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黛玉一进贾府,元春就封妃?黛玉一死,贾府就被抄?

发布时间:2025-08-13 22:35  浏览量:1

书中第三回,黛玉初次进贾府,但当时林如海尚在,黛玉到外祖家只是方便照顾和教养,并非长住。可是到了第十四回,林如海捐馆扬州城后,黛玉处理完父亲的丧事后再度进贾府,便是长久的留在贾府,再无归处了。

01

元春才选凤藻宫是在第十六回,当时就挺突然的,全府的人都没料到。

书中说到当日是贾政的生辰,宁荣二处人丁都齐集正在庆贺,忽有门吏忙忙进来,至席前报说:“有六宫都太监夏老爷来降旨。”

这一下唬的贾赦贾政等一干人不知是何消息,忙止了戏文,撤去酒席,在中门跪接。只见得六宫都太监夏守忠乘马而至,前后左右又有许多内监跟从。

那夏守忠也并不曾负诏捧敕,至檐前下马,满面笑容,走至厅上,南面而立,口内说:“特旨:立刻宣贾政入朝,在临敬殿陛见。”

这没头没尾的话,让贾赦等都不知是何兆头,只得慌忙更衣入朝。贾母等合家人等心中也都惶惶不定。

为什么大家都如此惶恐不安,因为谁都不知道宫中出了什么大事,不停的使人飞马来往报信。

等了两三个时辰,管家赖大终于等到夏太监出来道喜:

“说咱们家大小姐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后来老爷出来亦如此吩咐小的。如今老爷又往东宫去了,速请老太太领着太太们去谢恩。”

要说这封妃的大事,贾政在朝为官,怎么事前一点风声都没听到呢?再者元春入宫都十年了,年轻貌美的时候不得宠,如今怎么突然就被皇帝记起来要提拔封妃了呢?

难怪贾府的人都慌成一团,以为出了啥祸事呢。元春这封妃之事来得实在蹊跷。

其实元春突然获宠,并不是她本人的功劳,也不是贾府立了什么大功得来的。皇帝来这一出,根本原因在于黛玉。

黛玉此时和贾琏还在赶路,人还没到贾府,她带来的影响已先到了。隔日,贾琏一行人才回到了贾府,其中贾雨村与黛玉有师从之谊,故同路作伴而来。后来贾雨村进京陛见,很快后补了京缺。

02

看出苗头了没有?为何说元春封妃是黛玉的原因,又为何提到贾雨村?这个下文再说。

我们先来看看黛玉对贾府的影响。书中说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便从科第出身。

林家是钟鼎之家,亦是书香之族,只是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这样的清贵之家对皇帝来说最好不过了,林如海有才,身后又无家族拖累,所以当今圣上钦点他为巡盐御史。

可别小看这巡盐御史,这个职位非皇帝的亲信不能当。巡盐御史的主要职责是监督盐政,包括收缴盐税、监督盐商专卖及查处私盐等,这相当于拥有反腐败的大权。皇帝钦点了林如海,说明林如海已获得皇帝充分的信任。

很显然,林如海身后的靠山是当今的皇帝。

只是替皇帝办事,难免会得罪人,特别是要查出私盐,揪出贪官这一块。所以林如海不放心黛玉,以及他英年早逝可能都存在来自对手的暗害。

林如海虽然不在了,但是皇帝并没有忘记他,也没有忘记他的遗孤林黛玉。因为皇帝不能让其他支持他的臣子寒了心,那时可正值旧皇新皇权力交替之时,他需要得到更多像林如海这般的臣子支持和拥护。

如果贾府没有出面收留黛玉,估计皇帝也会下旨为她找一府好人家来抚养她。待她长大再为她指一门合适的亲事,这样也算对林家有一个交代。

那皇帝为什么不直接接黛玉进宫呢,这不合适,黛玉还小,没到待选的年龄,接入宫名不正言不顺。而且黛玉那么小,宫中那么复杂,她极容易遭受暗箭。

贾府作为黛玉的外祖家,出面收养她最合适不过了。其实一直以来,贾府的靠山都是旧皇,也就是太上皇。毕竟当初贾府的太爷爷从战场上救了太上皇,所以太上皇给了贾府几十年的繁荣富贵。

但是新皇上位后,肯定不愿意看到贾府继续站在太上皇这边。这也是元春进宫十年却没有得宠的原因。看在贾政老实,府里也没有什么异动,皇帝才没有对贾府动手。

可现在黛玉进府了,为了抚慰林家,同时也做给其他臣子看,皇帝马上对元春进行了晋升。多年来元春默默无闻,如今林如海一死黛玉还没到府,就封了元春,这也是在暗示贾府要好好对黛玉。

本来以贾府这些老狐狸的见识和经验,他们不可能不懂这份暗示,只是他们高兴过度,兼之利益熏心,最后慢慢的忘了。

03

元春封妃后,宫里还下旨可以省亲。为了迎接元春回家,贾府耗巨额建造了省亲别院大观园。

元春省亲时,大观园是什么模样呢?“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气像,富贵风流。”

贾妃在轿内看此园内外如此豪华,因默默叹息奢华过费。在她回宫之前,还不忘劝一句:“以后不可太奢,此皆过分之极。”

建造如此奢华的大观园,得花多少钱,这些钱贾府又是哪里来的?

书中第二回时,冷子兴就说了,“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

贾府的状况不过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贾府靠贾政、贾琏的一点俸禄和年节宫里头的赏赐,能维持全府的开销已经不错了,哪里还有多余的钱财?更何况建这样一座奢华万分的大观园。

只能说,这些钱花的都是林家的,是林如海留在黛玉的财产,黛玉的日常用度和将来的嫁妆都在这里了。

以林家四代列候的底蕴,林家人口又不多,积累的钱财不会少。当初林父病重,贾琏送林妹妹回去,林如海肯定早已为黛玉安排好了日后的一切。

只是林父没料到,贾府花光了他留下的这些钱。到了书中第七十二回时,贾府已经走向没落,宫里的夏太监派小太监上门“借钱”,只是区区二百两银子,府里都拿不出了,王熙凤只能拿出自己的金项圈当了银子来打发太监。

贾琏这边又无奈答应了要给周太监一千两银子,看着眼前的拮据状态,贾琏叹气说:“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

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那就是曾发过这样的财了。贾琏或者说贾府什么时候发过这样的财呢,就是元春封妃后,宫中赏赐的也不过是一些中看不中用的物品,且也不能拿去换钱。

要说贾府曾得到过这样一大笔的钱财,那只能是林父死后,林妹妹进府时带进来的。

04

贾府如果一直善待黛玉,并支持宝玉与黛玉的婚事,让黛玉成为贾府下一代的当家女主人,估计贾府后面不会有灭顶之灾。但是贾府不仅花光了林家的钱,最后还让宝玉娶了宝钗,黛玉泪尽而亡。这让皇帝如何能再容忍?

关于二宝成亲,高鹗版是元春先病死,宝玉后娶宝钗,他们成亲之时也是黛玉命尽之时。这一点我认为电视剧处理得比较合适,宝玉宝钗成亲当天,传来元春的死讯。

元春之死,就和她的封妃一样突兀。黛玉来,她封妃;黛玉死,元春也死了。并且不久之后,贾府就被抄了。

元春的死,以及贾府的被抄,还是因黛玉而起。功臣的遗孤没了,贾府隐形的保护网也就没有了。

皇帝或许没有时间一直关注黛玉的事情,但是不要忘了,贾雨村是黛玉的老师。贾雨村不时的会到贾府,还经常要求要见宝玉,这有没有可能他是替黛玉来察看宝玉?有句话叫做,“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贾雨村的人品确实不咋样,当初对香菱就见死不救,忘恩负义。不过这也并不能肯定他一定不会救黛玉,毕竟此一时彼一时,情况已有所不同。

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时,贾雨村刚靠贾府出面谋得了官职,而薛家与贾府有亲,他为了前程不能不帮薛家。毕竟之前他因不通时务弄丢过乌纱帽,所以那时他肯定是会偏向薛家的,他本性自然还是自私,先顾自己的。

到了黛玉之事时,贾雨村的做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不是说他变善良了,只是时境不同了。这个时候贾雨村在朝的品级其实已经高于贾政,甚至也差不多得到皇帝的重任了。

贾雨村能有这样的地位,表面看是贾府和王家帮忙,实际上却是林如海。比如黛玉母死第一次进京时,林如海让贾雨村同路而往,也有托贾雨村路上帮忙照顾之意。

“雨村另有一只船,带两个小童,依附黛玉而行。”

等到了都中,雨村先拿着名帖到荣府的门前投了。贾政看了是妹丈之书,忙请入相会。

“这贾政最喜读书人,礼贤下士,济弱扶危,大有祖风;况又系妹丈致意,因此优待雨村,更又不同,便竭力内中协助,题奏之日,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了此缺”。

金陵应天府之职,是贾政帮忙在内中协助,但贾政愿意帮此忙,看的是林如海的面子。

黛玉第二次进贾府,贾雨村因“与黛玉有师从之谊”,依然“同路作伴而来”。后来由王子腾累上保本,补了京缺,但这里面还是少不了林如海的关系。

若贾雨村感念林如海之恩,为黛玉打抱不平也不为过。林如海留给黛玉的财产被盗用完了,黛玉最终也没能如愿嫁给宝玉为妻,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黛玉没了。一个青春正好的少女,居然泪尽而亡,这在贾府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

这些消息,贾雨村只要抓住时机在皇帝面前说上几句,贾府的末日就来了——元春死了,贾府被抄了。

贾雨村不一定是为了黛玉才扳倒贾府,黛玉这边他可能只是顺手而为,他主要的目的是向皇帝表忠心。

贾雨村和林如海一样,都是支持新皇的一派,那对于拥护太上皇的贾府一派,皇帝肯定是要铲除的。贾雨村自然明白这其中的奥妙,所以他只要在关键时刻顺水推舟一把,事情就办成了。

之前看在林如海的遗孤黛玉的份上,皇帝还可放贾府一马。可贾府得意忘形,不知收敛,待到黛玉命陨之时,贾府便没有存在的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