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发布时间:2025-08-14 20:53 浏览量:3
舌虽无骨,却能碎骨。
《资治通鉴》有言:“明者慎微,智者识几。”
言语得失之间,常系身家性命。
古往今来,多少豪杰因一言不慎而万劫不复。
口舌之祸,猛于虎狼。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司徒崔浩才学盖世,深得信任。
他奉诏主持编纂北魏国史《国记》,务求实录。
书成后,有同僚建议将这部详实记载拓跋氏早期历史的巨著刻石立碑,公诸于世。
崔浩自恃功高,竟欣然同意。
石碑矗立通衢大道,过往行人皆可驻足观看。
书中那些拓跋鲜卑先祖不光彩的秘辛与习俗,瞬间暴露于天下。
鲜卑贵族们看到后,无不羞愤难当,怒火中烧。
拓跋焘闻讯震怒,认为崔浩此举是故意羞辱皇室。
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一场大狱兴起。
崔浩被锁拿入狱,备受酷刑。
最终,这位北魏第一谋臣连同其家族、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等北方大族,尽遭屠戮,史称“国史之狱”。
刻石纪功,本是彰显功业,却因泄露了不能言说的隐秘,酿成滔天大祸。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于此沉痛记载:“备五刑之具,使卫士数十人溲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
千载之下,读之犹令人股栗。
历史的教训,在近代亦能找到冰冷的回响。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彭德怀元帅在庐山会议上,基于实地调查所见,忧心忡忡,直言上书。
他的“万言书”坦率陈述了“大跃进”中的问题与后果。
其言辞恳切,本为匡正时弊。
然而,在特定的政治氛围下,这封坦陈民瘼的信件却被视为“右倾机会主义”的纲领。
彭德怀因此遭到严厉批判,被罢免国防部长等要职。
此后多年,他远离权力中心,处境艰难。
直言敢谏,反罹奇祸。
无论是崔浩的“刻石泄密”,还是彭帅的“上书言事”,皆因触及了当时最为敏感的核心,纵然初衷非恶,亦难逃祸从口出之劫。
西汉宣帝时期,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出身显贵,才华横溢,却因言语尖刻得罪权贵而罢官。
赋闲在家,他心怀怨望。
友人安定太守孙会宗写信劝他闭门思过,低调自处。
杨恽非但不听,反而回了一封著名的《报孙会宗书》。
信中,他不仅为自己辩解,更以嬉笑怒骂之笔,描绘自己“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的狂放生活,甚至讽刺朝廷“遭遇变故,横被口语”。
其中“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等句,更显桀骜不驯。
此信落入他人之手。
汉宣帝刘询读罢,勃然大怒。
他认为杨恽毫无悔过之心,且语含讥刺,大逆不道。
当时恰逢天现日食,这本是自然现象。
宣帝却将天象异变归咎于杨恽“骄奢不悔”。
五凤四年(前54年),杨恽被以大逆不道之罪腰斩于市,妻儿流放酒泉。
《资治通鉴》卷二十七记此惨剧,足见怨言泄愤之祸烈。
逞一时口舌之快,图片刻宣泄之畅,终招致身死家亡。
历史的警钟,在近代文人的遭遇中亦能听到沉重的余音。
革命家瞿秋白被捕后,在狱中写下《多余的话》。
这篇长文以罕见的真诚进行自我剖析,流露出对政治的复杂感受和对文学未竟的遗憾。
其中某些低沉、彷徨乃至略带消沉的文字,如“眼底烟云过尽时,正我逍遥处”,本是其心路历程的真实记录。
然而,当它被公之于众,在特定的解读语境下,这些“多余的话”却成了“叛变投降”的“铁证”。
这极大地影响了他身后的评价,使其长期背负沉重的政治包袱。
杨恽的怨怼书信与瞿秋白的狱中独白,时隔两千年,却同样因文字承载了个人复杂乃至“不合时宜”的心绪,在传播中被曲解、放大,最终酿成个人无法承受之重。
东汉光武帝刘秀即位后,笃信图谶之术,常以此决定国家大事。
大中大夫桓谭,学识渊博,性情耿直。
他屡次上书,痛陈图谶荒诞不经,绝非圣人之道,劝谏光武应以儒家经典治理天下。
言辞激烈,态度坚决。
一次朝议,光武帝欲以图谶决断灵台选址。
他问桓谭:“吾欲以谶决之,何如?”
桓谭沉默良久,直言:“臣不读谶。”
光武追问其故。
桓谭竟再次激烈抨击图谶是欺世惑众的“巧慧小才”所为。
光武帝刘秀勃然大怒,厉声呵斥:“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
金殿之上,杀气骤起。
桓谭吓得叩头流血,苦苦哀求。
良久,光武帝怒气稍解,但仍将他贬为六安郡丞。
年逾古稀的桓谭,在赴任途中忧惧交加,郁郁而终。
《资治通鉴》卷四十四记载此事,揭示了直言强谏在帝王权威前的巨大风险。
即便出于公心,若不顾及君王颜面与接受程度,亦会引火烧身。
近代中国,亦不乏因言获“咎”的深刻案例。
1953年9月,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上,著名学者梁漱溟就过渡时期总路线及农民问题发言。
他认为建设时期不应过度损害农民利益,并希望领导能“雅量”听取不同意见。
其发言中“工人生活在九天之上,农民生活在九地之下”的比喻,引起轩然大波。
领袖当场严厉驳斥,斥其言论为“反动思想”。
会议风向骤变,梁漱溟被猛烈批判为“伪君子”、“用笔杀人”。
他虽未被处以古代般的刑罚,但自此在思想界陷入长期沉寂,失去了公开表达的平台。
桓谭的廷争面折与梁漱溟的政协发言,虽时代迥异,却都因触及了当时最高权威的认知或决策,其直率的表达方式未能被接受,反遭严厉打压,展现了“谏言不当”带来的另一种祸患。
《资治通鉴》如镜,映照千年兴替。
口舌之祸,贯穿古今,从未断绝。
崔浩刻石、杨恽怨书、桓谭廷争,皆以血泪印证“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之箴。
近世之鉴,亦声声在耳。
言语非刀剑,却可断前程,甚者毁身家。
智者当知,言贵适时,语贵有度。
于纷繁世相中,守住口舌,便是守住了安身立命的一道屏障。
口能载舟,亦能覆舟,慎之,重之。