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的创新突围之路——《正道:中国制造企业的新出路》新书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5-08-14 12:13  浏览量:4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中国制造业的创新突围之路

——《正道:中国制造企业的新出路》新书发布会

嘉宾:

谢泓 《正道》作者,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

苏晓华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邹卫国 《经济观察报》副总编

史杰君 英得尔实业(广东)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核心创始人、经济学博士

何奎 三联书店副总编辑

时间:8月15日(周五)14:00-16:00

地点:广州购书中心天河店一楼大堂

当关税烽烟燃起、AI新浪潮来袭、全球产业链深度重组,中国制造企业正站在历史转折点上。在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制造企业如何找准方向、突破重围、开创新局?《正道:中国制造企业的新出路》作者谢泓先生,凭借20年深耕制造业的深厚积淀,带来这部融合历史洞察与实战智慧的转型力作,并以“观察者”与“陪伴者”的双重身份,抽丝剥茧地揭示了“中国智造”跃迁的底层逻辑:从数百家企业的真实转型案例中提炼出“技术—制度—文化”三维框架,既生动呈现了企业智能化改造细节,又深刻剖析全球产业格局变迁,更前瞻性地勾勒出新商业文明的发展蓝图。这不仅是一部企业转型升级的实战路线路,更是学术界研究中国制造演进、政策界制定产业战略的珍贵参考。在这个“技术封锁”与“赛道更迭”并存的时代,本书给出了铿锵有力的回答:中国制造的未来,不是被动跟随,而是主动破局。

此次新书发布会将以“中国制造业的创新突围之路”为题,聚焦正处于转型十字路口上的中国制造业,分析产业当前所面临的新问题和困境,探讨企业如何锚定未来实现创新升级。围绕三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度探讨:

一、关税烽烟下的生存之道:中小企业何以突出重围?

本环节将深入分析美国301关税、欧盟碳关税等贸易壁垒对中国制造的实质影响,通过解读东南亚市场布局等“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典型案例,揭示“产品升级+供应链重组”双轮驱动模式的实践路径,并分享“隐形冠军”企业通过差异化竞争实现逆势增长的成功经验。

二、AI革命中的转型之路:中国制造如何重塑竞争力?

本环节将系统剖析“AI+制造”为产业、企业带来的颠覆性重构,探讨AI革命下企业战略、商业模式和企业家思维的革新,并深入探究传统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组织变革挑战与应对策略,为企业在AI浪潮中抢占先机、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打开全新思考维度。

三、产业链重组时的文明之问:新商业文明如何建构?

本议题将聚焦全球产业链重组背景下的商业范式转型,探讨供应链关系从“成本优先”向“价值共创”的转变路径,解读产业互联网平台催生的新型产业生态,以及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揭开“以人为本”的全新商业图景。

中国制造企业的新出路

谢泓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5-8

ISBN:9787108080905 定价:65.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呈现了作者20年制造业企业、产业陪伴式发展研究的沉淀,以“观察者”与“陪伴者”的独特视角完整记录了这场波澜壮阔的产业变革。作者扎根中国制造业沃土,通过长期追踪数百家典型企业的转型实践,不仅系统梳理了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的演进轨迹,更以抽丝剥茧的学术态度,揭示了“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跃迁过程中那些鲜为人知的底层逻辑与关键转折。

本书既包含对全球产业价值链重构等宏观图景的把握,又不乏对具体企业转型阵痛与技术突破的微观洞察,转而贡献了诸多的中观思考。在全球化遭遇逆流、数字经济方兴未艾的新时代背景下,本书特别聚焦新商业文明的滥觞与演进,通过构建“技术—制度—文化”三维分析框架, 为读者理解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和趋向提供独到见解。其中精心遴选的标杆案例, 既为企业管理者揭示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航道,也为政策制定者贡献了基于实证的决策参考,更为学术研究者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理论创新土壤。

【作者简介】

谢泓,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代表、广东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副会长、《经济观察报》专栏作家、《中国中小企业》专栏作家、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50人会专家。长期跟踪广东中小企业及制造业发展, 在企业成长、产业升级和新商业文明等多方面有独到深入研究,已发表相关观察文章近400篇。 深耕中小企业服务近20年,带领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秘书处团队构建起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专精特新 企业服务体系,累计服务企业逾10万家;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获工信部认定为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获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并获广东省民政厅评为广东省5A级社会组织。

【目录】

第一章 新趋势: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进行历史转移

中国制造进入向平台转型的窗口期

新型工业化与制造业新未来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那些逆势增长的中国制造

新势力,做对了什么?

何谓“制造业当家”?

寻找制造新场景

极致制造

数字化与制造业的全要素竞争

AI时代的终极战场:中小企业的生态优化

制造业大省的后工业化演进

中国制造如何锚定未来十年?

第二章 新业态:产业互联网是一波蓬勃兴起的革命浪潮

产业互联网是何物种?

产业垂直互联将重构产业格局

“星星之火”中的产业大变局

规模经济或将重塑制造新业态

“工业上楼”热之下的冷思考

地方产业集群:退化与再造

涌动的消费大市场

让新质生产力到达市场

第三章 新向度:智能制造正在奔赴星辰大海

出海,艰难的选择

出海归来,再谈中国企业国际化

出海出品牌

中国的创新供应链

企业升级有很多选项,哪个才是永恒竞争力?

开放向未来:中国企业的确定性是什么?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应该是星辰大海

第四章 新企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与逆势增长的密码

土地正成为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之痛

存量经济时代,中小企业怎么发展?

改造一部造纸机,打开一个新世界

吊扇越洋记:小企业如何在美国做品牌

说“偶爱你”,真的不容易

中小制造,需要一场管理的自我变革

中小企业深藏功与名:不只关乎就业

一家“追光”企业的哲学思考:未来产业的重构密码

第五章 新文明:一种新型商业文明的历史逻辑与未来图景

灵渠:不单是国家主义的结果

《棉花帝国》的启示:制度安排是新商业文明

滥觞的关键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价值

钢筋、数字与生态

文明的夹角:中国经济的第三只眼睛

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底层逻辑

一家“裙带关系”简单的企业

大企业存在的意义是责任而非攫取

企业与共同富裕

中国制造业的底层重塑:新商业文明的力量

后记

【选摘】

听内行讲门道

梁小民

相比于其他行业,制造业一直是利润率偏低的行业。经历了新冠疫情的打击,尤其是特朗普上台后挥舞“关税大棒”,更让人对制造业的前景忧心忡忡。制造业的辉煌时代要结束了吗?

我不这样认为。从需求来看,无论在什么时代,人民的生活与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制造业。从供给来看,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完整而强大的制造业体系,我们的制造业产品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刚刚参加全球游回来,所到之处,无论是发达的欧洲,遥远的南美,还是欠发达的非洲,都有中国制造的产品。当发达国家逐渐走向去制造业化的空心经济时,我国的制造业对全世界的经济发展更是至关重要。去制造业化并不符合我们的国情。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制造业仍然是我国经济的基础,即使完全进入AI时代,这一点也难以改变。

但许多制造业企业,尤其是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是确实的。制造业的出路在哪里?在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制造业企业应该如何发展?对这些决定命运的事情,我们还是要听听内行专家给我们讲的“门道”。谢泓先生的《正道:中国制造企业的新出路》正是这样一本“内行讲门道”的好书。

本书的作者谢泓先生二十年来一直从事制造业,见证了中国制造业从弱到强的全过程,现在担任制造业大省广东省的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谢泓先生不是书斋式的理论家,对实际的了解仅仅处于走马看花的状态,他本人就是实践家。首先,他不是仅做一家企业,而是作为这个行业的会长熟知许多不同类型的企业,与这些企业的老板是无话不谈的朋友,所以对整个行业的情况极为熟悉。其次,他不仅仅是“做”,还在思考,在工作中不断总结许多企业的成功经验,从中得出企业发展的规律,看着现在,思考未来。这就使他的实践和观察上升为理论,有了更普遍的意义。最后,谢泓先生读了许多书,包括经济学的和目前最受关注的,如熊彼特的书和当下相当流行的《枪炮、病菌和钢铁》。这就使他不仅有实践而且有理论,两者的结合就使这本书不同于一般的记者调查,而是既有实践又有理论思考。

那么,作为内行的谢泓先生向我们说了什么呢?要详细解说,又要一篇长文了,但我说完了,大家读这本书也如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了,我只想提醒几个重要的观点。

在当前的互联网和未来的AI时代,制造业当然不能固守传统,一成不变。时代变化引起的制造业的变化,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要从制造业转向智造业,用互联网和AI技术实现对制造业的根本改造,包括从观念、模式到经营策略的改变,比如从制造到服务,从制造到系统,确定新时代制造业的生态位,构建新的产业体系,总之“中国制造要在基础创新、高端制造业、品牌、工业标准与底层系统、工业控制系统的发展中,形成更加立体及全面的工业体系”,全书正是围绕这一中心展开的。

本书以此为中心,但并不是纯理论的分析,而是结合广东省制造业发展的实践来展开这个观点。广东是制造业大省,又是最开放的地区之一,这就使广东的不少制造业企业,包括许多中小企业,在制造业的转型中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甚至在全球也独树一帜。比如制造业与数字经济的结合,寻找制造新场景、极致制造,用数字化实现制造业的全要素竞争优势,在AI时代实现中小企业的生态优化,实现制造业大省的后工业化演进,等等。

现在是一个互联网为王的时代,制造业当然不能视而不见,无所作为。制造业要通过构建产业互联网来构建适应时代的新业态。这种新业态改变了过去“制造—品牌商—渠道商—零售店—用户”的旧模式,转向“制造—品牌商—用户”的新模式,从而大大提高了效率,可以有效地应对全球制造业的不确定性,塑造全新的行业格局。同时产业的垂直互联,利用互联网的创新和规模经济,提高质量的“工业上楼”,形成地方产业集群,等等,都是互联网带来的新业态。互联网不仅从供给侧一方改变造制业,也会在需求侧一方改变制造业。这就是构建消费大市场,释放市场潜力,即开发出潜在需求。

在全球化时代,我们不能满足于产品与劳务出口,而要进一步让中国企业出海,实现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大家都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外资进入中国的情况,许多海外企业进入中国办厂,既实现了自己的赢利,又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如今我们强大了,也要像四十多年前的外企一样走出去,既实现中国企业的成功,又推动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这也是中央“一带一路”方针的内涵之一。在当前形势下,出海不仅仅是在国外办企业,而是要出品牌,用优秀的供给链推出新品牌,在全球创造出中国的创新供应链,建立中国制定产业标准与游戏规则的国际企业。在世界中成长才是中国企业的未来。

在中国的制造业中许多是中小企业。在数字化与国际化时代,这些企业面临的困难更多,它们应该如何发展?这是作者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许多人关心的问题。中小企业之间差异极大,作者用不同企业成功的例子说明中小企业成功之路,如百福电器的坚守,欧佩纯对技术应用场景的理解,启正电气在美国做品牌,优凯公司创造出绿色洗涤剂“偶爱你”。当然,中小企业也需要像力王高科一样实现管理的自我变革,实现精益管理,像中山新盛机电一样重塑产业结构。这些例子可以给不同企业不同的启示。照办是不可取的,但学习是必须的。

制造业的这些改造与重构会给世界带来一种新的文明。

我是一个书斋式学者,或者说“书呆子”,“百无一用”的书生,年逾八旬,也很少深入企业实际,读了这本书感触颇深、颇多。当然也引起了我的一些联想,不免要“狗尾续貂”。

首先,无论任何时代,人才都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尤其在互联网和AI时代,人才更是关键。作者注意到了这问题,我补充两点。一是教育体制必须有根本改变,以培养经济需要的技术型人才为主。德国制造业的成功正在于高技术的熟练工人及培养他们的教育体制。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特别支持复旦大学削减文科的想法。不是不要文化,是不必要那么多人。众多的青年学文学、历史、哲学之类学科有什么用?还是更多需要技术型人才,中国未来制造业的转型成败就在于有没有这样的人才,不在于有多少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而且那么多学这些学科的人,有几个能成“家”?但制造业的技术是每个人都可以学会的,国家其实已意识到这一问题,也开始强调职业教育。但这个改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更为现实的是,企业用学徒制培养实用性技术人才,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功依靠的正是瓦特这样的学徒制培养的工匠。晋商的成功也在于学徒制培养的人才。近年来法国青年人就业困难,政府又号召重启学徒制。大学生就业率是不高,可以到企业当学徒。他们有良好的文化基础,更容易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这一点还需社会与大学生观念的转变。当然大学生不愿意也可以培养那些没有大学学历的人。企业不要只用人,还要培养人。

其次,本书特别强调了出海。作者引的例子主要以东南亚为主,我觉得出海可以是全世界,别只在东南亚,这些年我到世界各国旅游,尤其今年用四个月实现了全球游。旅游中我就看到许多商机,有更大的市场等着中国企业去开发。中国在海外的华人很多,但多是开饭店、开超市,从事制造业的很少。我们的产品遍布世界,为什么不能再进一步企业遍布世界?在中东、中亚、南非、南美这些地方落后的国家太多了,我们为什么不去这些地方办企业?风险当然是有的,但如果怕风险不去,岂不失去了机会?美国通用公司的雪佛兰汽车独占乌兹别克斯坦的市场,我们的汽车企业为什么不去?中东的许多电器都来自中国,且价格奇高,为什么不去这里办一些电气厂?走出去看看,全球机会太多了,企业家到更多的地方去考察、调研,一定会发现比东南亚更好,更广阔的地方。走出去不要只盯着与我们文化相近的东南亚,把眼光放得更远点。

最后是政府的支持。市场经济离不了政府,没有政府的纯市场经济从来没有存在过,问题是政府做什么,不做什么。本书用中国土地的例子说明了土地政策给企业带来的困难,这正是要改进的,中央多次强调支持民营经济,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但有些基层就说得多,做得少了。制造业的转型离不了企业本身,这是本书的重点,但也离不了政府。政府在制造业转型中如何成为助力而不是阻力,这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

敢用狗尾续貂,说明这貂好。每个关心中国,关心中国制造业的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读了也许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尾来续这貂。

2025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