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工作还能浪三十年?徐霞客的钱从哪来?

发布时间:2025-08-13 16:32  浏览量:3

说到明末的大旅行家徐霞客,很多人脑子里立刻浮现出一幅画面:一个瘦削的中年文士,背着布包,腰插竹杖,脚踏草鞋,行走在崇山峻岭之间,写着那本传世的《徐霞客游记》。这位“行走的地理学家”,用足足三十年的时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从江南的水乡到西南的大山,从东海的海岛到云贵高原的悬崖。他的游记不仅是文学名作,更是地理、地质、人文的大宝库。

可问题来了:他三十年几乎没正式工作,天天在外跑,吃住要钱,路费要钱,偶尔还得雇向导、买船票,他的钱到底从哪儿来?这是很多人看完《徐霞客游记》后的第一个疑问。

要解开这个谜,我们得先看看徐霞客的出身。

徐霞客,原名徐弘祖,字振之,号霞客,生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江苏江阴人。江阴是什么地方?明代的江南鱼米之乡,富庶得很。徐家在当地是典型的大地主兼商贾之家,家产丰厚,田地、房产一大堆。《徐霞客游记》中多次提到,他出行常常“寄衣于舟”“赁驴而行”,说明他是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不是穷游。

据清人张其淦在《徐霞客小传》里说:“家素饶,性嗜游,不以仕宦为意。”意思就是——家里有钱,他本人又对做官没兴趣,所以可以放开手脚去旅行。

徐父徐有勉是个典型的江南士绅,不仅有钱,还懂得投资子女教育,把徐霞客培养成饱读诗书、会作诗文的读书人。可惜徐霞客二十岁时父亲去世,按照明代习俗,他必须守孝三年。但这三年,他并没有老老实实待在家,而是利用空闲开始在周边短途游历。

更重要的是,父亲去世后,家产分到他手里——这就是第一桶资金。别忘了明代江南的大地主收入不只是租金,还有田产买卖、丝绸贸易等收益,足够维持他早期的出行。

很多人想象徐霞客是天天大手大脚地花钱,其实不然。他的游记中记录了不少“穷”日子,比如在贵州遇到连日大雨,只能寄宿破庙;在福建武夷山,他写道“暮宿僧房,止以茶果充饥”,可见他很能吃苦。

他的旅行模式其实是“节约+赞助”结合。节约体现在——能走路绝不坐轿,能睡庙就不住客栈,能吃粗茶淡饭就不讲究山珍海味。而赞助,则是他的另一大资金来源。

徐霞客的朋友圈,遍布各地文人、官员、寺庙僧人,这些人往往成了他旅途中的“接待站”。比如他到福建游武夷山时,当地的文士和僧侣争相请他作诗题字;他去云南时,地方官为他安排船只、马匹。

在《游黄山日记》中,他就写到当地官员设宴款待,还派人带他游山;在《游庐山记》中,他提到“宿于僧院,设斋以待”,等于吃住全包。

这种情况在明末的士人圈子里很常见。旅行不仅是个人兴趣,也是文化交流,接待名士是当地官员、文人的荣耀,所以他们很乐意出钱出力。

徐霞客不仅是个旅游爱好者,还是个地理学家和诗人。他到哪儿,都会考察山川地貌、溯源水脉,并写成详尽的游记。比如他在考察溶洞时,能精确描述石灰岩的结构,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专业知识。

这让他有了一个“文化通行证”——很多地方请他去,其实是希望他为本地山川“正名”或留下文字记载,相当于今天的“文化代言人”,自然会包吃包住。

不过,徐霞客的钱并不是取之不尽的。晚年的他,家产已花得差不多,身体也越来越差。崇祯十七年(1644年),他在旅行途中病重回到家乡,不久去世,享年54岁。《徐霞客游记》中最后几篇,已经能看到他经济拮据、体力不支的影子。

明末战乱频仍,也影响了他的旅行资金。比如他在云南时就遇到过土司叛乱,道路被阻,不得不多花钱雇保镖。

家族财富:早期主要依靠父亲留下的丰厚遗产。节俭生活:吃住极简化,能省则省。朋友和地方官赞助:文人圈的接待传统,包吃包住。寺庙接待:僧院提供住宿和斋饭。文化价值交换:为地方题诗、写游记换取支持。

换句话说,他并不是“游而不工作”,而是用自己的文化价值去换取旅行的成本,加上早期家底丰厚,才可能走出这条让后人羡慕的“诗与远方”之路。

正如清人陈田在《明诗纪事》里所说:“其志在山水,而不顾利禄。”意思是,他宁可花光家产,也要追求山水的真实与美丽。这种人,放到今天,就是不做老板、不打工,靠着存款、朋友、粉丝赞助环游世界的“硬核旅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