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一再提醒:糖尿病人别盲目忌口,小心越控越失控!

发布时间:2025-08-13 16:19  浏览量:3

本文1850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阿姨今年66岁,查出糖尿病已经快十年了。她一向自律,饮食控制得特别严格,甚至一口水果都不敢吃。

家人做顿红烧肉,她坐在一边只啃几口青菜。可就是这样,她的血糖不但没降下来,反而越来越飘忽。前阵子一次晨起低血糖,差点晕倒在厨房。

很多糖尿病患者和张阿姨一样,一听说“控糖”,第一反应就是“忌口”,甚至发展到“能不吃就不吃”的地步。但医生一再提醒:糖尿病不是饿出来的,盲目忌口反而容易把血糖搞得更混乱。

问题的关键,不在吃不吃,而在吃什么、怎么吃、吃得稳不稳。

不少糖友把“控糖”理解成“什么都不能吃”,“吃得越少越好”。这其实是个认知误区

糖尿病的核心问题是血糖调节能力下降,而不是“吃得多”或者“吃得甜”。

长期摄入能量不足,身体为了维持基本代谢,会动用脂肪和蛋白质来“救急”,反而造成酮症营养不良,更容易诱发低血糖、肌肉流失、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有研究指出,如果糖尿病患者每日摄入热量低于基础代谢率,低血糖发生率会显著升高,胰岛素使用者尤为明显(来源:Diabetes Care 2022)。

更糟糕的是,长期饥饿状态还会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导致餐后血糖反跳。你以为自己少吃“控糖”,其实身体在偷偷“反扑”。

真正的控糖目标,是让血糖稳定,而不是一味压低。

一日三餐不规律、碳水断崖式减少、暴饮暴食……这些才是真正把血糖“搞崩”的罪魁祸首。

血糖稳不稳,关键看三个字:餐、搭、量。

餐要规律

规律进食是控糖的底线。不吃早餐、晚餐过晚、三餐时间乱,这些习惯都会让血糖波动加剧。尤其是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患者,不按时吃饭,很容易出现低血糖甚至昏迷。

搭要合理

很多人一听“控糖”,只吃菜不吃饭,或者每顿只吃点粗粮。这种做法容易导致碳水摄入过少而蛋白质摄入不足,长此以往,不仅血糖控不好,肌肉也会流失。

正确的搭配是:“主食+蛋白+蔬菜+好油”。比如,一碗小米饭+一块鸡胸肉+一盘炒青菜+一勺橄榄油,既能提供足够能量,又能延缓血糖上升。

量要适中

主食不是不能吃,而是要吃得“刚刚好”。碳水化合物是人体主要能量来源,糖尿病患者完全不吃反而会让代谢失衡。

一般建议,每天碳水摄入应占总热量的40%~50%,优先选择升糖指数低(低GI)的全谷物、杂豆类、薯类等,避免精制米面和含糖饮料。

水果,是糖尿病人最容易“背叛”的食物。

很多人一查血糖高,就把水果从食谱里剔除,连苹果都不敢咬一口。但其实,水果不是糖尿病的“原罪”,选对种类、吃对时间,完全可以吃得安心。

优先选择低糖水果

比如:火龙果、苹果、柚子、草莓、猕猴桃、圣女果等。这些水果升糖指数低含糖量适中,还富含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有助于稳定血糖。

控制摄入量

建议每天摄入水果不超过200克,相当于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或半根香蕉,分次摄入更稳妥。

饭后1小时吃最佳

饭后1小时,血糖趋于稳定,此时吃水果对血糖影响小,且能减少水果中的果糖被迅速吸收带来的冲击。

避免空腹吃水果、榨汁喝水果、吃糖分高的干果类(如葡萄干、蜜枣)

很多糖尿病人把控制血糖全寄托在“忌口”上,但饮食只是控糖的一部分,生活方式的全面管理才是关键。

适度运动,让血糖“动”起来

运动能提高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血糖更平稳。推荐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游泳、太极等运动不宜空腹进行,最好在饭后1小时进行。

规律作息,别熬夜

熬夜会干扰胰岛素分泌,导致血糖波动加剧。研究显示,睡眠不足者糖耐量下降风险高出45%。每天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是控糖的“隐形利器”。

情绪管理,别让压力偷袭血糖

长期焦虑、紧张也会刺激应激激素分泌,使血糖不稳。学会放松、冥想、深呼吸,对血糖稳定也有帮助。

糖尿病不是靠“饿”就能治好的病,也不是靠“忌口”就能控制得住的病。

真正有效的控糖,是科学的饮食结构、规律的生活习惯、个体化的用药和长期的自我监测。

别再靠“盲目忌口”来惩罚自己,这样做不仅吃不好,还可能把血糖搞得更糟。吃得营养、吃得规律、吃得有节制,才是控糖的正解。

参考资料:《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