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荐书 | 《寻古中华》
发布时间:2025-08-14 17:07 浏览量:2
叶灵凤是一只中国凤
叶灵凤藏西书多,读西书多,写西书多,生前出版成集的《读书随笔》《文艺随笔》等书收录的散文,多为“西书书话”。而鲜为人知的是,叶灵凤同样书写了大量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随笔,或旁征博引、娓娓道来,或提纲挈领、一语中的,或闲庭信步、气定神闲。只可惜大部分都散见于各类报纸杂志之中,一直未能成集出版以飨读者,实为一大憾事。
今年恰是叶灵凤先生(1905—1975)诞辰120周年、逝世50周年。时隔半个世纪,这一遗憾终于可以弥补。叶灵凤研究专家李广宇先生,潜心挖掘、整理叶灵凤先生散见于各处的中华文化随笔,最终得以集结成册——《寻古中华》,将叶灵凤这只“中国凤”的中华文化情结坦然地展现给每一位读者。
《寻古中华》插图珍藏版
版画《长城景色》
从河洛之地到宅兹中国,从陶土青铜到江河山关,《寻古中华》宛如一部纸上的风情纪录片,一路探寻中华文化之美。叶灵凤以其独到的视角、扎实的材料和真切的笔力,将长江、长城、名山、塔寺、宫殿、桥梁、碑林、年画、古镜等等数十个经典的文化意象逐一“扫描”,既不沉迷于学究式的考据,也不流于泛滥的抒情,而是带着对中华文化的温情与敬意,以优雅、敦厚的笔触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让读者不经意间已经沉浸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烈熏陶之中而无法自拔。
紫禁城天安门
《古器图册》
本书收录了叶灵凤先生写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近70篇文化随笔,大致可以分为六大主题。一者,可谓之“江·河·山·关”。叶灵凤仿照美国历史地理学家、作家房龙,用“自然史地与文艺描写混合”的笔法书写中国的“江”“河”“山”“关”,将地理上的山河壮阔与历史上的风云变幻有机地融合起来,为中华大好河山赋予历史的厚重。二者,可谓之“城·陵·林”。叶灵凤将视角从壮丽的自然河山转移到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建筑——长城、故宫、皇陵、孔林等,讲述藏在背后传承有序的文化流转。三者,可谓之“塔·寺·窟”。叶灵凤围绕着佛教传入后所形成的寺庙、佛塔、洞窟文化,深入浅出地讲述佛教中国化的传奇历程。四者,可谓之“书·画·拓”。这便来到叶灵凤最为熟悉且喜爱的领域——书籍、字画、印拓。叶灵凤以热忱的笔触,如数家珍地介绍中国的雕版艺术、装帧艺术、拓印艺术、年画与版画等传统艺术技法。五者,可谓之“器·物”。说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器物层面,叶灵凤则着重介绍了古青铜器、古玉、古俑、古镜等典型器物的特征与寓意,其中又特别以古镜为切入口,谈到了古代“磨镜人”相关的浪漫传说。六者,可谓之“节·俗”。从端午竞渡、重阳登高,再到行业祖师、财神崇拜等,叶灵凤既谈到了传统节庆的历史由来、文化底蕴,也触及了平民百姓的精神信仰和民俗习惯。
北京天宁寺塔
单从篇名和题材来看,叶灵凤对于中华文化的随笔,可谓是五花八门、五颜六色,让人不由得感慨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涉猎绝不下于他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他之所以能够轻松自如地驾驭如此庞杂的传统文化主题,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大概是他博览群书,厚积薄发。在谈到《香港方物志》的写作时,他曾说:“自己当时为了尝试撰写这样以方物为题材的小品,曾经涉猎了不少有关这方面的书籍,从方志、笔记、游记,以至外人所写的有关香港草木虫鱼的著作,来充实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在资料的引用和取舍方面都是有所根据,一点也不敢贸然下笔的。”面对更加博大精深、林林总总的传统文化,他要下怎样的更大的功夫,我们自然也是可想而知了。当然,除了读万卷书,也少不了行万里路。尽管他长年委身于香港一隅,但是一有机会返乡访问,便尽情地多走多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亲身访问洛阳、西安等地,在挖掘这两座古都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同时,也由衷地对新中国蓬勃发展的新面貌发出了赞美。譬如他在《新洛阳访古》中便热情地称赞“说新洛阳城是一座花园城,一点也不夸张”。
《中国剪纸》
《中华造纸艺术图谱》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叶灵凤的喜爱与自豪之情也充盈在每一篇随笔里。谈到拓本时,他在《拓本——我国独有的艺术品》文中如此对比摄影和拓本对于保护文物的作用:“摄影不能依照原物大小,就是预先记录了尺寸,然后再用底片依尺寸放大,也不能绝对准确。可是我们的拓本必然与原物大小一致,不差累黍。这可以说是我们拓本独有的特点。”对于年画的技艺传承,他在《桃花坞和杨柳青的版画》中则痛惜于当时的木刻家“多在西洋套色木刻旧风格上摸索”,感叹“我们自己有更好的师傅在,何必去向别人学呢?”
清代桃花坞木版年画《百子图》
对于外国侵略者对于中国珍贵文物的破坏和掠夺,叶灵凤更是愤慨之情溢于言表。本书收录的《鸦片战争与江南文物的劫难》可说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之作。在此文中他写道:“南京是我的家乡,镇江是我少时游读之地,对于这两个地方的文物古迹,我一向最为关心,也最为熟悉。近来在灯下读当时侵略者在事后所写的作战和见闻的回忆,其中不少地方留下了破坏当地文物古迹的自供状,如镇江的焦山、金山、北固山,南京的明孝陵和琉璃塔,都不曾幸免,使我们明白后来所见到的这些名胜古迹的被毁坏情形,原来也是与这场侵略战争有关的。” 这样的文字,自然地会使我们为珍贵文物的劫难而扼腕痛惜,同时也更加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这一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版画《镇江西门激战》
最后,让我们不妨回到二十世纪风云变幻大时代的历史洪流里去揣摩叶灵凤写作时的心境。被历史洪流裹挟而不得不客居香港甚至身陷沦陷区的叶灵凤,当他下笔书写中华传统文化的种种意象时,无疑是在寄托对祖国的相思、对故土的眷念。在叶灵凤的相思和眷念中,我们也增广了见闻,更加清晰地了解了这个古老国度所拥有的无比瑰丽的文化遗产。书写中国,寻古中华,叶灵凤并非第一个,更不是唯一的一个,但能将文学艺术与历史地理水乳交融,娓娓而谈,春风化雨,他恐怕是最好的那一个。
长江红船
如果你已经厌倦了打卡式旅行和碎片化阅读,不妨带上这本《寻古中华》,找个宁静的下午,泡上一杯香茗,细细品读中华文化的醇厚与瑰丽,在长江的浪花、塔刹的铃声、碑林的苔痕里,重新认清自己的来路,照亮自己的前程。
图书实景照
内容简介
长江的源头在哪里,
沿途有哪些美丽传说?
万里长城是谁修的,
孟姜女哭长城是否确有其事?
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
端午吃粽子、赛龙舟,
又与屈原有什么关系?
中国的名塔有多少,又有几处佛教圣地?
三百六十行的祖师都是谁,
古今中外又有哪些财神?
……
这本《寻古中华》,
讲的就是这些故事。
书写中国,
寻古中华,
叶灵凤并非第一个,
更不是唯一的一个,
但能将文学与历史、地理水乳交融,
娓娓而谈,春风化雨,
他恐怕是最好的那一个。
作者简介
叶灵凤(1905—1975) 原名叶蕴璞,江苏南京人,作家、画家、编辑家、翻译家、藏书家。1925年加入创造社,参与编辑《洪水》半月刊。后主编《幻洲》《戈壁》《现代小说》《现代文艺》《文艺画报》《万象》《六艺》等,并曾任现代书局编辑部主任。1937年参加《救亡日报》工作,并随报社迁往广州。1938年起定居香港,先后主编《立报·言林》和《星岛日报·星座》等。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女娲氏之遗孽》《鸠绿媚》《菊子夫人》《处女的梦》,长篇小说《红的天使》《时代姑娘》《未完的忏悔录》《永久的女性》,译著《白利与露西》《蒙地加罗》《九月的玫瑰》《新俄短篇小说集》《世界短篇杰作选》《木乃伊恋史》《红翼东飞》《阿柏拉与哀绿绮思的情书》《故事的花束》,散文集《白叶杂记》《天竹》《忘忧草》《读书随笔》《文艺随笔》《北窗读书录》《晚晴杂记》《香港方物志》《香江旧事》《张保仔的传说和真相》等。1975年11月23日病逝于香港。
编者简介
李广宇 1963年生,河北宁晋人。河北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大学法学硕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现任中国法官文学艺术联合会常务副主席兼文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曾担任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政治部副主任、新闻局副局长。著作甚丰,尤其致力于叶灵凤研究,曾出版《叶灵凤传》和研究叶灵凤的专著《南国红豆最相思》《凤兮凤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