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空间】枝柘坪记
发布时间:2025-08-14 12:25 浏览量:2
《读者空间》
《读者空间》是湖北省图书馆主办的读书文化类的双月刊,常设长江讲坛、图书馆缘、悦读在线、文心芳洲、荆楚文脉和书画清音栏目,长期面向读者公开征稿。点此查看,了解投稿相关信息。
《读者空间》线上栏目定期通过湖北省图书馆公众号发布,与广大读者朋友们共赏。以文会友,欣于所遇,期待更多读者朋友们的来稿。
枝柘坪记
张泽勇
枝柘坪位于长阳西南部,它西邻巴东,南接五峰,四面环山,中间是一块狭长的盆地,号称“鸡鸣三县”之地(即长阳、五峰、巴东交界处)。那天,我从回龙坳一进枝柘坪,就呆住了:原来这块盆地,就是高山中的平原,一幅壮阔的山水画。举目望去,通幽的街巷,深绿的峻岭,空旷的沃野,清澈的河流,都呈现出奇异之美,令人目不暇接。
枝柘坪街巷,是从北山脚下的路开始生长的。起初,人们以路为街,只是几户人家。后来,人们发现以路建房,既可摆摊设点,还可扩大良田,以路为街的农户就慢慢多了。乡政府挂牌以后,人丁更加兴旺。这儿不仅有了卫生院、学校、供电所、农商行,还有邮电所、车站,居民就达到了千余户,从枝柘坪至青龙,形成了长达十里的街巷。2001年,乡政府撤销后,街巷两边的超市依然生长,理发店、餐馆、米铺、花果店、白事馆,一应俱全。街巷两边的民居一般只有三四层楼高,不管是商铺,还是民居,都是一色的白墙。街面上,没有红灯,没有斑马线,自行车、摩托车、拖拉机、货车,纷至沓来,川流不息。到了落日西沉、繁星满天时辰,长街便成了一道亮丽的灯带,闪烁在深山平原的北山脚下,呈现出 黄宾虹水墨画的缜密之美。
展开剩余66%在曾是乡政府的楼房对面,有一处老宅与现在小洋楼迥然不同。据村里人讲,这座老宅,是一个姓覃的大户人家建的。他有六个儿子,传说同一天三处开工建房,这便是其中之一。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老宅两边的风火墙,各自呈现略有错落的马头状建筑,颇有苏州民居翘角飞檐气势。墙是青砖,顶是黑瓦,门楣门框的雕花,依稀可辨。老宅为砖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为门厅,后为堂屋,中间夹一天井,两边辅以厢房,布局对称。看得出,哪怕这是鄂西南的深山老宅,其建筑也逃离不了晚清时期“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徽派风格。莫看这个破旧的老宅,似乎还有些清冷。屡经风雨剥蚀,外墙黑不溜秋。可在土地革命时期,这儿却是土豪劣绅闻风丧胆的地方。1931年3月,贺龙将军入住此处,将红二军团万余人整编为红三军。
其实,枝柘坪是多柘树而得名的。柘树,俗称“扎骨丁”树,沧桑的枝桠上,长满了尖硬的刺,属落叶灌木。它五月开花,七月结果,八月成熟时,果儿呈橘红色,外表与荔枝模样神似。不知是哪一年,山洪暴发,山上淤泥冲下来,淹没了柘树,这儿便形成了偌大平原,故此地命名为枝柘坪。如今坪里草长,群莺乱飞,已鲜见柘树,只是四周山上,还偶尔有几棵老树,困于蓬蒿,临风伫立,而遍野生长的是松、杉、柏、橡、樟、栎等乔木。灌木有黄荆条、黄栌、马桑、牛筋条、构树,还有漫山遍野的藤本植物:葛藤、金银花、葡萄、猕猴桃、爬山虎。枝柘坪的海拔400米至1000米,故山上山下也生长着时令水果:桃、李、杏、枇杷、苹果、山楂、板栗、核桃、枣、柿。最引人注目的是南山,重峦叠嶂,莽莽苍苍,气势雄浑。号称灌岭的山峰,壁立千仞,终年白云缭绕,好似白雪缠腰。就是在这连绵的山峰里,有一个叫板凳坳的地方,却生长着野茶树。惊蛰一过,一声炸雷,几阵春雨,茶树便爆出新芽,闪现着星星点点的鹅黄,继而吐出嫩叶,透着绿的亮光,再过一些时日,就是绿油油的叶片了。这种山野土茶,不知农药为何物,不仅条细挺直,而且有一种翡翠的光亮。茶叶一旦溶入水后,像是被唤醒一般,似小鸟一样,展翅欲飞;不一会儿,水便绿了,品咂一口,一股山野清香,好似天露,直沁心田。如果要问饮土茶究竟是何等滋味?南宋诗人杜耒说得好:“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茶似酒一般,给寒夜的客人带来温暖,让人品尝月与梅的异趣,板凳坳土茶就有这般妙处。
如果说,山上呈现的是雄浑之美,那么山下田野散发的就是清丽之美。我记得我童年时居住的房子,邻居的房子,都是矗立在稻田中间的;房子背后,有一条长长渠道,斑嘴鸭们喜欢在渠水里觅食;渠堤上,生长着肥大鲜绿的蛇舌草;更有甚者,有的地方是房子连着房子,形成了有围墙的四合院。院落四周,便是各家各户的水田,长的、方的、圆的、三角的,形状多样,像是玻璃一般,倒映着蓝天白云。每到春深似海的清晨,布谷鸟突然一阵紧似一阵地叫着,田野里便泛起一片青翠,齐刷刷的秧苗,滴着晶莹的晨露,散发着清新的气息。一到傍晚,蛙声就此起彼伏,一时难以停歇。
枝柘河是枝柘坪人的母亲河,它不仅滋润了大地,养育了森林,是枝柘坪人的天然氧吧,还提供了别具特色的高山冷水米,是长阳人独有的粮仓。长阳民间有话,宁愿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米,说的就是枝柘坪的冷水米。晚清时,湖广总督张之洞食用枝柘坪大米后,忍不住称赞:“此米无肴可食数升矣。”
枝柘坪,是我行万里路的又一部经典。
编辑:鄂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