攒台265k+5060Ti的主机,生产力肯定不错,玩游戏会很糟糕吗?
发布时间:2025-08-13 15:40 浏览量:2
Ultra 265K 的价格已经来到了 2000 左右 ,虽然它的游戏性能不佳,但生产力性能并不弱,蛮适合装一台用来干活的PC。
显卡选择了16GB版本的RTX5060Ti,也许它不是性价比最突出的游戏显卡,但如果还有入门级AI,数位创作等需求,它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机箱选择了迷你立式结构的CH170PLUS,除了更加节省桌面空间外,也很像一个工作站,在这种气氛下,工作效率也会提高吧?
主机的硬件配置如下:
CPU:英特尔(Intel)酷睿 Ultra 7 265K
主板:微星(MSI)MAG B860M MORTAR WIFI
内存:宇瞻(Apacer)NOX DDR5 RGB 16G*2
显卡:影驰(Galaxy) RTX 5060Ti 魔刃 MAX OC
散热:乔思伯(JONSBO)TH-240
电源:安耐美(Enermax)白金竞蝠PK850W
机箱:九州风神(DEEPCOOL)CH170PLUS
风扇:乔思伯(JONSBO)ZB120B+ZB120BR
主机的风格就是小巧精致!
开机后的RGB效果也比较低调
CPU&主板&内存介绍
▼U7 265K 作为 20 核 20 线程 (8P+12E)的CPU,虽然取消了超线程,但通过提高E核性能,综合生产力稍稍超过上代的14700K。不过由于Arrow Lake结构的问题,带来比较高的内存延迟,更需要借助高频内存来压低延迟。
▼“遇事不决迫击炮”,最终选择了微星的MAG B860M MORTAR WIFI主板(B860迫击炮)。
▼内存选择了宇瞻NOX DDR5 RGB ,有黑色和银色两色可选,马甲为全铝材质,表面为微磨砂质感。
▼中间有Apacer的标识,下面有白色条纹作为装饰。靠上位置有一横条开窗,内置导光条可以展示RGB灯效。不到44mm的高度,能兼容大部分双塔风冷散热器。
▼马甲分成高低两层,这个落差非常小,起到装饰作用的。
▼内存颗粒为海力士Adie,具体参数在内存的贴纸上:频率为7600MT/s,时序为CL36-48-48-84,单条容量为16GB。
▼内存顶部为大面积的白色导光条,中间位置有NOX标识,点亮后具有广角漫射灯效,并支持各大板厂ARGB灯控。
内存优化和性能测试
减少内存延迟可以提高环形总线Ring、D2D接口、NOC总线,以及内存控制器频率。在Z890主板上一般是同时提高这些频率,再加上对内存超频的组合策略。intel官方提出的IPO方案,也基本是这个思路。
▼但B860不能调节这三个频率,也不支持IPO技术。不过这张B860迫击炮配备了时钟发生器,通过调节外频来改变CPU BCLK 和SOC BCLK。由于CPU并没有多少超频幅度,所以尝试超SOC。SOC基频为100MHz,因为我的内存频率较高,选择123MHz。如果是6400MT/s的内存,可以选择130MHz或者更高,但可能需要提升SA电压才能稳定。
▼对SOC超外频后,内存频率也会变化(SOC包括内存控制器)。再顺手对内存超了个频,直接拉到了8036MT/s,使用预设的时序,同时开启小参优化功能(Benchmark模式)。将内存时序降低到了76.2ns(未经优化的7600MT/s延迟为~86ns)。
▼做了一些常规的测试,可以看到265K,14700K(F),9900X在生产力方面基本是一个水平的。如果是视频剪辑,渲染,Qwen3 30B int8版本本地部署,开发等可以充分调度大小核,在意带宽不在意延迟的应用,265K就是值得选择的。
显卡开箱
▼之前使用9900X测试过RTX5060Ti ,正好用来对比下这台新主机的游戏表现。先来介绍下显卡。
▼影驰的“刃”系列,有白色的圣刃和黑色的魔刃两个版本。具体型号是RTX 5060Ti 魔刃 MAX OC。从盒子里取出所有的东东,除了显卡本体外,还有5V ARGB灯光同步线、黑色的铝合金显卡支架(需要简单组装一下),以及快速安装指南。
▼显卡的风扇外罩方方正正,采用了哑光磨砂和亮面钢琴烤漆两种黑色质感的表面,并且上面有一些神秘的符文作为装饰。整体尺寸为:304mmX125X40mm(不含挡板)。
▼显卡配备了三把风扇,都是7片扇叶3折式结构,直径90mm的的霜环风扇,能够有效降低风阻,增大风量,支持智能启停。
▼显卡前端还有一行黄色的小字:Blade of Chaos, hear my chant, seal thyself, power banished.(混沌之刃听我吟唱,封印自身,放逐力量,于虚空之中陷入沉睡束缚),好有内味!
▼显卡厚度为40mm,正好是两槽,对于一些ITX机箱来说有着更好的兼容性。此外侧面也有符文加持。
▼显卡采用传统的单8pin供电接口,旁边还有一个5V的ARGB接口,通过转接线连接主板后,可由主板灯控软件管理显卡灯效,同步主机整体的光效。
▼“GALAX”的logo具有ARGB灯效,并且这是一个磁吸模块(金属触点供电),可拆下选择放到完全封闭的前端。
▼显卡内侧不像外侧那么封闭,有小部分的通风口。也能看到PCB非常短,比金手指就长了一点点。
▼背板为金属材质,印有白色的BLADE字样和刃主题图案及符文作为装饰。
▼前面的镂空面积很大,占了几乎一半的面积,内部没有PCB,进风可以直接贯穿散热鳍片,提高散热效率。从这里也能看到显卡采用了三根6mm镀镍复合热管。查资料得知内部供电为6+2相,搭配了 60A的DrMos,这种散热+供电组合对于RTX 5060 Ti肯定是游刃有余的。
▼接口为3个DP 2.1b和1个HDMI 2.1b接口,还可以看到这款显卡宽度略微越肩。
不同平台的显卡性能对比
▼RTX 5060Ti 魔刃 MAX OC,Boos频率为2602MHz,比公版要高一些。这款显卡的功耗也未被锁定,可以提高到200w,意味着它有着更好的超频性能。
光栅游戏测试
▼不管是1080分辨率还是2k分辨率,265k的表现不如9900X,但落后幅度只有2~3%,十分微弱。
光追游戏测试
▼光追游戏方面,趋势和光栅游戏一样,265k落后只有1~2%。
DLSS2 游戏测试
▼在2k分辨率下使用DLSS 2超采样(以下测试都使用DLSS 2平衡级别,在体验上不会损失过大的画质),265k落后仅有3%。
DLSS 3/4游戏测试
▼1080p,仅使用FG(帧生成),265k落后只有1~3%;2k分辨率下,使用RTX5060Ti这种显卡来玩硬件杀手级别的游戏时,就不得开启FG+超采样模式了。但无论如何,265k落后最多还是3%。
小结
9900X其实也有跨CCD延迟的问题,但即使如此,在测试的大部分单机游戏中,9900X都是有优势的,不过这个领先的幅度又非常小,基本不会实质性地影响游戏的体验。本来计划做下吃鸡的对比,代表网游的表现,但上个版本有问题,一进入游戏就死机,所以很遗憾没有做成。
强调一下:这是使用RTX5060Ti得到的结果,以后有机会也会测试5070,5080等更大核心的显卡,看看它们的表现如何。
装机体验机箱介绍
▼机箱选择了九州风神最近推出的CH170PLUS,相比之前的CH170,它从ITX机箱变成了MATX机箱,但体积只大了2L。
▼机箱尺寸为290mm*195mm*424.5mm(L×W×H),体积 21L,重量4.4Kg,造型方正,一侧为玻璃,一侧为钢板,两侧为MESH 面板,顶部也是MESH 面板。底部为一个比较高的底座,一面留有走线的通道。相当于把电源前置,显卡直插的MATX机箱结构直立起来了。
▼IO部分在玻璃一面,有2个USB3.0接口、1个3.5mm音频接口、1个Gen2TypeC接口,一个比较大的开关按键(没有重启键)。
▼由于螺丝是同时固定底座和钢侧板的,拆下底座,钢侧板会一同被拆下。但玻璃侧板还留有一颗螺丝固定,防止意外跌落玻璃损坏。
▼最大可安装 MATX主板,风冷散热器限高为 164mm。
▼一侧的MESH网可以拆下,内有PVC防尘网(所有MESH板都有防尘网衬里),从这里可以看到安装电源和240水冷/风扇的架子。
▼水冷/风扇支架拆下后,可以看到电源转接线的位置有个收纳槽。除了电源架能拆下外,机箱顶部还有一个架子,它可以安装一个2.5寸或一个3.5寸硬盘,也可以选择安装1个120mm或者140mm风扇。
装机过程
▼支持最大140mm的ATX电源,但140mm真是极限了,建议使用SFX 电源,能把装机难度降低不少。此外电源转接插头后面包了个很粗保护套,大概是为了防止线材损坏,但这样很挑电源接口的位置和方向,如下图的安装情况就会和机箱有一点小冲突。
▼风扇选择了乔思伯ZB120的黑色版本,入手一正一反。除了扇叶带有光效外,轴心和四个侧面还有千层镜光效。正叶风扇性能参数为:转速 700-2400rpm(±10%);风量20.95-65.26 CFM;噪音值20.3-36.6 dB(A)。反叶风扇的转速和风量要低一些,当然噪音值也随之降低了。
▼但我忽略了一点,ZB120的厚度为28mm,而顶部只能安装25mm厚度的风扇。安装上ZB120后,支架是无法与机箱固定的,无奈只能更换成25mm风扇。由于顶部面板也有防尘网衬里,即使是25mm风扇也得使用些蛮力才能固定,如果想安装轻松点建议使用超薄的15mm风扇。
▼安装了140mm电源,就只能安装120mm风扇,想装140mm风扇就得使用SFX电源。另外也要注意模组接口的位置,如果太靠近一端,可能会限制电源的安装方向。
▼水冷先安装到架子上再安回机箱上比较方便,如果机箱底部要安装风扇的话,水管就得选择顶部位置了(下图右侧)。
▼安装水冷前最好把线材都连接并整理一下。
▼显卡兼容长度342mm(安装顶部风扇限长328mm)、宽度138mm、厚度75mm,如果是比较大显卡,把IO部分拆下来会比较好安。
▼背面可以看到一个2.5寸硬盘的安装位,但硬盘还是安装到前面的。主机板背面完全没有理线空间,大大增加了理线难度。
▼能容纳线材的地方主要有3个:(1)电源转接线所在的线槽;(2)电源接口下部空间(如果不按顶部风扇或者硬盘,空间会更大);(2)主机板对于电源部分的空间。对于ATX电源的原生线材来说,需要精打细算,才能完全收纳。
▼再安装底座前,最好这么卧放开机试试。
▼因为安装上底座,侧板就无法打开了。我就忘记了调整冷头的方向,不得不卸下底座重装一遍。要更换内存,硬盘也需要重新拆装。
▼虽然装机难度比较大,但装好后的主机效果还算非常赞的。
配件的玩法
▼九州风神生态的有些配件还是蛮有意思的,这次搞了些彩色像素颗粒来玩玩。
▼具体玩法就是将这些颗粒塞到mesh网板上的洞洞里,形成个性化的图啊,大家觉得我拼的高达头像怎么样?
散热器介绍
▼散热器选择了乔思伯TH-240 ARGB水冷,黑色版本,兼容Intel LGA1200 /115X /17XX /1851,AMD AM4/AM5。支持3年质保和漏液赔付。
▼风扇已经预装在了冷排上面,附件的扣具和背板全部为金属材质。
▼冷头顶部为镜面,开机会有千层镜光效,内嵌屏幕能够显示CPU温度,频率,占用率等信息,并支持角度旋转;内置水泵转速最高2400RPM,功耗5.4w;底部材质为铜,微凸设计,内部为0.5mm微水道;水管和冷头的结合部采用了全铝保护套,转动的范围也是比较大的;线材方面,冷头水泵为3pin供电线,屏幕使用USB线与主板连接,此外还有一公一母的ARGB接口。
▼冷排为240规格铝排,27mm厚,12条水道设计,鳍片弯折比较密集,用料和做工扎实。
▼水管采用了EPDM+IIR高密度水管,和冷排的连接部分同样采用了全铝材质的保护套。冷排一端有个加液口用纸贴封死,私自打开将失去保修。即使过保也不建议自己加液,排泡太过困难了。
▼配备了28mm厚的240联体风扇。轴心采用同心圆CD纹,很有金属质感。扇叶无灯效,四个侧面有千层镜光效。性能方面,转速700-240RPM,风量21.46-62.40CFM,噪音值21.3-37.3dB(A)。2个风扇共用一组线材,减轻理线的负担。
温度实测
▼现在是全年最热的时候,由于电脑使用环境没有空调,室温在30°C左右!
CPU温度
▼CPU方面,先来负载较重的渲染测试,选择运行CineBench R24(10分钟),CPUID HWMonitor显示P核最高温度为80°C,E核最高温度为86°C,此时的功耗在200w左右,P核和E核频率都能保持不降频(P核5.2G,E核4.6G)。
▼ADIA64 FPU烤机,测试时间为10分钟。P核最高温度为96°C,E核最高温度为104°C,还是E核温度比P核高,而且有4颗E核都能达到过104°C。B860不能去调节电压,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此时功耗在240w左右,某几个核心有降频的现象发生。
显卡温度
▼Furmark烤机测试,参数设定为1080p分辨率、0AA,10分钟后,温度为71℃。
小结
在30°C左右的环境温度下,虽然CPU在FPU烤机时受到些影响,但进行正常的重负载工作可以保证不降频。而且得益于机箱的垂直风道,CPU和显卡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变得很小了!
最后通过测试,265K搭配5060Ti玩单机游戏的影响并不算太大,现在它的价格比9900X低了很多,甚至比14700k还便宜了,比较适合偏重生产力需求的使用者。有人会说新主板比较贵,其实PDD上很多B760套装的价格都到3000以下了。
内存方追求性价比的话,选择Adie 6000~6400MT/s就好了,手动超过7000MT/s以上都是没问题的。选择宇瞻的这套NOX 内存,主要是觉得其风格和主机很相配。
RTX 5060Ti 16GB是在预算不多的情况下,兼顾生产力和游戏应用的一个折中选择。影驰魔刃显卡的散热器性能很好,不锁功耗超频性能也更好,此外还有一个很好玩的磁吸灯牌可玩。
九州风神CH170PLUS作为MATX机箱算非常小巧的,兼容性不错但设计余量不大。建议优先选SFX电源,即使用ATX电源,也去做套定制线吧!
265K散热用一款性能比较好的240是足够的。乔思伯TH-240外观依旧优雅,性能也能打,冷头可以显示实时温度,弥补了CH170PLUS取消了数显底座的不足。
这套主机价格为8K~9k,如果您有类似应用需求,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