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江评论:行走的课堂播撒文化认同的种子
发布时间:2025-08-13 17:03 浏览量:2
荆州新闻网评论(特约评论员 桑昊)七月的蝉鸣,奏响了暑期的序曲。荆州博物馆的青铜器展区前,一群少年围着讲解员追问越王州勾剑的铸造工艺;与此同时,漆器馆内,孩子们的指尖轻触玻璃展柜,试图透过时光的尘埃触摸两千年前楚式漆器的温润光泽。这个夏天,从荆州到全国,博物馆正以“行走的课堂”之姿,将书本上的历史知识转化为可感可触的成长养分,在青少年心中悄然播下文化认同的种子。
博物馆的研学热潮,本质上是教育场景的创造性转换。过去,历史知识的传递多囿于课本与课堂,那些镌刻于甲骨之上的文字、凝固于陶俑之中的故事,常常因时空的阻隔,显得遥远而抽象。如今,当孩子们站在曾侯乙编钟前聆听古乐,在互动展厅亲手拼接青铜器纹饰拓片,在绣坊用古法丝线临摹凤鸟纹样,指尖的触感与眼前的文物形成奇妙呼应,历史便从静态知识跃升为可感、可触、可参与的生动体验。这种跨越千年的对话,正是博物馆作为“活教材”的独特魅力。
在“双减”政策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博物馆研学为青少年成长提供了珍贵的“留白空间”。当机械刷题带来的焦虑被探索未知的好奇所取代,当标准化答案的束缚转变为开放思考的自由,孩子们得以在文物构筑的“立体图书馆”里自主发现、主动求索。在荆州博物馆的“小小讲解员”实践活动中,有学生为弄清一件战国铜敦的用途,主动查阅《考工记》《楚辞》等典籍,这种由兴趣驱动的深度学习,远比被动接受知识更具持久力。博物馆不提供标准答案,却教会孩子用多元视角解读历史:一件青铜鼎,既可以是古代礼制的见证,也能成为研究先秦冶金技术的样本。这种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正是素质教育最珍贵的养分。
博物馆里的暑假实践,更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着文化认同的代际传递。当“00后”“10后”在博物馆看到楚简上的文字与今天的汉字一脉相承,发现曾侯乙编钟的音律与现代音乐理论暗合,一种“文明未曾断裂”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有家长在研学日记中写道:“孩子回家后主动要求读《史记·楚世家》,说想知道更多‘自己家乡的故事’。”这种从知道到认同再到热爱的转变,正是文化传承最生动的注脚。在全球化与数字化交织的时代,博物馆如同锚点,引导青少年在认识世界之前,先读懂脚下的土地。
当然,要让博物馆真正成为滋养心灵、启迪智慧的“行走课堂”,还需要更多细致的考量。比如,针对不同年龄段设计分层研学课程,避免成人化讲解让孩子们望而却步,阻碍探索热情;借助V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增强互动体验,让静态展览变得可交互;建立馆校合作机制,将研学活动纳入校本课程体系;尝试“文物修复体验课”“楚文化情景剧创作”等创新形式,让孩子们在探索历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博物馆研学的目标,不仅是让孩子们“参观”博物馆,更是引导他们深度“参与”历史文化的建构与传承。
这个夏天,当荆州博物馆的灯光映照着孩子们好奇的眼眸,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研学热潮的兴起,更是一副文化传承的生动图景。博物馆里的暑假,教会孩子们的不只是文物背后的知识,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传统中寻找力量,在与文明对话中明晰“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或许就是“行走的课堂”最珍贵的馈赠——让成长有根,让未来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