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冶》中的那些奇人
发布时间:2025-08-13 16:06 浏览量:3
大家好,我是小蚂哥。这期我们来聊几位《园冶》中提到的奇人。 他们每个人都留下了一个经典的文人意象。
原文:曾见宋·杜绾《石谱》,何处无石?(选石)
计成提到他看过杜绾的《云林石谱》,这本著作是现存最早的中国石谱。为啥说是现存呢,这是因为北宋末年还有一本《宣和石谱》,主要记录了艮岳用石,又名《宣和六十五石》,不过因为战乱等原因,石谱原本早已亡佚。
杜绾这人得多说两句,他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矿物岩石学家了,他的父亲是北宋名臣杜衍,在京城当官,曾是百日的宰相。姑父是著名文学家,沧浪亭园主苏舜钦。
可以说杜绾是妥妥的官二代,不过他却不爱当官,和蜡笔小新里的阿呆一样,喜欢石头,他家优渥的条件也使他有能力接触全国各地的奇异珍宝和怪石。
据说他一生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实地探访山石产地,记录归纳石头的形态质地,最终编撰成《云林石谱》。
北宋文人地位高,有“格物致知” 的风气,所以很多文人都把石头当做精神寄托,再加上宋徽宗对于奇石痴迷,让全国上上下下的文人都爱石成癖。
所以很多人都在编制石谱,但最突出的还是《云林石谱》。它记载的石头不限于砚石或“假山清玩”,而是着眼于全国各地有代表性的石头的性状描述。这种作法和写法,大大提高了《石谱》的科学价值。
全书约 14000 余字,分上、中、下三卷,记载了 116 种名石。书中详细介绍了这些名石的产地、采集方法、形状、颜色、质地、硬度、声音、纹理、用途等方面的特点,产地范围广达当时的 82 个州、府、军、县和地区。
在收集整理石头的过程中,杜绾还无意间找到了很多生物化石,并解开了很多历史谜团。
比如石燕,从晋代,顾恺之就在《启蒙记》中写下:“零陵郡有石燕,得风雨则飞如真燕”,从此便开始有“石燕遇水则飞”的传说。郦道元在《水经注》里也说“及雷雨相薄,则石燕群飞”。
杜绾为此专门来到湖南零陵,找到了“岩石上如燕形者颇多”的岩壁,仔细观察才明白,这其实是壁经“烈日所曝”,再“偶遇骤雨”,最后石头因为“寒热相激而坠落”,而这石头里乃是远古海洋中的贝壳,并不是什么石燕遇水则飞。
还有就是鱼龙石,这其实就是鱼的化石,但古人不知,只是发现石头中分为两块,裂口的两面均有鱼形,偶有水草印记点缀其中。用小刀“刮取烧之,有鱼腥气”。
杜绾当时就在书中写道:“古之陂泽,鱼生其中。因山颓塞岁久,土凝为石,而致然欤”。这样的解释和化石的成因相差无几,要知道化石的成因是17世纪丹麦地质学家Nicolaus Steno证实的,杜绾早他500多年。
《云林石谱》之后,明清时期涌现出了更多的石谱,《素园石谱》、《惕庵石谱》、《冶梅石谱》等等,不过都没有云林石谱全面。
素园石谱
所以和杜绾的著作一比,《园冶》中介绍的十来种石头确实少了很多,但《园冶》重在造园之法,石头只是其一方面而已。
徐邈&陶弘景原文:乐圣称贤,足并山中宰相。(借景)
这里的“乐圣”这里指的是徐邈“中圣贤”的典故,咋听起来“中圣人”感觉摸不着头脑,这里面其实有其历史原因的。
建安年间,长年的战乱,人口锐减,导致农业生产崩溃,粮食产量暴跌。而古代酿酒就是以粮食为原料的,10斤粮食出一斤酒,普通百姓连基本温饱都难以保证,而酿酒却在消耗本就紧张的口粮。
曹操在《蒿里行》中描述当时惨状:“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可见粮食短缺已到危及政权根基的地步。于是开始推行禁酒令。
这时直接谈论 “喝酒” 确实成了敏感话题,于是人们用 “圣人”“贤人” 作为酒的隐语,清酒由于是过滤的品质高的酒,就用“圣人”代称,未过滤的浊酒就用“贤人”代称。
也就有了一个酒文化的成语叫做:清圣浊贤。
典故大概讲的是徐邈在曹操禁酒期间,仍然私下饮酒并大醉,当被问及公务时,他回答说自己“中圣人”,也就是委婉地表达自己喝醉了。曹操闻听大怒但仍然放了徐邈一马,也体现了曹操的惜才。
之后什么中圣、乐圣、中圣人、清圣就变成了醉酒的代名词了。
“山中宰相”指的是陶弘景,陶弘景早年入仕,但后来选择隐居生活,梁武帝萧衍即位后,多次邀请陶弘景出山为官,但都被他拒绝。然而,梁武帝在处理国家大事时,仍经常咨询陶弘景的意见,这使得陶弘景在朝政决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所以被后人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在山中隐居,特别喜爱松风,"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欣然为乐"。坐听松风从他这起,也成为了后世文人的一个经典意象了。
看到这,你会发现这些奇人有一个共同点,都对一件事物有强烈的热爱,杜绾爱石、徐邈喜酒、而陶弘景中意山中的松风。
《闲居》曾赋,芳草应怜(借景)
这两句的意思是:辞官赋闲可效法潘岳的《闲居赋》,修身养德可崇尚屈原《离骚》中的芳草。
《闲居》”指的是晋代潘岳写的《闲居赋》。潘岳,也叫潘安,这是小蚂哥的老乡,河南郑州人(中牟县),是传说历史上的美男子,也是西晋文坛的领袖级人物。年少就聪颖过人,被称为“奇童”。
但这人命背,在官场几经沉浮,据不完全统计,有八次调岗,两次撤职,一次除名,三次外放。对政治生涯的失望使他产生了归隐田园的念头,遂写了这篇《闲居赋》。
赵孟頫行书
文中不仅总结了自己三十年做官的失败经历,还描述了他悠闲的生活,说园中挂满了果子“张公大谷之梨,溧侯乌椑之柿,周文弱枝之枣,房陵朱仲之李,靡不毕植。”
不过就像陶渊明不甘于采菊东篱一样,潘安的《闲居赋》其实也是一种包装,借 “奉母尽孝”“知足归隐” 的形象,远离政治漩涡以自保。
没过多久,他就借助外戚的势力重新出山,一跃做到了“给事黄门侍郎”,这是亲近皇帝、参与中枢决策的关键职位,达到了他仕途的顶峰。
他为了攀附外戚的贾谧,和石崇等人极度的谄媚,每当贾谧出行时,潘安和石崇等人就会对着贾谧车马扬起的尘土,伏在地上叩拜行礼,这就是成语“望尘而拜”的来历,讽刺那些阿谀奉承、依附权贵的卑劣行径。
好景不长,依附权贵是有代价的,贾谧被诛杀后,潘安与石崇等 “二十四友” 成员一同被诛灭三族,时年 53 岁。
如何评价潘安呢?你不能否认他的文学才华,他是西晋太康文学的代表人物,与陆机并称 “潘陆”,他的《悼亡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 “悼亡” 题材的先河。《西征赋》《闲居赋》等是西晋骈文的巅峰之作。但他的行为也有明显的投机性,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 “君子”,也不是纯粹的 “小人”。是一个特别鲜活的在洪流中挣扎、妥协的人。
第二句芳草应怜>也是有背景,在屈原的长篇巨著《离骚》中,大量运用了芳草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追求,文中“兰、芷、杜衡、蕙、杜若、辛夷”的等都变为了文人品德的象征,后世就把“芳草”指代有德行的人。
比如苏州同里退思园的园主名叫“任兰生”,这名字就把自己比作兰花,园中有骑马楼名为“畹芗楼”,也出自《离骚》“滋兰之九畹”。
既然提到了屈原,我们也简单聊聊,古人认为香草的芬芳能避秽驱邪,象征品德的纯净无染。所以在先秦时香草就和“品格”联系在了一起,《离骚》中,屈原就多次以佩戴、采集芳草的行为自喻,如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他希望君王能够像采集香草一样任用贤才,故有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 申椒、菌桂、蕙茝都是香草,代指不同类型的贤才。
当他看到朝堂被奸佞占据,贤才遭排挤时,便以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感叹:原本芬芳的香草(贤才)因环境恶化而变质,暗讽小人当道、贤才失志的现实。
可以说屈原第一次将香草纳入完整的象征体系,使其成为中国文人表达人格理想、批判现实的核心意象。这种手法既避免了直抒胸臆的政治风险,又赋予抽象的情感与理想以具象的美感。
原文:《释名》云:“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司空图有休休亭,本此义。(亭)
这句中提到了晚唐的诗人司空图,我们来聊聊。
晚唐政局动荡,黄巢起义后,唐王朝濒临崩溃。司空图目睹朝政腐败、战乱频发,逐渐无心仕途,多次辞官不就。他回到家乡中条山王官谷隐居,过着耕读自适的生活,自号 “知非子”“耐辱居士”,以表明对世事的超脱态度。
司空图隐居于中条山王官谷时,修建了休休亭。“休”表面有停止、歇息、罢休之意,“休休” 叠用,强化了 “放下”“归隐” 的决绝。
在《休休亭记》中司空图明确阐释了命名缘由 ——“休,休也,美也。既休而具美存焉。” 他将 “休” 与 “美” 关联,认为 “休” 不仅是身体的歇息,更是精神上的解脱与圆满。
唐朝灭亡(907 年)后,朱温建立后梁,召司空图为官,他坚辞拒绝。次年(908 年),闻唐哀帝被杀,司空图绝食而死,以表对唐朝的忠诚,享年 72 岁。
《二十四诗品》是司空图最著名的诗论著作,也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全书以二十四首四言诗的形式,品评了二十四种诗歌风格(如 “雄浑”“冲淡”“纤秾”“豪放”“含蓄” 等)
更重要的是,古典园林中重要的概念“景外之景”的来历,就源自他书中提到的 “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 。
你看这后三位,潘安的闲居、屈原的香草、司空图的休休也都是园林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其实《园冶》中提到的奇人远不只这几位,他们每一位都在历史上用自己独特的嗜好留下了文人的一个经典意象,也成为了后世造园的永恒主题。
你还知道那些文人经典意象呢,评论区一起聊聊吧,这期就先聊到这,更多园林故事,请关注蚂蚁景观,我是小蚂哥,我们下期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