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511分考生都被康复治疗学录取,一个说好极了,一个却要复读

发布时间:2025-08-13 18:24  浏览量:2

今年有两个物化考生,都考了511分,都被某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录取。

甲考生兴高采烈,逢人便说捡了漏。自己511分,相当于去看的同位分508,而去看校录取最低517分,自己一分没浪费,还冲了9分。志愿辅导老师说,康复治疗学专业就业前景好,因为,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康复市场大;国家政策支持,现在要求所有三级医院必须设置康复科,推动二级医院转型康复科,所以将来就业无须愁。

乙考生则愁眉苦脸,翻查高中课本,准备复课。该考生志愿是家长帮着报的,查到录取结果后,考生上网查询该专业就业前景,一个直间主播说:闭着眼填志愿,也不能填这个专业啊,这个专业,名为康复治疗,实际上不就是伺候人的活吗?康复啥?就是到养老院里伺候人,并不需要多少专业知识;况且现在中国人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谁愿意花钱送老人到养老院?就目前来年看,养老院都是惨淡经营,生意不好做,市场已经饱和,供大于求啊,将来就业难啊……

一番话下来,考生就哭了,向家长大吼:“报志愿时让你们给我找个专业机构,你们怕花钱就是不给我找,看看现在录取的这个专业,伺候人不说,还不好就业。不上了,复读吧!”

不言而喻,虽然两个考生被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录取,甲考生因为是花钱报的志愿,对专业、学校都特别满意;乙考生报志愿没花钱,对专业特不满意。

甲乙两考生对自己志愿和结果的态度,反映出市场经济下人们的价值观——一个东西的价值,都是金钱来衡量,用金钱来标价的。他人的,花钱买的才是好东西;个人的没有价值。

花钱买的志愿,考生才觉专业,才觉得好——难怪有不少家长,虽然从孩子上高一开始就研究志愿,孩子考分出来,对可能冲进的专业、院校早已心知肚明,但仍是不惜重金“买志愿”,将自己选的志愿,通过志愿辅导机构“买给孩子”,这样孩子才认可,家长才不落报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钱花得还“真值”!

话题再返回到康复治疗学专业到底好不好?

有人说,康复治疗学专业将来太好就业了,老年人社会,国家扶持,这个行业即将迎来大发展,会供不应求,听着很顺耳;

有人说,这个专业太差,伺候人,还难就业,看看周边,也的确如此。

所以,凡事都一分为二,大学、专业也不例外。有人说好,有人说差,都很正常。说好者是看的未来,客观表述;说差者是带着偏见,眼光只盯跟前三里。

作为考生和家长,若遇上个实事求是讲求客观的好老师,那算是幸运 ;如果遇上一个口无遮拦,是专业就贬的疯子,那就可能耽误大事!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