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有约】腹有诗书气自华——王维胜

发布时间:2025-08-13 19:38  浏览量:3

和徐光文的交往,离不开一个字,书。

记不清当初相识的情景,但记得他给我打电话,询问孩子高考的成绩,分析填报志愿。那时候他在高中担任班主任,教语文。我在计委,当一名小科长。我回忆之后的交往都是因为文事,比如我们谋划临夏市招商引资文化项目时,我多次向他请教。尤其是规划八坊十三巷时,作为项目文化顾问,我多次邀请他参与项目策划,参加研讨会,评审会。现在八坊十三巷4A级景区内好些很火的经营店铺和场馆建设,源于他的创意。他建议把非遗项目都布置在大街小巷,于是那些清尘般飘忽在民间的手艺就变成了非遗馆,淤泥般凝滞在陋屋的民俗以另外一种形式绽放在墙面上,直观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大旮巷口那幅题为《八坊十三巷全景图》砖雕,可以说是景区甚至国内尺幅最大的砖雕,是游客必到之处。它高九米,占据了一栋四层楼的整幅侧墙。作品从设计到雕刻完成耗时整整十八个月,当初光文和我都是策划者、参与者,我们目睹了这付中国最大人工砖画诞生的过程,最有资格来评说这幅画。八坊十三巷风情古街区综合改造项目工程文化策划者是兰州太一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因为该公司曾经设计布展了“胡廷珍纪念馆”,我作为《胡廷珍传奇》的作者,参与策划,于是便跟太一公司老总钟波、副总杨栗沣相识并成了好朋友,我很欣赏他们倡导的“太和一元,共谱万物;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理念。钟波一开始就有一个宏大的构想,要创作一幅气势恢宏,可创吉尼斯世界纪录、画面精致的砖雕巨幅画,集八坊肌理与积石雄关、黄河三峡等临夏新八景于一体,并且内容要暗含“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的寓意。这个项目的开发需在保留原住居民不搬迁的前提下,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也就是说,八坊古旧街巷院落的改造同时被赋予改变八坊贫困的重任,不仅需要滴水穿石般的韧劲,而且需要弛而不息、久久为功的耐力。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大旮巷口的那栋建筑物墙面长竟然不多不少是九米,九久相谐,好像是专门给钟波预留的。大约2014年初,他的团队开始构思、设计,但问题马上来了,砖雕是线条构图,工匠只会按图索骥,图就成了关键。然而工匠并非艺术家,让他们创作一副立意高远的画卷再转换成线条画,还需雕出立体的感觉,确有难度,钟波和八坊办事处的李永平找到我,共同商议。找了几个有名的画家,但名画家不是没时间就是要价太高,工作陷入困境。

我想到了徐光文和大禹砖雕公司总经理王国彪。

徐光文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启用新人,在阔大的画面上,先创作一幅八坊全景图,然后由大禹砖雕公司来转换成能雕刻的线条画。于是由徐光文推荐了孟瑞、马俊华两位年轻画家,他们都是研究生,一个毕业于山东美术学院,一个毕业于师大美术系,虽未出名,功底却很扎实。他们投入全部精力,翻阅了大量史料,创作完成了画作。再经过多方征求意见,专家评定,反复修改,最后在王国彪的指导下转换,耗时九月终于定稿,完成图样。交由临夏神韵砖雕有限公司砖雕传统工艺大师沈占伟、张全明、赵英才、张全光率领众多徒弟,全部用手工精心雕刻,历时九个月,于2016年5月完成砖雕微缩景观。整幅砖雕占用面积一百三十平方米,八坊十三巷主图画浓缩在宽九米、高九米的区域内。

在八坊十三巷的开发中,除了众多的仁人志士,同样凝结着光文的智慧。

徐光文涉猎广泛,凡事好刨根问底,在多项文化领域均有建树。十年前,我曾向有关部门建议将胡廷珍故乡赵官寨打造成红色文化小镇。依托历史遗迹、红色人物资源,结合本地特色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俗等文化资源,构建集文化、旅游、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小镇。有人提出,可以搞个傩戏陈列馆。说到傩戏,就说到了鳌头村。说到鳌头村,就说到了徐光文。他是傩文化专家,他不仅收藏着二三十具傩舞面具,而且2013年就已经在甘肃高校学报上发表了《浅谈神奇的临夏鳌头傩》的学术论文。之后,我看到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他的专著《鳌头傩》。这本书从鳌头傩的起源,发展脉络到遗存现状,从表演内容到程式动作特征以及剧目剧本、传承状况等方面作了全面深刻地研究,如数家珍般地做了描述。为我们解读了一些经典剧目,如《三英战吕布》《华容道释曹》《长坂坡大战》《锄田佬》《笑和尚》《方四娘》,这其中有英雄伟岸的历史人物、也有拉牛耕田的普通人物,有智慧幽默的僧人,也有贪婪狡诈的俗人,在书中我们看到了丰富多样的傩戏人物志,形象生动,个性鲜明,对他们的解读多少有着一些案头文学的审美趣味。应该说,这本专著是了解鳌头傩内容和形式、历史和现状最为可靠的一个文本,有着村落傩文化志的学术意味,同时具备文学审美思路。虽然由于种种原因,红色小镇没有建起来,傩戏陈列馆也没有建起来,但是我升华认知了许多像徐光文这样推动地方文化发展的文化学者。

2020年10月份,我从经济部门调到文化部门,和徐光文同事。

他送给我一本书,他写的,书名叫《走出大山》。

我拜读了此书。当时中国正上演着21世纪一场最了不起的故事,被全世界赞赏的脱贫攻坚战。处在“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区的临夏,脱贫攻坚已经改变了我们生活的轨迹。作为临夏州文联的一名干部,徐光文被派驻到甘肃条件最艰苦的县份东乡。在这里,徐光文用他小小的日记,记录了这个世代的大变化,记录了扶贫路上的点点滴滴,让我们触摸到一个有笑声、有泪水、也有烟火气息的农村。在感动之余,我在主编的《临夏文艺》公众号开辟了栏目“第一线”,连载他的驻村日记《走出大山》,受到上至省领导下至基层干部的热捧。

由于关注的人多,读者多,在文章刊发时,我会仔细阅读以便适当的写一段导语或编者按。令我惊奇的是,我从日记中看到他这样的文字:“进入了四年级的一个教室,开始了龙泉书法课的第一讲。一双双充满求知的眼睛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启示。从什么是书法开始到中国书法简史,再到文房四宝,我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讲授,并且现场书写,让学生切身感受书法的魅力。这里的学生虽然以前并没有接触过书法,但是我让他们第一次拿起毛笔,感觉用毛笔写字的滋味与用硬笔书写的不同。整节课气氛活跃,不知不觉一节课结束了。下课的铃声响了,我问同学们喜欢不喜欢书法,大家异口同声地大声喊:喜欢。就这样,在同学们依依不舍的眼神下,我离开了教室。下午我按时到达学校,先跟这里的负责老师商谈如何开展书法课教学。”

也就是说,徐光文这个研究傩文化的学者居然舞文弄墨想当书法家,我带着怀疑的态度向同事问光文书法水平如何,都说写得不错。后来我在不同的采风或交流场所看他写书法,便认同了这个说法。而真正让我改变看法的,则是他所著的《临夏书法史略》。他在这本书中,沿着汉字发展嬗变的进程,按照书法发展的历史阶段,对文字书写的演变历史做了详尽的探讨。客观地讲,临夏书法放在全国全省范围内来看,并不占优势,甚至说末流。大多数书者还没有摆脱临摹状态,上升到理论研究的人更微乎其微,可以说,《临夏书法史略》是记述临夏乃至甘肃的第一部地区层面的书法专著,其中收录了这一区域发现的摩崖、碑石、碑刻、墓志、印章等等,更可贵的是,他站在宏观的位置,将临夏古代的和近现代的放在大视野下,详略得当地梳理出临夏各阶段书法发展的主要脉络,从而贯通了临夏书法史。与全国古代书法史有了联络,有了联系。

我到文联的第二年,作为中民协会员的徐光文被选举为临夏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州书协副主席,不久便离开文联,担任州文化馆的馆长、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我也时常参加由文化馆主办的专题讲座、文艺展演、艺术慕课等活动。在文化馆中,我看到书法、合唱、舞蹈、管乐、模特走秀、葫芦丝等兴趣班。徐光文以其广泛的涉猎和凡事好刨根问底的精神,成功地将文化馆打造成一个多功能的美育学校,文化发展的典范。

徐光文已经站到了文化高位。

王维胜,1964年生,甘肃省临夏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协理事、临夏州作协主席。出版长篇小说《黄蜡烛》《双城》《打马走过草地》《花儿》;传记《胡廷珍传奇》《马殿选传奇》;主笔大型旅游散文集《寻古探幽览胜》《花儿临夏四卷本》《临夏美食河州味道》等;网络小说《王维胜揭秘马仲英》。曾获《小说选刊》笔会奖、黄河文学奖、敦煌文艺奖等多种奖项。长篇小说《花儿》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第六届黄河文学奖,第八届敦煌文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