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人是怎样用一个故事,拿走了“北京玉华台饭庄”

发布时间:2025-08-13 16:08  浏览量:2

因为开国第一宴让北京玉华台饭庄声名鹊起,也因为一个编造的隋炀帝行宫故事,扬州人就想凭空夺走了 “玉华台” 的历史荣光。

然而,隋炀帝的行宫中当真有一座叫做 “玉华台” 的宫殿吗?“炀帝雷塘土,迷藏有旧楼”,历史上隋炀帝在扬州亡国败家,迷楼就像雷塘的陵墓一样,人们唯恐避之不及,一家饭店在选取字号时,会选用这种不吉利之名吗?显然,但凡有点思想的人都不会去强拉硬扯这样的无厘头故事,好在,明代的《扬州府志》明确地告诉我们 ,隋炀帝在扬州行宫有:归雁宫、回流宫、九里宫、松林宫、枫林宫、大雷宫、小雷宫、春草宫、九华宫、光汾宫。而独独没有'玉华台'。实际上,若要梳理清楚这段历史,我们只需弄清楚二个问题。第一、玉华台究竟主打哪些菜?第二、玉华台的老板究竟是哪里人?

唐鲁孙,出身满清贵胄之家,是珍妃、瑾妃的堂侄孙。自幼年起,便出入宫廷,对于老北京的传统习俗、风土掌故乃至宫廷秘辛了如指掌。在他所著的《中国吃》一书中,对玉华台的美食进行了详尽的介绍:玉华台最初在北京的锡拉胡同,师傅是清代直隶总督兼美食家杨士骧培植出来的,经营的是淮安“淮城汤包”。走遍大江南北,玉华台的汤包可以说是头一份。也就是说淮安的淮城汤包是玉华台的主打品牌。

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中介绍,玉华台是东堂子胡同杨家的厨子出来掌勺,所做的汤包是独门绝活。 他在评论唐鲁孙先生的《中国吃》中说:“唐鲁孙先生见多识广。实在令人佩服。我虽然也在北平长大。但接触到的生活面很窄”。不过他在这篇《读中国吃》中却将玉华台和同样是淮安人开的淮扬春认定为扬州馆子,甚至将中将杨毓珣的名字变成了北大女生的名字,主要是这本回忆录发表于2020年。梁实秋又不是圈内人,时间又远,记忆模糊是正常现象 。但他却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玉华台的厨师是杨家培养出来的,淮城汤包是玉华台的绝活。

在玉华台的介绍中,除了汤包外,鳝鱼菜也是镇店名菜,他们的全鳝席曾获过北京政府奖状,鳝鱼菜是淮扬菜中的淮安菜的经典,根据《清稗类钞》记载:“同、光间,淮安多名庖,治鳝尤有名,胜于扬州之厨人,且能以全席之肴,皆以鳝为之,多者可至数十品。盘也,碗也,碟也,所盛皆鳝也,而味各不同,谓之曰全鳝席。号称一百有八品者,则有纯以牛羊豕鸡鸭所为者合计之也。”可以说玉华台传承的是地地道道的淮安淮扬菜。按照有些扬州人的观点,杨家培养出来的厨师,他做的自然就是淮安淮扬菜了,况且事实也是如此。

这张报纸中的文章,可能是目前我们已知最早报道玉华台的记录。1937年4月28日《铁报》刊载了《宋哲元赏识马厨子》一文,文中披露,宋哲元主政华北期间,非常欣赏玉华台的淮安厨师马少云(玉林),每逢重要宴会都会委托他操办。文中还提到,这家饭店是杨毓珣的父亲杨八先生的家厨所开。八先生名士骢,字芰青,是晚清直隶总督杨士骧的弟弟,因酷爱淮扬菜,故其家厨烹制的江淮风味,在平津享有盛誉。玉华台的匾额也为杨士骢所题,可以说这段文字堪称迄今为止最为客观、不掺杂任何商业目的的记录,它如同一面明镜,真实还原了玉华台的历史渊源。

这里我们着重介绍一下和杨家北大女生同名的杨毓珣,他是袁世凯的女婿,曾任国民党陆军中将,这也是马玉林、马玉华能在北京的皇城根下锡拉胡同开店的台柱子。请注意这个时间是1937年,这个厨子马少云(玉林)是淮人。

玉华台这家承载着淮安味道的餐饮名店,自北京一路拓展至天津,在津门续写着美食传奇。天津市烹饪协会以它的专业和权威证实了马少云(玉林)就是淮安人。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是经天津市政府成立的,担负着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发掘、整理、保护、申报工作的事业性单位。他们对马少云的籍贯也作了权威性的认证。

这本1985年出版的《北京特产风味指南》,是改革开放后编写的《中国特产风味指南》中的北京篇章,值得一提的是,该书由末代皇帝溥仪的胞弟溥杰题写书名,而溥杰在当年也是玉华台的常客,对玉华台知根知底。书中介绍,玉华台由淮安籍人士马玉林、马玉华兄弟创办。淮扬风味为淮安和扬州合称。

高成鸢在其著作《饮食之道》中明确指出,北京玉华台与天津玉华台曾围绕“谁才是正宗玉华台”这一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品牌之争。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在这场旷日持久的纷争中,最终是天津玉华台在老字号品牌的法律诉讼中脱颖而出,取得了胜利。究其缘由,是因为他们拿出了1946年商业局注册的存案,这份确凿的历史档案成为了他们胜诉的关键证据,为他们同样也是正宗的地位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

搜索国家知识产权网站,我们会发现,目前玉华台商标的持有人是天津饮服餐饮服务责任有限公司,而北京方面必须在玉华台的商标前加上首都,以示区别。这一事实,恰好印证了高成鸢在相关论述中的观点。

而扬州人用以支撑观点的证据,源于李红义凭空杜撰的文章《张福祉的心》。暂且不论作者李红义是否真的对张福祉进行过采访,但凡稍有头脑的人,都能一眼看出其中逻辑关系的紊乱。首先,我们不妨仔细审视一下上面这段文字,是不是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它像不像是《宋哲元赏识马厨子》的改头换面之作?只不过,故事中的杨八爷摇身一变成了扬州人,原本对淮菜的喜爱也换成了对老家里下河鳝鱼的思念,于是扬八爷的老乡马玉华、马玉林兄弟理所当然地也被这个李红义变成了扬州人。

这是写小说呢,还是写历史?用一篇错误百出的故事来替代历史,但凡稍有常识者都心会知肚明。杨八爷既然是晚清直隶总督杨士骧的弟弟杨士骢,那他当然就是个淮人,那么他喜爱的肯定就不是里下河的鳝鱼了,他的老乡同样也不会是扬州人了。地基崩了,大楼焉有不倒。整篇文章除了吹牛就是自嗨了。

还好,刘心化先生的《戏迷陶醉录》一书,本是为记录梅兰芳等戏曲大师的风采而作,却无意间为我们揭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史实。书中提到,中国著名学者、教授兼翻译家罗念生的妻子马宛頣,正是“玉华台”创始人马玉华的女儿。她是不折不扣的淮安人。我就问,还有谁能比他的女儿还清楚父亲的籍贯呢?

张玉珠,北京燕京饭店前厨师长,他是朱殿荣儿子朱治君的徒弟,他知道他师傅是淮安人,他打抱不平地说:假的在大声发声,真的淮安人却没有人为他们说话。无论从9月30日算开国第一宴,还是从10月1日算开国第一宴,开国第一宴采用的是淮扬菜,且都是淮安厨师烹饪的。朱殿荣的孙子朱幸华说,他爷爷是淮安人,直到现在他的户口本上填的籍贯也是淮安人。“广陵王聊历史”啊,看看,又是一位当事人发声了,你们非要搞得天怨人怒,这样果真好吗?

不过,还得感谢这位叫做“广陵王聊历史”的网友,他无意中揭开了玉华台的另一段事实,原来张福祉是淮安人的女婿,王杜堃是张福祉的大舅哥,不过根据“广陵王聊历史”的推理,大舅哥王杜堃是在张福祉结婚后,由张福祉介绍进玉华台,拜扬州名厨马玉林、王在富为师的。这就是某些扬州人的一贯做法,没有证据就编证据,对实在无法更改籍贯的,那就给他师傅更改籍贯,给他安一个扬州师傅。

或许“做人不能太广陵王”,今后会成为文史界的警语,“广陵王聊历史”啊,你今后能不能改一个网名更靠谱一点,叫“广陵王说评书”或“广陵王戏聊历史”如何?最起码不会受人诟病,也不用对历史负责。王杜堃身为开国第一宴的主要厨师,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在玉华台从事烹饪专业,他在80年代就是国家特一级厨师,更是北京民族饭店的淮扬菜主厨。其在烹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同样也远非张福祉所能企及。他需要张福祉介绍吗?你想一想如果王杜堃48年学习烹饪,49年就当开国第一宴的第二主厨,可能吗?呵呵,你什么时候能改掉你想一出是一出的毛病啊!想聊历史就应该拿出实打实的证据来。毕竟证据的可信度也要看提供证据人的素质的。

你不得不佩服这位“广陵王聊历史”的脑回路,信口雌黄、胡言乱语竟都能如此信手拈来,六十桌饭而已,这不又开始吹了:扬州抽调去一大批厨师,淮安厨师是给扬州厨师打下手的,特别从扬州抽调过去李魁南是国宴第一泰斗。不好意思你“魁”字写错了。

好了,马玉林是淮安厨师已经是不争事实,无需要跟你再费口舌。根据北京饭店薪饷领取证明,这六十桌饭就是由玉华台调进北京饭店的朱殿荣、王杜堃、孙九富、李福连、杨启荣、李世忠、王斌、杨启富、景德旺九名厨师共同完成。北京饭店的西餐厨房10名厨师参加了食材的清洗等前期加工工作。其中淮安人朱殿荣、王杜堃为第一主厨和第二主厨,孙九富制作淮城汤包,无疑也是淮安厨师,其他人虽然有人说他们也是淮安厨师,但我们不能像“广陵王聊历史”那样信口开河,还是留待考证吧。厨师长、第一主厨、第二主厨都是淮安人,那些所谓淮安人是给扬州人打下手的谬论,只不过是某些扬州人吃相难看的强抢豪夺罢了。

必须说明的是“广陵王聊历史”极力推崇的李魁南,是53年从上海梅龙镇酒家调进北京饭店的,他和其他扬州师傅一样,没人邀请他们参加开国第一宴,所以扬州也不要给自己贴金了,他并非从扬州抽调,他的师傅也不能确定的扬州人,他的家传手艺是扬州炒饭,他和朱殿荣年纪相仿,并且还是朱殿荣的部下,还有第二主厨王杜堃和李魁南都是北京市第一批烹饪技师,李魁南是三级技师,而王杜堃在他之上,何来两位淮安大师在他面前是小杆子之说?如果不是朱殿荣英年早逝,妥妥的又是一个一级技师,对了忘了说一句,朱殿荣的弟弟朱殿华也参加了传菜,《北京饭店史闻》记载,他跟李魁南一样都是后调进北京饭店的,他也是技师职称,他是理发师。我就不明白,为什么八十年代前本是一段不争的历史,到了九十年代后,就会被篡改的面目全非了呢?

有些扬州人聊历史,吹牛是出了名的,他的逻辑可以天马行空,他的例子可以任意胡编,他的观点从来都是双标,比如那位“广陵王聊历史”,就将《中国吃》中汤包一段,加上了他自己的想像:“民国首席美食家唐鲁孙,书中写自己往来淮城10几次,吃遍淮城当地大小有名的饭店,一道名菜都没吃出来,只有一道面点淮城汤包让他印象深刻,写进了自己书中”。《中国吃》的文章我已经贴在文章中,大家可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丝这位奇葩作者的意思?无中生有是他的一贯作风,如果按照他的逻辑,禹贡九州,淮安也是扬州,而且曾是扬州的治所,当然淮安也是扬州的继承者,特别是民国时期没有扬州情况下,是不是淮安就是扬州,就是淮扬?当然做过扬州治所的城市很多,扬州你怎么敢独占?你怎么能独占?

其实跟谭家菜、梅家菜一样,玉华台经营的就是杨家菜,他的厨师,包括马玉林、马玉华都是经杨家严格培养出来的,这样说,应该没有问题吧。淮安和扬州因地域相近,习俗相近,有着共通的味道,本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关系,组织喷子进行无厘头的篡改历史,甚至污名别人城市,到最后扒拉扒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城市其实更污,不过这里要说明一点,对于“广陵王聊历史”我没有将他列为喷子之列,因为他多多少少还能讲点东西,更多的喷子,连做人的底线都没有,其实读一读《说扬州》、《讲扬州人没人格》就能找到他们的影子?

历史其实很简单,就是拿真的证据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