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勃视界|荷田有风,少年有光
发布时间:2025-08-14 10:27 浏览量:3
Transparency
梅州蕉岭,七月酷热。十里荷塘,却是清凉界。碧叶翻涌如叠叠绿云,粉荷亭亭,似万点胭脂点破水面。风过处,清芬裹挟着蛙鸣,漫过田埂,连云影都在水中揉成了细碎的银箔。就在这片水墨洇染的天地间,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城乡艺术团团体成员单位正锋武道2025“功夫少年”夏令营,正热烈且欢快地进行着。一群平均年龄不过十岁的孩子,以十五日的汗水与笑声,在荷风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成长心语。
初次感觉,以为只是一次寻常的夏令营:晨起军姿、感恩忏悔,宛如成人精心编排的自我感动剧幕。然而,当步履真正踏入这方天地,心湖却被悄然投下石子,涟漪深处,尽是未曾预料的感动。
营中有个特别的孩子。他总穿着一条膝上有洞的裤子,像带着一枚隐秘的徽章,穿梭于各个角落:雨檐下、博物馆消防栓的暗影旁、游乐园长椅的尽头……神情是游离的疏离。当我试图用镜头捕捉他,他竟如林间警觉的小兽,不动声色地滑开,留下一抹孤单的侧影。问及老师那“洞”的缘由,方知是摘桃摔伤。他不愿穿短裤显得“不同”,老师便在伤处剪开一个小洞,权作透气之窗。我莞尔:一个何其羞涩又细腻的灵魂。
老师继而道,这是他首次离开父母羽翼,原本计划体验两日,却决心与伙伴们并肩至终。这也是他小小人生中,初次承受皮肉之痛,流血未哭,唯一憾事竟是无法与同伴同荡滑索、共走平衡木。我颔首:原来,羞怯之下,深埋着一颗坚韧的种子。
此后,目光便常追随着他。车厢里,细弱的声音竟也能分享习武所得;泥塑课上,他双眸发亮,向我展示他捏出的奇异世界;荷塘边,他夹杂在喧闹中,对莲蓬发表着稚气的见解……他变了吗?那份与生俱来的羞涩与敏感,依然如影随形。然而,细看之下,那层壳上似乎裂开了微小的缝隙——怯意中探出了一点勇敢的触角,疏离里生出了一丝好奇的枝蔓。他正以自己的方式,笨拙而坚定地向世界伸出小手。
营中感动的碎片俯拾皆是,最是那些家书,如淬火的针,刺中人心。家长们寄来殷殷家书,孩子们则回以赤诚。一纸信笺,布满“鬼画符”——细辨才知,那些歪扭的火柴人,正奋力比划着新学的拳脚,旁边挤着一个硕大而颤抖的稚拙汉字:“妈妈,我爱你,我每天都吃很多米。”另一封,则密密麻麻爬满拼音,费力拼读,才知是一个小机灵鬼的密谋:“妈妈,我快回家了。爸爸生日,我在楼下拖住他,我们一起给他大惊喜!”那个常被视作没心没肺的女孩,纸上赫然写着:“爸爸,岁月不是偷走你的小偷,我才是。”
读至此,泪水竟猝不及防地滚落。我们总在颂扬父母之爱如山海,却常忘了,孩子回馈的爱,同样深沉如渊。那藏在拼音密码里的牵挂,那写在“鬼画符”中的思念,皆是未经雕琢、至纯至真的赤子之心。
结营日近,我日日思索:这十五日,究竟馈赠了孩子们什么?网络喧嚣,充斥着“军事化”“改造”“蜕变”“逆袭”的标签。短短半月,真能重塑筋骨、再造灵魂?孩子们,当真需要这样的“重塑”吗?凝望着这群鲜活的生命,答案如荷风般清澈:成长,从来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逆袭,而是学会用柔软的触角拥抱世界,以赤诚之心热爱生活。
为了让少年们的眼眸学会捕捉美,双手懂得创造美,夏令营邀来各领域名家,如诗人杨克,以平仄为舟,载孩子们泅渡文字的暖流;数学家何小亚,于丘成桐祖居的青砖黛瓦间,点染数字的奇幻星图;摄影师邓勃,以光影为桥,引孩子们窥见万千生命的姿态……雕塑的厚重肌理、新闻的真实脉动、绘画的斑斓梦境,亦在名家引领下,一一叩响少年心扉。美术课,不为培养画家,只为教他们以色彩绘就瞬间的感动;诗歌课,不求字字珠玑,只愿给孤单与思念一处文字的家;武术课,练的岂是招式?是跌倒时,能自己撑地爬起的那股心气!文学、绘画、雕塑、摄影……这些无法在朝夕间重塑筋骨,却能在心田悄然播下一粒种子——一粒向往善与美的种子。
结营那日,舞台之上,那个曾带着“洞”行走的男孩,正自信地舒展拳脚。眼中的疏离消解了,兴奋的光芒在跃动。他裤子上那枚“勋章”仍在,却不再刺目,反而在聚光灯下,闪烁着独特的光芒。而那些会为“吃很多米”而自豪、会为父亲密谋惊喜、会在信笺写下“岁月不是偷走你的小偷,我才是”的孩子,他们本身,就是一个个行走的小太阳,散发着本真的光芒。
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何小亚,给孩子们讲数学
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与孩子们一起
这群少年,何曾需要外力的“改造”?十五天的荷风,不过轻轻拂开了蒙在心窗上的薄尘,让深植于骨血里的勇敢、细腻与磅礴的爱,如光般自然流淌。而这,正是属于少年征程上,最本真、最动人的英雄主义——在荷田的风中,照亮自己生命的光。
策划|董柳
编导|邓勃
文本、图片|邓勃 邓鼎园
视频拍摄|邓勃 邓鼎园
后期制作|方浩
视频配音|钱哲昕
题字|何世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