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万“美丽贷”一夜套牢!水光针变“毒命针”,医美圈再现“杀猪盘”!

发布时间:2025-08-09 15:15  浏览量:3

近期,央视曝光违规水光针再次将医美行业乱象推到台前——械二产品冒充械三注射、防粘连凝胶竟成“水光针”……与此同时,“美容贷”陷阱开始精密设局。当颜值焦虑被疯狂收割,医美乱象已从产品造假、卷钱跑路、非法行医等乱象蔓延至金融欺诈。

据消费保平台数据显示,2022 年至 2025 年(1-7 月)各年度医美投诉在当前医美总投诉量中的占比呈现出明显的递增态势。2022 年该占比为 8.11%,2023 年翻倍增长至 16.21%,2024 年占比上升至 37.22%。进入 2025 年,1-7 月的投诉占比已达到 22.59%。

而反观其投诉解决率,近3年来平稳维持在20%左右。这意味着100个投诉中,80个投诉无疾而终。

颜值经济狂欢背后,是消费者“毁容风险”与“天价债务”的双重困境。

低价引流、违规操作

你打的水光针根本不是水光针

水光针凭借“微创变美”的特点,成了不少年轻人的选择。但央视《财经调查》记者近期曝光,个别正规医美机构违规将械二类水光产品用于注射;一些没有注射资质的生活美容店、工作室,在这个暑期里公然提供代打服务;在部分化妆品批发市场,违禁的水光针剂、麻贴等产品,正通过各种渠道流向市场。

广东韩妃整形外科医院,一场“偷梁换柱”的“医美猫腻”正在上演。该机构在大众点评上发布的一款明确标注“医用械字号”的“丝丽516动能素”水光产品,售价仅为228元。

记者进店咨询,顾问介绍说,注射进皮肤的水光针剂,生产过程更加严格,一定是“械字号”。当记者明确询问“丝丽516动能素”究竟是几类医疗器械,顾问依然强调只要是“械字号”就可以放心注射。

而根据《医疗器械分类规则》,注射进皮肤的水光针剂,必须取得械三批号。

在检验水光针注射剂真伪的环节,记者发现这款“丝丽516动能素”只是械二批号,并不能用于水光针注射。但护士仍坚称这款械二产品是可以放心注射的。更让人愤怒的是,对于这种明显误导消费者的行为,该院院长全程在场,却选择默许。

此外,该机构使用的表皮麻药面膜——“元泰婧皮肤抑菌液”,并非国家批准使用的表皮麻药,但主要有效成分中却有国家严格管制的麻醉成分“三甲卡因”。

消费电子杂志记者搜索发现,这款“丝丽516动能素”,不止出现在广东韩妃整形外科医院,在消费保平台也有不少相关投诉。任女士称,她于今年1月10日在苏州美贝尔美容医院进行了“丝丽516动能素”滚针注入+“嗨体水光”机器注入。

敷完麻药后,口周出现泛红。进行完水光注入后,1月12日,任女士出现了全脸泛红、发痒、发烫、且伴随色素沉淀与皮炎现象。她向注射医院进行反馈,被指“由于自身皮肤敏感导致”。任女士表示:院内操作医师多次提到其他顾客也出现过类似情况。

任女士口周出现泛红症状

此外,将械二类产品违规注射的还有姬妍兮医疗美容诊所,其在社交平台大力宣传的“丽驻兰”水光产品,经查也仅为第二类医疗器械,同样不能用于注射。然而这家机构却给不少消费者违规注射过这款产品,执业医师在面对记者询问时依旧装傻充愣,避而不答。

在水光针陷阱中,除了把不能用来注射的械二和械三类产品混淆,更有甚者,直接将“预防或减少腹(盆)腔手术的术后粘连”的透明质酸钠凝胶包装为面部水光针非法注射。

据央视记者现场体验,在连云港的薇缇医疗美容店内选择了正规械三类润致娃娃水光针,可在付款时工作人员以该针剂分量不足、无法打全脸为由,要求加购店内一款88元的东国水光产品,且强调其同样拥有械三批号安全可靠。

然而,记者查询产品外包装信息后发现,该产品适用范围实为“预防或减少腹(盆)腔手术术后粘连”,也就是说,这款东国透明质酸钠凝胶根本不是水光针,更不能用于面部水光注射。类似的械三类产品还有“术唯可”。

然而,这类产品因价格较低,常被医美市场用作低价引流的手段,也让消费者频频踩坑。

“医托剧场”精密设局

0元体验背上17万贷款

这类低价引流产品,不过是收割消费者的第一把镰刀。当“免费体验”“内部优惠”的话术撬开信任之门,一套更精密的金融陷阱早已暗中铺设。

据消费保数据显示,医美行业的投诉问题主要集中在退款纠纷、虚假宣传、服务态度差及质量问题等方面。其中,退款纠纷占比最高,达到23.53%,主要源于信息不对称、合同条款不清晰、效果不达预期及机构经营问题。

虚假宣传问题紧随其后,占比21.79%,原因为部分医美机构夸大效果、隐瞒风险和虚假资质误导消费者。

近日,王女士(化名)在消费保平台投诉称,2024 年 12 月 17 日,她在深圳艺星美容整形医院花费了22500 元,做了腰腹环吸脂肪填充胸部手术及黄金微雕收紧皮肤项目。但术后 1 个多月,王女士便察觉大小胸明显、腹部凹凸不平严重,皮肤皱缩在一起。艺星医疗美容机构称此现象是因为未恢复好,待三个月左右便能恢复。但随着术后 4 个月过去了,王女士发现自己的情况仍未改善。

这不仅未达成其变美的初衷,还对其精神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曹女士直言 “用花呗贷款做的项目,本想提升自信,如今却痛苦不堪”。

据从事医美纠纷调解人士杨明(化名)透露,现在医美纠纷不仅存在夸大美容效果等虚假宣传,在实施项目过程中,操作流程不规范,医生资质问题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诱导贷款高额消费。

“部分机构与贷款平台存在返利合作,商家挣着返利钱,消费者承担着美容失败风险和贷款的双重压力。”杨明表示。

合肥的肖女士(化名),便是众多“美容贷”陷阱下受害者的缩影。

据肖女士讲述,去年10月,她在“格兰美妊娠纹”店内做修复时,突遇合肥“婕觅医疗美容”销售驻店推销,邀请其免费体验。体验过程中,“老板妹妹”、神秘顾客、老客户轮番登场上演“连环套”。

开始,一名自称 “老板妹妹” 的女子与另一位 “顾客” 相互配合,佯装有医美需求,并制造向“婕觅医美”销售争取 “内部员工价” 的情景,劝说肖女士加入。

接着,销售假意打电话向主任 “求情”,最终承诺格兰美会购买“婕觅医美”仪器才 “勉强” 同意优惠,在场的肖女士也当即转账2000元购卡。

随后,“老板妹妹”随后便拉了群聊,称自己是做美业的,十分有经验,相互约定一起去“婕觅医美”做项目。

图源摄图网

约定到店当天,“老板妹妹” 全程陪同,包括上厕所,肖女士只觉得虽素不相识,但十分受照顾。此外,她们还被安排在同一个等候室。等候期间,另有两名 “顾客” 在等候室大谈该机构效果好、价格低,且不断灌输 “女人要投资自己” 的等观念。

不久后,工作人员将两人带入面诊室,一番计算后向肖女士报价17万元的项目,称这是难得的内部价,并夸赞肖女士:“很厉害,能搞到内部员工价。”

面对如此巨款,肖女士表示无力支付,但对方却立即推荐了贷款分期付款。肖女士犹豫之际,一直陪同的“老板妹妹”称可以将自己的“一年面部护理项目”送给肖女士。

肖女士当时并未起疑,被承诺打动,甚至配合抽了血,但发现陪同的“老板妹妹”并未同去。直到做完项目后,她发现“老板妹妹”已经做完并在外面等她。当肖女士提出送她回家时,对方称有人来接,肖女士便先行离开。随后肖女士却发现,此前的群聊已被迅速解散。

上网查询后,肖女士才发现有众多消费者遭遇了一模一样的套路,这才意识到自己被 “托儿” 联合欺骗。

此前“贴心”陪同的“妹妹”突然消失,而肖女士不仅面临美容效果不达预期的结果,还需背负高额贷款。更棘手的是,当初签订的协议中竟无任何美容机构信息。

陷入维权困境的肖女士多方投诉,最终通过消费保平台的法律调解服务,成功追回了部分费用。

记者在消费保平台以“整容贷”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相关案例达上百条,其中肖女士所去的合肥婕觅医疗美容就达30余条。

杨明(化名)表示,当前接到的医美投诉中,此类案例越来越多,“更隐蔽的是,因为协议签订方都仅为消费者,根本没有美容机构的半点信息,商家完美当甩锅侠,而执法部门也可能因面临证据链缺失难以追责的情况”。

医美“陷阱”频发

消费者如何应对?

从水光针乱象到“美容贷”陷阱,医美行业亟待整治。

北京良谋律师事务所主任周齐律师指出,此类行为已突破法律底线,涉嫌多重违法。

首先,在行政处罚方面,生活美容店和医疗美容机构有着严格的界限。如果生活美容店没拿到《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就敢上手做注射这类医疗美容项目,那就是典型的“无证行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主管部门可对涉事机构作出吊销营业执照的处罚,同时没收违法物品和违法所得,还会处以违法所得数倍的罚款。若涉及使用未经注册的医疗器械,按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处罚还会从重。

其次,若机构销售的注射类产品被认定为“假药”,或没有取得药品经营许可就擅自销售,那就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销售假药罪”,即构成刑事犯罪。

此外,要是未取得医疗器械经营许可,却销售像注射用填充剂这类第三类医疗器械,还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而这两类罪名,情节严重时,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

针对医美相关消费投诉,消费保法律服务医美纠纷调解专家向消费者发布消费提示:

第一 认准正规机构,核验医生资质

决定实施医美项目前,务必让机构出示《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而且要仔细确认诊疗科目里明确包含“医疗美容科”“美容皮肤科”等项目。不轻信“有合作医师”“临时资质”这类说辞。

第二 学会查产品信息,认准合规标识

消费者可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http://www.nmpa.gov.cn),在“医疗器械”或“药品”查询入口输入产品注册证号,仔细核对产品名称、适用范围、生产企业等信息。要知道,正规的注射类产品(比如合规水光针、玻尿酸)都是“械三类”医疗器械或药品,必须取得国家批准文号,而且适用范围里会明确标注“可用于皮下注射”。

械二和械三有何区别?

根据医疗器械对人体的风险程度,国家实行分类管理,一类风险最低,二类风险中等,三类具有高风险。“三类医疗器械”是最高级别的医疗器械,也是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只有械三可以用于医美注射!

此外,很多产品如果只标注为“消”“妆”字号,则属于卫生消毒用品、化妆品范畴,只能外用,不能用于注射。

第三 在面对线雕、塑性、抽脂等具有高风险项目手术,在验证其相关资质,卫生条件后,需详细了解治疗过程、可能的风险及后果,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第四 警惕低价陷阱

合规的注射类项目,成本包含了正规产品采购、医师资质、无菌操作环境等多个方面,就像合规水光针,单支成本通常就远超百元。如果遇到“99元水光针”“低价体验套餐”这种明显低于市场合理价格的项目,很可能存在使用假冒伪劣产品、简化操作流程等问题,谨慎选择。

第五 坚决抵制“美容贷”

面对诱导办理高额“美容贷”,务必高度警惕,坚守“没钱不办”底线。 确需办理时,务必确保合同主体包含美容机构信息,或要求机构另行签署附属协议,以确认放款方合法、贷款用途合规,最大限度降低自身风险。

最后,妥善保存治疗前后一切相关文件和记录,若后续出现纠纷,便于留存证据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