取花生油,是优质的食用植物油;也可直接食用,可炒食、煮食或加工成花生酱、花生酥等食品。花生饼粕是优质的饲料蛋白,可用于喂养牲畜。此外,花生的茎叶可作为绿肥,能改良土壤。同时,花生种植具有固氮作用,能提高土壤肥力,是良好的前茬作物。
总的来说,花生种植需要掌握其生长特性,做好品种选择、场地准备、播种、水肥管理、中耕培土等工作,注意防治病虫害,才能获得优质高产的花生,满足食用、榨油等多方面的需求,带来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