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德国车企愁云惨淡,奔驰CEO“抱怨”中国
发布时间:2025-08-13 16:16 浏览量:2
欧美刚把欧盟输美汽车关税从25%降到15%,德国车企却集体失速,奔驰CEO把矛头对准中国“内卷”和贸易关税,痛说利润被两头夹击。
数字摆在台面上,冷得像清晨的铁轨。
奔驰上半年净利润只剩下二十多亿美元,和去年同期的高位相比,像从山脊滚落进谷地;营收也在下滑,9%的空洞,怎么填。
OlaKällenius受访时连用了“复杂”“艰难”,最扎心的一句却是:在中国,每月电动车只能卖出约一千辆。
你很难想象,这家公司曾经把中国当做发动机,如今却成了沉重的飞轮。
他明确表态,不会用大规模促销去换销量。
这话有骨气,也有代价。
中国市场的节奏变了,智能座舱、城区智驾、快迭代带来的“新鲜感红利”,正在定义“好车”的标准。
消费者用脚投票:不是买不起,而是不想买不够聪明的贵车。
这句话听上去刺耳,却是实情。
把时间拨回今年4月,美国上调了自欧盟进口汽车的关税,生生把供应链打了个趔趄。
宝马最直接,墨西哥的3系面向美国出口,27.5%的关税像砖头一样砸下来;钢铝加征更狠,制造端成本再添一层。
宝马说春季关税成本约占销售额2%,上半年也要1.5%,折合近十亿欧元,全年利润率因此要少1.25个点。
利润表是一张白纸黑字的情绪记录,看到这里你几乎能听见财务长叹的那口气。
宝马的另一道坎在欧洲。
中国工厂生产的电动Mini返销回欧,遇上欧盟的惩罚性关税,这一出一回,利润被夹成薄片。
虽说他们在美国南卡有全球最大工厂,覆盖了不少本土需求,算是躲开了最锋利的一刀,可连环拳下来,仍旧站得不稳——二季度利润同比下挫三分之一,利润率只剩5.4%,比去年少了3个点。
大众的处境更像一面镜子。
全球交付量还微涨了1.3%,达到441万辆,但在中国却跌了2.3%。
营收看着挺“稳定”,利润却直折腰:上半年全球税前利润暴跌36%,税后重挫38%。
内部重组、裁员、电动车业务盈利能力不足,和外部关税叠加在一起,像几股逆风在同一个路口相遇,谁也没法绕开谁。
更难的是现金流。
利润下滑之后,德国车企纷纷下调了全年增长预期,账上可用的“水位线”越走越低。
你能感到一种不安——不是今天活不下去,而是不确定明天该往哪儿走。
面对电动化转型的时间和资金消耗,任何一次政策的反复,都会让管理层夜里更醒得早一点。
有人会说,关税不是刚降了吗,从25%到15%,这不是利好吗。
是,但只是“喘口气”的利好。
行业协会的声音更直接:即便降了,德国车企每年仍要承担数十亿欧元的额外关税,这在转型的关键节点上,就是额骨上压的沙袋。
跑得慢一点,后面追上来的不止一个对手。
而在中国市场,又迎来一记政策侧风。
超豪华小汽车消费税的门槛从130万下调到90万,还把新能源汽车也纳入了范围。
最受影响的,偏偏是德系在中国的优势车型。
你走进一个北上广的高端商场,电梯口的展车仍然亮得晃眼,可销售的笑容里,开始多出一点“怎么跟客户解释”的犹豫。
不是没人爱豪华,是购买的“心理价位”和政策成本在重新对齐。
把镜头切到保时捷和奥迪,景别更近,压力更实。
保时捷上半年合并净利润骤降71%,只有7亿多欧元,二季度汽车业务营业利润几乎被掏空,近91%的跌幅;单是美国关税,就吞掉了约4亿欧元。
奥迪也不好过,上半年利润重挫37.5%到13亿欧元,其中美国进口关税造成的损失大约6亿欧元。
这些数字不只是新闻,它们意味着研发项目会被推迟,软件团队的招聘会缩编,供应商谈判会更硬。
为什么在中国卖不动电动车,这是绕不开的问题。
德国波鸿汽车研究中心的杜登霍夫给了一个并不“外交辞令”的答案:贵,而且不够“聪明”。
数字化不只是屏幕有多大,而是整车电子电气架构、域控、OTA的频率和深度,以及一条从云到车的闭环。
中国品牌的强项,在于把这些做成“日常体验”,而不是“配置清单”。
当“好用”成为第一位,德国车企最擅长的机械质感就显得不再足以单独打动人。
你也许会问,那别人的路怎么走的。
看两段参照。
福特在燃油车时代是力量的象征,电动化转身时同样摔了跤:研发、供应链、原材料价格和市场推广,各种绊脚石排着队,利润一度被拖进负区。
它的办法是关厂、裁员、加注研发,硬生生挤时间和现金流,拿出Mach‑E这样的产品,换来一些主动权。
可转型还远未收官,今天的每一步都像踩着钢丝。
再看比亚迪。
它从电池做起,把技术链条一环一环握在手里,产品线从家用到商用一路铺开,既有体系,又有速度。
政策扶持很重要,但真正站稳脚跟的是“把车造进日常”。
2025年上半年继续增长的销量,背后是供应链的本土化、软件定义车辆的落地,以及对海外市场的耐心渗透。
不是神话,是长期主义的回报。
回到德国车。
奔驰说不打价格战,这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选择。
问题在于,价值感要靠体验去证明,而不是靠品牌背书自动生成。
若数字化短板不补,若本地生态(从导航、车载支付到城市道路端的协同)不接,消费者会用极快的速度告诉你:情怀可以有,钱包很诚实。
那么出路呢。
也许要更勇敢地“拆掉后视镜”:软件团队前置到中国,产品定义拉近到真实用车场景;与本土科技公司做深度合作,而不是浅层联名;供应链的敏捷化要像代码一样迭代,三个月一小更,半年一大更,让用户在用车周期里“看得见”升级。
这些话听上去像陈词滥调,但执行的难度,只有做过的人知道。
可是,别无捷径。
还有一层心理关口。
很多工程师仍然相信“好的机械一定会被看见”。
我懂这种执拗,也尊重它。
但今天的“好”,被重新定义为“把复杂藏在简单里”。
电驱的线性、NVH的静谧,是底色;更上一层的,是车与人的对话流畅,是一天生活里的细节——早高峰的跟车、地库的自动泊入、周末郊游的一脚电门。
你让人心里那句“真好用”冒出来,价格才有资格谈。
说到底,这不是谁“抱怨”谁的问题。
德国车企面对的是一场结构性迁徙:全球贸易秩序的重写,智能化范式的换代,和品牌价值叙事的重塑。
短期内,欧盟对美关税的下调,能救的是表;中长期,能救的是“里”——组织、技术、产品和节奏。
企业的信心,来源于一次次正确的小决策,叠加成方向。
我在想象斯图加特一个加班的夜晚,窗外雨点敲着窗沿,工程师把最新一次软件版本的bug清单合上,去拿一杯咖啡。
那杯咖啡里,有关税的苦,也有市场的酸,但更多应该是“下一版会更好”的微甜。
因为车最终是给人开的,能打动人的,永远不是新闻发布会上的一句话,而是某个普通周二的下班路,车灯把回家的路照得更亮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