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死的爹病重的妈嗷嗷待哺的弟弟,面对困境少年桓温如何逆袭人生
发布时间:2025-08-13 16:13 浏览量:2
提到东晋时期的权臣桓温,大家对他恐怕没有太多好印象。
他曾经说过的一句千古名言,直到今天仍被经常提起: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当然,现代人引用这句话不是出于赞美之意,而是讽刺那些为了出名而不择手段的人。
诚所谓乱世出英雄,桓温的经历可以说是波澜壮阔。
他从一个为父报仇的少年勇士,到后来成为权倾朝野的逆臣,一生之中充满了传奇色彩。
桓温的前半生,为东晋建立过赫赫功勋。
他不仅灭掉了盘踞蜀地的成汉政权,还数次北伐,极大振奋了东晋的士气。
然而随着桓温在东晋朝堂上的威望如日中天,这使得他与朝廷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逐渐走向了专权之路。
人一旦有了野心,就不会满足于再坐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
太和六年(公元371年),桓温直接以晋帝司马奕有暗疾、三个儿子非亲生的理由,逼迫褚太后下诏废帝、改立会稽王司马昱为新皇帝,是为简文帝。
接下来,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权臣谋朝篡位的老把戏了:桓温上书要求皇帝赐他九锡。
赐了九锡以后,桓温下一步想做什么,那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可惜桓温终究比不过曹操和司马懿,没能跨出这实质性的一步。
在当时,以谢安、王坦之等人为代表的世家大族联合起来,采取拖延策略,成功阻止了桓温想改朝换代的野心。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桓温虽手握重兵,却难以突破世家大族联手筑起的防线,最终只能是功败垂成。
正因为桓温晚年野心勃勃,导致后世对他的评价不高。
在《晋书》里,就将桓温与反臣王敦并列一传,并评价道:
“废主以立威,杀人以逞欲,曾弗知宝命不可以求得,神器不可以力征。岂不悖哉!”
可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向来是难以用黑白二元论来做个简单定论。
桓温嚣张跋扈的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柔情一面。
或许,他在世人眼中是个大逆不道的乱臣贼子,但在母亲和弟弟的心目中是最值得依赖的家人。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少年时期的桓温就是爽文照进现实的落魄主角。
当你在15岁的时候,面对早死的爸,病重的妈,作为家里顶梁柱的自己,还要抚养四个年幼的弟弟,又该如何逆转命运,摆脱困境呢?
恐怕大多数人对此是一筹莫展,甚至会精神崩溃。
但桓温在经历多次磨难后,成功让自己成为人上人,也算是相当的励志了。
桓温一家出自谯国龙亢县的桓氏一族,在当地属于有影响力的名门士族。
“八王之乱”后,西晋君臣衣冠南渡,桓温的父亲桓彝因为颇有名气,被明帝任命为宣城内史。
如果桓彝就这样一直当官干到退休,他们家的日子会过得很舒服。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咸和二年(公元327年),苏峻以讨伐庾亮为名,联合祖约起兵反叛东晋。
桓彝闻讯后集结义兵对抗叛军,苏峻就派手下大将韩晃攻打宣城。
坚守了一年多以后,桓彝弹尽粮绝,实在是难以坚持下去了。
叛军见状就派人劝降:“你如果愿意投降,我们将以礼相待。”
桓彝的手下也劝他将计就计,先来个假投降,将来恢复元气后再考虑反攻苏峻也不迟。
忠于东晋的桓彝不愿意做墙头草,坚持抵抗到底的精神。
等到叛军攻陷宣城,桓彝被韩晃杀害,死时年仅五十三岁。
后来苏峻兵败被杀,韩晃也跟着被官兵斩杀。
韩晁死了,但泾县县令江播也参与了杀害桓彝一事。
得知这个消息后,15岁的桓温头枕戈矛,眼流血泪,立志要为父亲报仇。
可现实的问题就像前文所说,桓彝一死,桓温也从官二代变成了寒门子弟。
现在网络中有种论调,认为寒门指的是古代社会中门第势力较低的庶族,他们再不济也比普通老百姓过得滋润。
可实际上,由于桓彝为官清廉,家里并没有多少余财。
他遇害以后,家里就断了经济来源。
母亲病重,兄弟们年幼,生活捉襟见肘,所有重担都压在了桓温身上。
老话说得好,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父亲死后的桓家没人上门问寒问暖,给予帮助。
贫穷落魄的事实,让桓温暂时放弃了报仇,先全力维持好破碎的家庭。
可是母亲病得很重,请大夫看了以后说要用羊做药引。
家里差不多都一贫如洗了,桓温哪有钱买羊。
经过一番内心的挣扎之后,桓温忍痛以幼弟桓冲为质,去和羊主换羊。
说白了,桓温准备把弟弟桓冲卖到大户人家为奴,以换取母亲治病的药费。
由此可见,当时的桓温有多么的无奈和无助。
幸好天无绝人之路,买羊的富商是个心地善良的人。
他很有眼光,看出桓温兄弟俩将来会有一番成就,于是主动送了桓温一只羊。
而且,他不仅不让桓冲为奴,还愿意出钱养育买德郎。
买德郎是桓冲的小名,这让我们看出,这位富商对桓温一家的贫困情况非常了解。
富商的慷慨大方,让桓温一家暂时度过了经济危机,所以桓温兄弟俩惦记着他的恩情。
很多年过去了,桓冲凭借自己的能力当上了江州刺史一职。
有一次他外出狩猎,恰好看到那位富商站在路边观看,赶紧向对方打招呼:“我是买德郎啊!”
主动相认以后,桓冲以丰厚的谢礼报答了富商当日送羊及养育之恩。
正因为桓温兄弟俩对以前那段贫困的日子有着刻苦铭心的记忆,因此从小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
桓温得势后,宴请宾客时只提供茶水和简单的水果。
桓冲也同样生活俭朴,有次沐浴后,看到家人送来一套新衣服,他非常生气,赶紧催促佣人送回。
妻子解释说:“如果不穿新衣服,又哪能有旧衣裳呢?”
桓冲这才一笑而过,勉强换上。
母亲病好以后,桓温一家的日子才稍微好过了一些。
转眼桓温到了18岁,这时他听到仇人江播病死的消息,不由得又起了报仇的心思。
江播三个儿子早知此事,因此江彪兄弟守丧期间,把短刀藏在手杖里,以防备桓温的报复。
桓温于是化装成前来奔丧的客人,混入了丧庐。
随后,他在丧庐屋里手刃江彪,然后又追杀了他的两个弟弟。
人们听说了桓温为父报仇的事情后都为之称叹,把他当作少年英雄看待。
名声打响以后,桓温人生如同开了挂,23岁被举荐出任琅琊内史,正式踏上了仕途。
有一说一,别看桓温势力壮大以后如何霸道,却尽心尽力做到了“长兄如父”的责任。
桓温不但孝顺母亲,还把爱心倾泻到了几个弟弟身上。
在他的教导下,几个弟弟长大后都成为有才华之人。
他们在朝廷当官,不单是凭借哥哥的权势,而且是能力出众,值得担当大任。
由于早年的贫困生活,差点把桓冲卖了,桓温心有内疚,对他倾注了更多关怀。
桓冲也在名师的教育下文武兼修,最终成为东晋时期的名将。
桓温对桓冲的爱,甚至要多于自己的儿子。
宁康元年(公元373年),病入膏肓的桓温首先想到的,竟然是让桓冲接他的班。
此举招来了儿子桓熙的不满,他和弟弟桓济,还有叔叔桓秘一起合谋准备杀死桓冲。
桓冲暗中知道了他们的阴谋,借口重任在身没有去兄长那里探病。
等到桓温病逝以后,桓冲才开始采取行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逮捕了桓熙三人,然后去主持桓温的丧礼。
他迟迟没有选择动手,就是不想让兄长临死前看到骨肉相残的场面,并为此感到伤心。
而且,桓冲也没有因此而杀害三哥和两位侄子,只是罢免桓秘的官职,将桓熙两人流放到了长沙。
桓温虽然背负骂名死去了,但对东晋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因为从此以后,东晋再没有出现过像他这样军事能力优秀的将领,只能是偏安一隅,无力光复中原。
跟兄长不一样的是,桓冲的历史评价很高。
他去世后,灵柩经过江陵时,城中百姓都到江边送别,哭得十分伤心。
唐朝名相房玄龄也夸奖“冲性俭素,而谦虚爱士”、“国赖忠臣,家推才子”。
由此可见,桓冲的名声非常好,继承了父亲对东晋王朝的赤胆忠心。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桓温兄弟和三国时的司马师、司马昭兄弟颇为相似,他们都是兄弟情深的典范,这在乱世来说显得尤为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